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苑★散文】润物细雨余秋雨

 施云南 2022-06-10 发布于上海
【文苑★散文】润物细雨余秋雨 秋雨,秋天的雨,给人的感觉,究竟是怎样的呢?或许,是惆怅和无奈多过于欢喜吧,所以,我们才会说“秋风秋雨愁杀人”,我们才会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确如此,一般来说,秋雨,是不会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的,只有春雨,才是会滋润万物的,所以,我们才会说“春雨贵如油”嘛。是的,秋雨从不润物,秋雨只是代表萧瑟。
   除了他,余秋雨。
   他就像是一场深秋的雨一般,用他的文字,滋润了我的心灵。深秋的雨,冰冰凉凉的,带着几分苦涩的滋味,所以,阅读余秋雨的文字的时候,我仿佛看见文化在落泪,我似乎听到历史在哭泣,我感受到了一个文化人心头的那种苦涩,是的,秋雨,是苦涩的。然而,我从来不怀疑,就是这种苦涩的感觉,却滋润了我那孤独的内心,让我如同接受到了春天的甘霖一般。
   我记得那还是在我初中的时候呢,有一次,我对父母说,要去书店买教辅书籍,可是,一进入书店,我便眼前一亮,看见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随手翻了几页之后,我便被那独具特色的词句吸引住了。余秋雨的文字,是极其富有特色的,你说他的作品深邃吧,的确如此,他所讲述的话题,都是那些有关于文化和历史的深奥话题,给人一种出人意料而又大气磅礴的感觉;可是,你说他的词句浅显吧,他又真的是浅显,一个像我这样的中学生,竟然一下子就读懂了那文章背后的思考,可见,这果然是深入浅出的。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竟然忘记了自己是来买教辅书籍的,站在书架前,看了很久,最后,下定决心,要将它带回家。可是,我身边的钱不够,要是买了这本《文化苦旅》,就不够钱买教辅书籍了,犹豫再三之后,我这么一个向来以学习为重的好学生,竟然放弃了购买教辅,而是将一本《文化苦旅》给搬回了家。
   回家后,爸爸妈妈都觉得很意外,他们问我:“能看懂吗?”我点了点头,便一下子钻了进去。我知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都是很重要的,可是,我整天都要学习,哪里能有时间走遍天下呢,既然如此,那就只有随着余秋雨的脚步,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了。
   我跟随着余秋雨的脚步,来到了道士塔下,为那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落入外国人之手,而感到扼腕、痛心;我还在余秋雨的指引下,来到了都江堰前,感受他为什么会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我又在余秋雨的带领下,来到了六朝古都南京,看那曾经历经风雨洗礼,饱受沧桑苦难的城市。我的思绪飘去了阳关,又飘去了柳侯祠,白莲洞和三峡,那些都是我一直都想去的地方,夜行船上,感受夜雨诗意,又在那白发苏州,体会江南小镇所独有的宁静。总之,一切我想去,而又没有去成的地方,余秋雨都带我去了,用他的笔带着我前行,从此,我便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将文化写入散文的人,余秋雨。
   不知道为什么,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时候,我总是感觉到,自己的身边,像是在下着淅淅沥沥的细雨,下个不停,以一个完美的弧度,飘然落下。那是一场唯美的雨,就好像余秋雨散文中的词句那样,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一种内心的震撼。我透过那蒙蒙的细雨看世界,眼前的一切都带着些许朦胧的神秘,就仿佛我正透过余秋雨笔下所描写的景象看那些我从来都没有去过的地方一般,充满了神秘。于是,我试图去了解那些如雨丝般的词句背后的含义,却觅而不得。于是,我抬起头,伸出自己的舌尖,偷偷地舔了一下那雨丝,是苦的,是的,是苦涩的味道,或许就是因为这样,余秋雨的书,才会取名叫《文化苦旅》啊,在文化和历史中上下求索,找不到前路的人,内心必然是苦涩的。的确如此,我想,应该没有人会那么没心没肺,在看了类似《道士塔》这样的散文之后,还能笑得出来吧,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后面,隐藏着的,竟然是几丝酸楚。余秋雨,秋日的雨,那连绵不绝的雨丝就像剪不断的历史哀愁,铺天盖地地向我袭来,我知道,雨之所以是苦涩的,是因为,从天到地的行程,是如此艰辛,充满了苦涩的滋味。
   读着读着,我感到自己的眼中有泪水滑落,我轻轻地抹了抹自己的眼泪,放进了我的嘴里,咸咸的,苦苦的,我这才恍然大悟,秋雨之所以是苦涩的,是因为,秋雨,就是泪雨,天哭了。
  
   当然,那时候我还小,有很多东西,都是似懂非懂的,还远远谈不上真正品读余秋雨的作品,后来,我便开始一边品读,一边思索,究竟是怎样的力量,竟然让我对余秋雨如此情有独钟。
