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江县农村沼气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CJ_行走的风景 2012-05-09

一、总论

从江县地处贵州省东南部,位于东经108°15′—109°12′,北纬25°16′—26°5′,东西长955.5km,南北宽79.2km,全县土地面积3229.77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9%。我县处于云贵高原边缘向广西低山丘陵过渡,苗岭山脉南缘与南岭桂北诸山接壤地带。境内山恋叠嶂,切割破碎,地势起伏很大,有中山、低山、丘陵和零星的河谷坝地等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全境以山地为主,约占总面积的90%,耕地面积少,约占6.1%,著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全县林业用地224925.8ha(其中果园5403ha),有21个乡镇381个行政村7.1万户,总人口31.2万人,是一个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国家级贫困县。

二、我县农村沼气建设的发展现状

自一九九七年在省长吴亦侠、省农业厅有关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州农业局的具体指导下,从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银良村实施了我县的第一个沼气示范村。60户农民当年受益,银良示范点的成功建设,推动了我县沼气建设的发展,截止2003731,我县有沼气池7989口,配套改厕4793间面积9586m2,改圈1.3万间面积7.7m2,改灶台0.45万个,改路0.2万公里,改水11.2m,受益农户7989户,受益人口4万人,其中0.027万人用上了干净的沼气热水器,1.2万人有了干净的洗澡间。沼气建设的发展,给我县农村带来了新的面貌,生活、生产、卫生条件都得到了极大提高。通过几年的发展,农民看到了沼气建设带来的巨大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建设热情逐渐高涨,现每年以2000口的建设速度上升,到2005年,我县沼气池将突破一万口。

三、我县农村沼气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我县是农业大县,财政收入70%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人均收入大幅度上升,但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由于农产品质量差,价格低,形成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格局,从而造成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的下滑趋势。目前,我县农民还大部分生活在温饱线上,农业生产面临调整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效益,摆脱贫困。而摆脱贫困的战略是持续农业和乡村发展相结合,这样,就把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而达到农业发展的目标即是一个解决温饱,极主动地增产谷物;二是达到致富目标,通过发展农村其它产业,促进农村综合发展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人口的就业机会;三是良性循环发展目标,通过努力开发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农业发展新模式,促使资源和环境处于可持续的良性循环中,使之能与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保护和谐统一。

(二)我县生态(沼气)农业遵循的基本原理

生态(沼气)农业是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等融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体系,它发展的目标是: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以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主攻目标,改变农业常规生产中习惯的单一目标决策方式,努力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协同发展。我县大力发展沼气建设,是遵循了生产农业发展的基本原理,从而取得了成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三)我县农村沼气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由于党委、政府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来抓,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导致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特别是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农村沼气建设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从一九九七年开始,农村沼气工程的实施,为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增加收入、改变农村生活方式和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收到了很好效果。但纵观全局,整个形式还是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经济基础薄弱,配套启动困难。

根据省、州能源办的要求,从二00三年第三工程开始,农村沼气建设的内容为“一池三改”(改圈、改厨、改厕),达到改变农村生活条件和生活习惯的目的。根据我县配套建设投入综合估算,每建一口沼气池加配套“三改”建设,总投入在3500元左右。虽然国家给予一定额度的补助,但远远不能满足配套设施建设的需要,农户仍需投入大笔资金。为此,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配套设施的建设。

2.农村沼气建设数量日益增多,培训经费短缺是制约沼气综合利用不能正常开展的条件。

历年来,沼气建设没有专门办公和培训经费,造成培训不能及时开展,农户不会正常管理和使用,致使发挥不了沼气池的最大效益。加强培训,建立村级网络,引导农民用好沼肥是下步沼气建设工作的重点。

3.交通不便,居住条件恶劣,造成东西部沼气发展的不平衡。

目前,我县通村公路为数不多,沼气建设物资运送十分困难,一些农户积极性很高,不惜加大运输费用,请人挑、扛物资离公路三十里的地方,无形中加大了农户的资金投入,增加了他们的负担。这也造成东西两部修建沼气池不平衡的现象。

4.一些村寨居住拥挤,没有适合的建池地点,也是影响我县沼气建设进度的原因。

我县农村房屋排列十分拥挤,沼气池大部分只能建在楼下,如果居住的地方是河边或石头,农户建池就大打折扣,这种不利于建池地势全县占30%左右。

5.果园建池意识淡薄,农户对综合利用不了解,建池只停留在用于炊事上。

沼气池的建设给农民带来了很多好处,特别是在炊事上,减轻了烟薰火燎之苦,但在综合利用上,由于沼肥水份重,运输就是显得十分困难,因此,部分农户只停留在炊事上,没有搞好综合利用,失去了建池的意义,从而也造成果园建池不能顺利实施的局面。

四、我县沼气建设下步发展对策

农业环境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优劣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能否增加,沼气建设是保护农业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建设任务任重而道远,农村沼气建设,只能坚持长抓不懈,不能有丝毫放松。根据我县近几年沼气建设实施的情况,下步的发展对策是:

1.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力量搞好“一池带三改”配套设施建设。

“一池三改”是今后沼气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沼气建设好处的具体表现。“三改”的建设让农村人口告别脏、乱、差的生活环境,是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基本条件,因此加大“一池三改”的建设力度,将对我县沼气建设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建池地点应逐渐转向果园,更好地发挥沼气池的潜在效益。

沼气工程建设,炊事只占30%的效益,70%的效益体现在综合利用上,如何搞好综合利用,是发挥沼气池效益的关键。根据沼肥的物理性质,在果园建池,能大量减少劳动力,就近在果园用肥,使用方便,效率高,沼肥在农作物上的应用,不仅节约成本投入,而且能大大提高产量和品质,是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的一条有利途径。沼肥的应用,将为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进一步开展千池镇,户户建池村的“一池三改”建设,依靠科技抓好示范工程,推进沼气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并逐步形成绿色食品基地,形成有经济特色的农业生态示范县。

5.进一步加强生态沼气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乡镇村级服务网络,确保沼气建设20032010年远期目标的实现。

总之,沼气工程的建设,就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从而达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农产品无公害化,最佳实现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伟大目标。(创作于2005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