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顾客是上帝”,商家要对顾客有求必应,可是我在纽约当“上帝”的两年里,却受到过三次“No”的礼遇。 第一次是2007年2月,从肯尼迪机场搭机去曼谷。离登机还有一个多小时,正流连于化妆品店之间,忽有店员上前问,小姐,请问你坐哪个航班?听我报出航班号,店员惊呼,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在这儿买东西?你知道现在的安检要花多长时间吗?快登机去!我说,已经挑好了,就买这个,说着,递给他一瓶眼霜,打算结账。可他竟然不接,结结实实给了我一个“No”:“我不能卖给你,你赶紧登机去,否则要赶不上了!”遭到“No”,难免怏怏,可是当走到安检区,看到长长的队伍,不由对这位老哥心存感激。为了乘客不误机,宁愿少做一单生意,这位说“No”的老哥令人心怀敬意。 第二个“No”是在格林威治村附近的咖啡店里。我有个习惯,随时记下所见所感。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去咖啡馆小坐,正想捕捉突然生出的灵感时,一掏包包,竟没带笔!见服务生手里有支笔,赶紧求助,可否借用?服务生站在长长的吧台后面,懒洋洋地瞟我一眼,翻翻眼睛爱理不理地蹦出一个词:“No”。——什么?他手里明明有支笔,怎么竟然说“No”?我们对望着僵在那里,空气凝固了十秒钟。倏尔,服务生的表情突变,脸上绽放出热情的笑容,把手里的笔递了过来——“开个玩笑。很乐意可以借给你。”过不多久,他做好了卡布奇诺,接过来一看,哈,他竟用奶泡打出了一个迷瞪瞪的姑娘的头像,眯着眼睛,蓬着头发,将醒未醒的样子,貌似这个早晨的我!我掏出“黑莓”,把这位仁兄的即兴之作,定格在了照片里。 第三次“No”发生在哈罗德广场附近的GAP店里。去年圣诞时分,工作忙到脑子抽筋,下班到GAP店转一圈,放松神经。兜啊兜,看上了一件羊绒开衫,可架子上没有我要的号。转身间,看到模特儿身上有一件,翻过吊牌一看,正好是我的号儿。于是问边上的大婶级店员,可否帮我卸下。大婶铁青着脸对我说“No”。——什么意思?顾客想买东西,店员说“No”?这可把我给愣住了。只见大婶停顿两秒,继续脸色铁青,拉长了调子说:“……unless 感言: 1、纽约三遭拒,是和气之举。 2、说“不”,有时是一种深厚的敬重。 3、说“不”,要不引起对方误解,是有技巧与艺术的。 4、说“不”,显示出底气,请先区分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