   首先吸引我的,自然是那优美绚丽的词句,形象生动的语汇了,在《沙原隐泉》中,他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完美的月牙泉。不过,他并没有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描写泉水的情状,而是先说了自己是如何在沙山上攀登的,正当读者随着余秋雨的步伐,历尽千辛万苦,登上沙山之后,眼前所看见的那样一弯泉水,又是足以令人震颤的。“水面之下,飘动着丛丛水草,使水色绿得更浓。竟有三只玄身水鸭,轻浮其上,带出两翼长长的波纹。真不知它们如何飞越万里关山,找到这儿。水边有树,不少已虬根曲绕,该有数百岁高龄。总之,一切清泉静池所应该有的,这儿都有了。”这是多么美妙的场景啊,怎能不让人联想到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呢,一下子,就将我的心,带到了一个遥远而又神秘的地方。
   不过,要是光光只有优美的语言,又如何能够给人如此的震撼呢,所以,余秋雨给我的感动,还在于,他总是选用那些很大、很恢弘的主题,来反映一个很深邃的道理。散文究竟写些什么,最善于表现什么,所有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散文应该写那些身边的事,身边的情,所以,描写个人的内心情感,记叙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成了他们的首选,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便是其中的旷世奇作。但是,散文也能够用来展现广阔的天地,反映深邃的思想啊,苏轼的《赤壁赋》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例。
   余秋雨的散文,要是光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依我说,那便是“大气”,谁说缠缠绵绵的秋雨,就总是下不大呢,要知道,那可是一场下了五千年的雨啊,那其中所积攒的深刻内涵和人生真谛,要多震撼,有多震撼。
   余秋雨,他曾经在万里荒原问道,他曾经在尼泊尔山麓之上反思,面对古文明留下的遗言,他惊愕无比,他用自己的想法,诠释了其中的深意,搜索着文明的起源,发现了文明的差异,再探索文明的未来。在那些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句子中,充满了作者理性而又睿智的思考。比如,在描写到莫高窟的时候,他是这样形容的,“看莫高窟,不是看一个死了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
   只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彻底征服了我,我想:或许,余秋雨是一个真正了解莫高窟的人。莫高窟不希望被人们当作一个已经消逝了的文明来研究,来探索,正相反,那其中的文化,是永远都未曾消失过的,因为,它已经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被所有的中国人一代代地继承下去了。是的,或许,现如今有些人不重视传统文化,他们被西方文明或者是“韩流”之类的冲昏了头脑,但是,这并不能证明,他们就已经彻底忘记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文化基因依旧根植于他们的体内,只不过,在他们身上,显示成隐性基因而已,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会为中国文化的深刻而震撼的,那时候,或许就是发生了基因突变,纵使在他们的身上一时显示不出来,或许,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还是会显示出来的。
   所以,余秋雨说,看莫高窟,是在看一个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我深深地体味到了这其中的深意,体会到了他的呼唤。
   余秋雨是非常喜欢写那些久远的历史遗迹的,那些经历了岁月风霜的建筑物,大多已经残破不堪了,但是,正是这样的东西,却给了余秋雨无限的素材。且看他是如何定义“废墟”的吧,“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废墟是进化的长链。”这样的词句,足以发人深省,他笔下的废墟,并不是一些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的,早已无人居住的无用之物,而是一本课本,废墟能够让人们从自己的荒芜中,感受历史的沧桑,并且深切地感受到,如果我们不进行一些努力的话,或许,废墟的现在,便是我们的未来。
   如此深邃的内涵,又如何不使我为之心醉,为之心碎呢,这就是余秋雨,他用自己那唯美的文风,将深邃的思考,隐藏在唯美的文字背后,用最纯、最美的词语,来诠释文明,来描写那些令人感慨,或是令人无奈的事情。伴随着绵绵的秋雨,他在漫长的岁月里苦苦旅行,发出了千年一叹,他用文字,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从这一份凝重的历史和文化中,感悟到真谛,体会到,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忘记历史,都不能抛弃文化。就这样,我体悟到,原来,不光只有春雨,才是能够滋润心田的,而秋雨,它用自己的那种苦涩,启迪着人心,让人们为此深思,也同样滋润着人们那久已干涸的心田。
  
