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滑竹梁子:云荷高举,自清凉无汗

 VV美丽人生正无限VV 2012-05-09

滑竹梁子:云荷高举,自清凉无汗

(2012-05-07 11:21:34) 转载

云荷高举,自清凉无汗。林海风来暗香满。踏山行、几只野禽窥人,人不觉,振翮高翔枝乱。鸟鸣山愈静,芳草萋萋,由来曲径通宵汉。试问境如何?日上三竿,岚烟淡,玉露光转。正屈指山巅几时到,孰不知已临、九天神幻!

 滑竹梁子:云荷高举,自清凉无汗

    上述词句大致以苏轼千古名篇《洞仙歌》的韵脚敷衍而成。之所以不揣浅陋踵武圣贤之词,如此这般不怕见笑附庸风雅,一是:在滑竹梁子附近还真有一个叫仙人洞的地方,此正符合苏词中那位冰肌玉骨、来去飘忽的仙尼的修道之地。二是,滑竹梁子作为西双版纳的屋脊,人在其上,虽有高处不胜寒之虞,但置身其中确如神境,大城市中呆腻了的人,真可以洗却凡尘,变得“冰肌玉骨”,宛如得道高人。另则,苏轼词表面写人,写记忆中至为美好的东西,但实则是对美好东西消逝不再的惋叹,流年暗换之忧,岁月无情之恼,溢于言表,但苏轼的境界又绝不止于此,他一贯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志,甚或“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超迈之姿,皆可感于其中。滑竹梁子作为西双版纳的巅顶,现已被开发为登山旅游之地,真可以说是“压力山大”的城里人,反过来“力压大山”的上佳之选,所以,有条件者不妨学一学苏大官人,来一个“竹杖芒鞋轻胜马”的爬山之行,也许这样遭罪一次之后,还真能得到老苏所说的那种“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脱,变得宠举不惊,至少也能减轻很多患得患失的忧虑吧。

    似乎扯到与茶完全不相干的东西上去了。以上就当是给当地的旅游做一点宣传吧,希望明年再去买茶时能到一点照顾。呵呵。不过,这里其实是想拐着弯来说:滑竹梁子那么高的海拔,那么好的环境,必定比别的地方更具备高山云雾出好茶的条件。虽然茶叶与土壤的关系亦十分密切,但是上天给的优越条件也绝不容小觑。

这个地方的茶叶之所以现在不是很火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里的交通实在太难了,除非长年累月住在那里,否则即使是亲自上去收,每次也只能收一小点,成语有集腋成裘一说,要想有可观的量,真得大费周折。可是,名不显,质再高也卖不起价,对于以利为先的茶商来讲,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很少会做。我们今年可以说是把主要精力都奉献给了勐宋,其中那卡倾力尤著。个中辛苦,绝非那些开着车到处看一下,拍拍照片,吃吃野味者所能体会,但是,其中如茶一般苦后回甘的快慰又是很多人所无法享受到的,尤其是费尽千辛万苦忽然买到好茶的喜悦与成就感,很欢,很暴力。这正是我们做茶的动力所在。

    勐宋(包括小勐宋)的茶,我们确实非常看好,实际上,在此之前,大益早就将其当作宝了,还有福今,他们的一饼大曼吕卖到将近四百块,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大曼吕这个地方没有古树茶也没有大树茶,秘密何在?不管怎样,四五十年的小乔木,能有这样的表现,说明其潜力是值得期待的。而那卡就更不用说了吧。

    对于滑竹梁子,今年主要还是摸底吧,因为笼统的一个滑竹梁子很难说明问题,甚至在勐海你问滑竹梁子,还不一定知道,而你问蚌冈、坝檬、曼西良等名字,他们都非常熟悉。确实,滑竹梁子本身不代表茶,这些具体的寨子才是高海拔上真正的产茶地。本茶原料即选自离滑竹梁子大概3公里远(直线近,但山上很绕,一点点距离就要绕几个弯子才能到达)的坝檬老寨头春古树。作为高海拔茶,本茶特具清凉品性,水路活而汤质细,饮之甘饴清爽,前三泡味道较清,略有劲感,其后味道加重,主要表现在苦感之上,回甘迅,生津绵密,勐宋茶较涩,此茶闷泡亦有明显涩感,但都能很快化开,留而不滞,余味悠长。本茶杯度香气浓馨,显示出丰富的内质和涵养。高山厚土之茶,后期潜力无可限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