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读秋雨

 江山携手 2016-05-23

23@余读秋雨(1295)
1295篇:余读秋雨

逍遥行者

2016年1月23日

在当代文坛中谈及散文,特别是文化散文,不能不提到余秋雨。余秋雨是我最喜欢的当代散文家之一。从1992年出版的《文化苦旅》开始,作为文化散文杰出的开创者和领跑者,他凭借《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寻觅中华》等极度畅销的散文集,成为当代散文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

前几年他主持了青年歌手大奖赛文化知识测试的点评,虽然受到一些人的非议,但也让他走入了寻常百姓家,让人们都知道了这位眼戴近视镜、对文化和历史知识侃侃而谈的学者。

早在2002421日,我有幸参加了在上海市建平中学召开的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大会请到了余秋雨先生。他为与会人员作了《文学与人生》的专题报告,使我第一次走近余秋雨老师,并对他渊博的知识和善良、快乐、健康的人生观,深深折服。

从阅读他的《文化苦旅》开始,我便喜欢上了他的散文。他的散文具有丰富的想像意境和独特的文化智慧。在他的文字里渗透着他对历史现象、文化背景和人生问题的非凡见解。善良,忠厚常常是他文章的主题,文章常常透露出正气浩然正气和深刻的文化反思力。他的散文特别注重与读者的情感互动,在不经意间让平凡的叙事文字更震撼人心。他的散文充满了灵性和智慧,读他的散文有一种精神的美感和人生启迪。加上他对重要主题的阐述,使读者痴迷不悟,爱不释手。正因为这样,尽管有很多人指出他文章知识上的硬伤和所谓的弊端,但无法阻挡读者对余秋雨文章的喜爱和敬慕。

阅读他的《文化苦旅》等散文,感悟到他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超越时空的深刻思索。它散文中一般都有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与传统散文一般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性、顺序性不同。他的散文里有很多传奇色彩很强的故事,简单如《道士塔》,通篇写的就是本世纪初敦煌文物被外国人骗买的故事;复杂一点的如《风雨天一阁》、《苏东坡突围》,前篇写明清数百年间宁波一座私人藏书楼的传奇故事,后篇写苏东坡写出《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前的一段遭遇故事,都是极有味儿的小说素材。余秋雨把这些小说素材引入散文,正好达到了散文的创作意图,异曲而同工,殊途而同归。余秋雨还采用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合理的想象,把抽象而概括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由此,可窥见余秋雨对文化的态度已达到分不清真实与虚构,想象与实在的混乱,感性吞没理性的“疯狂”地步,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史固有的浪漫主义色彩。这种浪漫主义色彩,依附着他的文化情结,像一股孕育了千年的灵气,贯注到文明的每一个角落。

《霜冷长河》是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一部精品散文集,书中收录了关于友情、名誉、谣言、嫉妒、善良、年龄等诸多经典之作。这些作品风格平实自然,行文简洁流畅,充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对社会现实和真实人性的深入思考。《霜冷长河》是余秋雨在文学创作上的一次转变,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再到《霜冷长河》,从历史的大话题转向了历史的小话题,在《霜冷长河》中历史已不再是文章的主体。在经历种种尝试之后,探讨生命成为文章的主题,如果还想更深入地认识生命,就让载着人生重量的你,在这条冷静而安详的长河上缓缓行舟去。

《千年一叹》是他的一部文化考察日记。在千年之交的时候,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公里行程中的经历。在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平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行者无疆》也是一部考察西方文明的真实记录和对西方文明的深切感悟。作者历时6个月,先后走过了26个国家96个城市。考察结束之后,发出一由衷的感叹:“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全书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体的张力和自由上,更胜余秋雨以前的几部著作,笔触比《文化苦旅》更优娴、比《山居笔记》更开阔、比《千年一叹》更从容。可以说,此书透过文化的眼光,对欧洲文明作出了史诗般的深度解读。

阅读《我等不到了》则是另一种感受。作者自己称《我等不到了》是“纯手工写作之记忆文学”。书中,余秋雨以平静的语调叙述了家族的历史,从曾祖父、曾外祖父由浙江慈溪出发,闯荡上海滩写起,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父亲、母亲、姨妈、叔叔、自己以及妻子马兰,众多家族人物的一生,在近一个世纪历史光影中沉浮。有人说:这是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一部深入灵魂的“中国读本”。它告诉读者,在你们出生之前,父辈们有过什么样的精神历程,这种精神历程又如何渗透到今天,成了你们的生存背景。有人评价:“不玩耍象征的象征,是最大的象征,这是从海明威开始的现代作家的至高目标。《我等不到了》是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大作品。一个文明古国的近代坎坷,一种文化人格的寂寞悲剧,很难写得比它更好了。”

而《寻觅中华》一书,则是系统地表述了作者从灾难时期开始一步步寻觅出来的中华文化史。书中按历史时间顺序大体介绍了历朝历代、各个时期的文化成就。炎黄时期、殷商时期、那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史记》的完成,曹家父子,魏晋名士,田园诗人陶渊明,文化的盛世大唐,那宏伟开放的长安城,唐诗,积弱宋朝文人治国的文化状态,异族男子耶律楚材,明清时文化专制的束缚,以及近代文化的现状。读来真是大开大合,数千年的文化状态就如此被余秋雨先生娓娓道来,读时真有一种于不同时期穿越往返之感,不亦快哉。

《摩挲大地》其实是新瓶装了旧酒,作者精选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中那些著名篇章,然后再加以修改和增补,换了个门面。但是也无伤大雅,经典向来是不惧怕岁月的,多年后细细读来,那些文化和历史依然让人感慨万千。余秋雨是中国文化的导游,他带我们走过了敦煌,走过都江堰,走到了苏州,过了三峡来到贵州、黄州,还进了宁古塔,还有山西、杭州、上海,他用恢弘而感性的笔触为我们构建了中国文化的脉络与框架,悲欢与荣辱。

    目前文坛泥沙俱下、日益堪忧且散文创作愈不景气的情况下,余秋雨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开辟了散文新文风。“余秋雨将中国传统文化意境与现代意识连接在一起,以逆向操作的方式异军突起,呈现给读者一种新的阅读文本,激发起他们新的审美趣味,”从总体来说,一方面气势磅礴,潇洒自然,一气呵成,让读者也随着他的情绪时而崇拜、向往自然,时而对历史深沉愤慨;另一方面,他一唱三叹,一步一回首,低沉的调子,悲怆的氛围,一次次让我们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作为一个文化意识较强,颇具历史感的散文作家,尽管行走匆匆,却常能俯仰古今,见微知著,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内涵,进而做到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形象相交融。

余秋雨曾说过以前他还模仿过叶圣陶的散文语言,不仅洗练,干净,朴素,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气息,这正是我非常喜欢他的原因。目前他的新作不断,愿我们能够读到他更多更好的文章,再次让我们享受到他的文化大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