   当然,这个世界上其实并没有一个人,能够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就好像这个世上,并没有绝对的真理一样,对于余秋雨,也有不少人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还有《霜冷长河》和《千年一叹》,余秋雨每写一部作品,都会引来一些争议,招来一些质疑的目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读余秋雨的作品,一定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就像对于秋天,也有人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人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可是,也有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人们由于自己的心境、学识等不同,自然会对原本相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想法。
   对于余秋雨,有的人说他才华横溢,但是也有人说他早就已经江郎才尽。还有人提出,余秋雨曾经说过,他之所以停笔,是因为不想再给盗版集团提供资源,如果余秋雨真的是那样想的话,那真是太自私了,“对于历史的理解、文明的理解,对于是否盗版、是否作秀、是否苦旅、是否忏悔,他均以封笔的方式来对抗一切。”
   然而,我却认为,我们不应该只是从只言片语来理解余秋雨,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他绝对不会因为某一个单纯的原因,就做出封笔之类的决定的。的确,余秋雨曾经在《千年一叹》的《自序》中写道:“在最近的这个人生段落,我从壮胆学写第一篇散文开始也已经出了四本书,即《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藉冷长河》、《千年一叹》,起承转合,可以结束”,然而,实际上,余秋雨其实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于文化的探究,他的文化苦旅,还一直都在继续。据说,在《千年一叹》之后,他又曾经撰写了《行者无疆》、《晨雨初听》、《借我一生》等作品。
   的确,余秋雨是不完美的,可是,人无完人,这个世上,又有谁是真正完美的呢?不管面对什么,是无休止的相互辩论,还是对手无端的指责谩骂,他总是从容面对,以一个在文化旅途上勇敢前行的跋涉者的姿态来面对。或许,我们不应该对他要求得太高,作为一个致力于文化散文创作的学者,余秋雨已经做得够好的了,一个勇敢的行者,无论他走过了多少路,到了某一个阶段,他总是应该要停下自己的脚步,歇上一歇的。然而,那一场已经下了千年的文化苦雨,却并不会因此就会停下,或许,那些曾经和余秋雨针锋相对的人们,那些曾经质疑余秋雨,批评余秋雨的人,是否应该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继续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来传递文化呢?
   真正有文化的人,就应该像余秋雨那样,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人,而不管世人对自己究竟是什么态度。一个真正的学者,不应该整天钻在象牙塔里,孤芳自赏,而应该到民众中间,进行一场心灵的苦旅,哪怕有人不理解他,也没有关系,他不会畏惧世人对自己的眼光,就像他不会畏惧那寒冷的秋雨,湿透了自己的衣衫一样。他用自己的方式,使得人们记住历史,使得文化得到传承,如果真的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斯人,绝对无愧于天地间,斯人,足以不朽。
   此时此刻,我再次捧读那本《文化苦旅》,我庆幸,我曾经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买下了这本书,它带给我的思索,或许是可以令我回味一辈子的。我微微地抬起头,似乎看到,天上又下起了缠绵的秋雨。
   余秋雨,他用唯美写过无奈,那是因为他对于文化和历史,爱得那样深沉,有的时候,那种唯美的笔调,甚至能看得人开始心痛,的确是如此啊,历史的长河中,总是会泛起一些心酸的微波,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我知道,我不应该仅仅只是在书中追求一种唯美的视觉印象,我应该更多地体味到,深藏其中的那一种深邃的文化内涵。那唯美的背后,是深沉的思考,我知道,他绝对不会在乎别人对他的那些评价,花哨也好,卖弄也罢,不管怎样,余秋雨,已经用他那独具魅力的文化散文,感动了无数人。“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我相信,他将以他那极具文化感和历史感的文字而不朽。
   秋日的雨,有太多的唯美柔情,叫人无法割舍,我抬起头,看见它以完美的弧度,飘然落下,我让雨丝落在我的脸上,和我的泪水合而为一,我知道,雨水和泪水一样,是咸的,是苦的。然而,即使咸,即使苦,也足以滋润那些早已干枯的心灵,唤醒那些沉睡的记忆。秋日的雨,就如此悄无声息地滋润了千年历史,让人们的心灵变得明澈,让人们对于文化底蕴的思考,更为彻底。
   秋雨,也能滋润万物,真的。 【文苑★散文】润物细雨余秋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