分享

安琪 ⊙ 诗的肋骨

 ruilul 2012-05-08
撰写的《大学语文》教材之余秋雨篇 (阅读877次)



一、语文通识。
1、感受作者。
《废墟》在余秋雨1993年出版的《文化苦旅》中是一篇能充分体现“秋雨
散文”精神的名篇佳构。
余秋雨,1946年出生,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教授,曾
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多次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主要著作有《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借我一生》等10余部。余秋雨有着深厚的学术和学者背景,多年来从事文化史和艺术史的研究,在他身上,有着可贵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忧患意识。他发现:
“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正是基于这种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入世情怀,余秋雨散文在题材选择、语言神韵、思想形态上都极具个性,是一代知识分子生命感悟、人格魅力、审美智慧、文化修养的文本呈现。
余秋雨散文在现当代散文多元并存的书写格局中,被誉为“学者散文”“大
散文”的典范之作。从《文化苦旅》开始,余秋雨散文以其穿透时空的深邃、卓尔不俗的品质、纵横古今的气势给中国散文界注入鲜活的力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余秋雨本人也因其一直活跃在报纸、电视等公众媒体面前而被社会各界称为“余秋雨现象”。
建议参读以下文章:楼肇明《文化接轨的航程》、冷成金《论余秋雨散文的
文化取向》、沈汉达《秋雨散文的写作艺术》、郭东《余秋雨散文简论》等。
2.           集评、汇评。
“余秋雨的散文有很强的文化反省意识,或者在历史时间回溯中感叹文化和
山水的兴衰,或者在对古代文化踪迹的探询中思考知识分子的使命与命运。虽然他借助大量的文化史知识,但并没有把散文写成简单的‘文化’加‘山水’,而是强调‘人气’,即作者的文化思考和个人体验对面对的景观的渗入。”①
“余秋雨散文是在艺术修养的广闻博识上第一次直追本世纪那几位学贯中西的现代散文奠基者们,余秋雨可能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同时也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 ②
余秋雨“不避嫌疑地让散文这种日见轻俏的文体承载起一些比较重大的心
灵情节。” ③
“余秋雨教授的《废墟》一文,以其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
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为我们展开了中国废墟文化的一幅长卷。” ④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几乎是篇篇浸透了中国文化的凄风苦雨和中国文人的集体痛苦感,再以个人生命的真体验和真性情浇铸成文字,举重若轻,力能扛鼎,不仅上承新文学散文余绪,而且开启了一代风气,将整个当代散文的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 ⑤
              
    ①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②楼肇明:《文化接轨的航程》,载《王朝的背影——学者随笔》,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③王安忆《访谈录》,载《新民晚报》1993年4月15日。
④刘吉吉《“我们,携带着废墟走向现代”》,载《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6
期。
          ⑤朱向前:《散文的“散”与“文”》,载《大众日报》 1994年9月17日。

二、正文解读。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文章开篇,余秋雨即直接点明作为个体的他对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中所遗留下的时间物证——废墟——所饱含的强烈爱恋与决绝的勇气。废墟是传统的象征,而传统是人类延续至今所走过的路径的局部甚至总和。
《废墟》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现实的经验对何为废墟进行了解释,并且表明了自己对废墟的态度“我只怕,人们把所有的废墟都统统刷新、修缮和重建。”
由此句出发我们来到了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从第一部分自我现实的层面引申到世界范畴的废墟,古罗马角斗场、庞贝古城、柬埔寨的吴哥窟、玛雅文化遗址等等,这些废墟都是不能重建的。因为,按余秋雨的语言就是:“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废墟就是这样的历史,这样的生命。
在第三部分,余秋雨从有形的废墟,层层推进到人文的废墟,指出,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在这里,废墟文化指的是悲剧意识。中国历史本身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却怕看真正的悲剧,而是伪饰于最终的大团圆,这就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懦弱和弊病。余秋雨在第三部分的最后一句下的断语是:“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既然不能驱逐废墟,那么废墟的留存意义何在?这就是第四部分要解答的问题。余秋雨认为,把废墟和现代结合起来是宽容和气度,也是辽阔和浩瀚。废墟意象在此得到完全的阐述,而现代人面对废墟的失落、迷惘与困惑,一方面反应了对传统的恋恋不舍,另一方面也印证了现代人在对历史记忆的提取中继续前行的勇气和毅力。
通过对《废墟》的文本分析,我们发现,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色在于,从一个点出发,辐射开去,在汪洋恣肆、纵横开阔、恢宏冷峻的文笔中对所找到的点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这是精英文化的写作策略。余秋雨的散文是文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等各种学科的整合,其中所蕴涵的广泛的道德评判与精神指示,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散文写法。
余秋雨说过:“我是个文化人,我生命的主干属于文化,我活在世上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接受文化和传递文化”。通过《废墟》一文,我们大致可以感同身受他的这一抱负。

三、       思考练习。
1.洪子诚认为:“虽然他(余秋雨)借助大量的文化史知识,但并没有把散文写成简单的‘文化’加‘山水’,而是强调‘人气’,即作者的文化思考和个人体验对面对的景观的渗入。”请以余秋雨的某一篇散文为例进行解读。
2.怎样理解《废墟》中所说的:“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
3.余秋雨在《废墟》中写道:“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
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请结合你的认识,对这句话进行深入的阐释。
4.《文化苦旅》出版后,引起了较大反响,余秋雨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保
持较高的曝光率。今天,余秋雨已经成为社会现象,成为公众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请评价这种公众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的意义?

四、       参考选题
1.余秋雨与周国平
要求与提示:①阅读周国平的著作,查阅有关周国平的评论。②对比余秋雨与周国平在知识背景、性情、追求上的相似相异之处。
2.余秋雨文本细读与分析
要求与提示:①《试论余秋雨散文对学术性与文学性的兼顾》②《分析余秋雨散文中的时空意识》③《略论余秋雨散文语言的诗性美》
3.余秋雨精神命题研究
要求与提示:①《略论余秋雨散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探寻》②《试论余秋雨的知识分子忧患意识》
4.比较研究
要求与提示:①《试从胡适散文与余秋雨散文比较两种不同类型的学者散文》②《比较吴思散文与余秋雨散文中两种不同的历史观》
5.网上交锋
要求与提示:访问有关余秋雨的网站,就网友对余秋雨的各种评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尤其是涉及到公众知识分子话题或社会热点话题时,可有意识地引用余秋雨的有关观点,参与到网上论争中来。

五、读写活动
以“我们这个时代的公众知识分子”为题,写篇短文。
六、推荐阅读
1.《文化苦旅》,余秋雨著,东方出版中心1992年版。
2.《山居笔记》,余秋雨著,文汇出版社1998年版。
3.《霜冷长河》,余秋雨著,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
4.《千年一叹》,余秋雨著,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5.《行者无疆》,余秋雨著,华艺出版社2001年版。
6.《雨前沉思:余秋雨评传》,栾梅健著,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
7.《文化突围:世纪末之争的余秋雨》,徐林正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执笔:安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