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错误

 qinhu 2012-05-08

 

第一次教三年级语文,对教材不是太了解的。随着对教材的熟悉与解读,发现教材中居然存在一些疑似错误——说“疑似”,是因为这些错误只是个人的陋见,且极有可能这些认识是错误的。拿起邻桌四年级的语文课本,翻开细读,发现也有错误,不禁讶然。

归纳起来,教材中大致存在着这些错误:

一、语法错误。教材中,一些句子因语病导致表达不清楚。如:《放飞蜻蜓》(三年级下册)中陶行知在向孩子们介绍蜻蜓时,有这么两句话:“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第一句话 “在它饿极时”是一个介宾短语,是不可以做主语的,读起来也觉得别扭。如果改成“据说,它在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意思就清楚了。第二句话,是典型的缺少主语的病句,“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是指什么会长出来?表达不明确。如果改成“不过,被吃去的那一截以后又会长出来。”意思才更完整。

二、标点符号的错误。《槐乡的五月》(三年级下册)中有这么一段话。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根据语法规范,句子内部并列词语或短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而“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是两个动宾短语充当的谓语,之间的停顿应用逗号: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这样才更符合标点符号使用规范。

三、逻辑的错误。《菩萨兵》(三年级下册)一课中,朱德对红军战士说了这一段话:“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实际上,一般植物种子的生长过程是先生根,再发芽,然后开花结果。而且,“生根发芽”也符合人们平常的言语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就曾经有孩子对“生根发芽”还是“发芽生根”提出过质疑。

四、知识性错误。《特殊的葬礼》(四年级下册)课文中说,20世纪80年代初,瀑布上游建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水电站高高的拦河大坝截住了大量的河水,使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水源大减。而且,周围的许多工厂用水毫无节制,再加上沿河两岸的森林被滥砍滥伐,水土大量流失,大瀑布水量逐年减少……科学家们预测,过不了多久,瀑布将完全消失。”

为此,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亲自参与了大瀑布的“葬礼”,并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维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真实的情况如何呢?看了一篇文章,是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朱诗鳌教授写的。朱诗鳌认为:“首先,塞特凯达斯瀑布位于伊泰普水电站的上游,而非课文中所说的下游。实际上,水电站水库蓄水后,该瀑布被水库淹没了,而非枯竭了。”朱诗鳌教授表示,“其实,水坝即使建在瀑布的上游也不会导致瀑布枯竭或消失,因为水电站要下泄用过的河水。”

朱教授还认为,课文提到的“工厂用水毫无节制”和“森林被滥砍滥伐”与瀑布水量减少也没有多大关系,“只是在涉及到生态环境问题时,前者会使河道水质污染、影响水环境(如果工厂用水处理不当的话),后者会导致水土流失。”

课文将瀑布的消失归咎于水电站的建立、森林的滥砍滥伐,是知识性的错误。尽管水电站的建立、森林的滥砍滥伐等对生态环境有影响,但绝不是导致瀑布水量减少的原因。

作为权威性、规范性、指导性的教材,深深影响着孩子的语言学习。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还是应慎之又慎,避免错误发生。小学语文课文中出现的这些“疑似”错误,但愿是正确的。否则,这些错误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极大的误导。


图片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