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山遗址 : 重现精彩绝伦的古滇国生产生活画卷

 七里山人 2012-05-09
学山遗址 : 重现精彩绝伦的古滇国生产生活画卷
http://www. 2011-05-30 09:25:32 分享到 转播到腾讯微博

 

考古人员对仰身屈肢葬进行勘察

学山遗址

学山遗址墓葬出土的骨器与青铜器

陶罐

青铜铲

用于打造青铜器、带有人形图案的石范。

  □ 记者 杨蕊 实习记者 聂晓倩 文/图

  近日,在我市澄江县右所镇旧城村旁的学山上,一座包含了墓葬遗址、房屋遗址等内容丰富的古代聚落遗址,填补了古滇文化在聚落遗址发现方面的空白。记者深入考古现场,用图片和文字向读者揭开2500多年前古滇国人生产生活的真面目。

  那些火塘里的火焰似乎才刚刚熄灭,作坊里打制青铜器的叮当声响也犹在耳畔,房屋里的一切似乎也还是平静如常……这看似就在眼前的一切早已沧海桑田般地跨越了2500多年的时光。从学山遗址放眼望去,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幅灿烂文明的古滇国人精彩绝伦的生产生活画卷。
  
  三个重大发现创造云南考古奇迹

  2008年,在考古人员对同样位于澄江县旧城村的金莲山古墓群进行大规模发掘时,也对互为呼应的学山进行了一次地表查勘。没想到,这次的勘探报告令人振奋不已。报告显示,学山存在大范围的古代遗存且大面积分布,时间暂定为汉代。经过省内外专家的讨论与申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把澄江金莲山与学山共同合并为一个项目进行发掘,并称之为“金莲山古墓群及学山遗址”。2009年,考古人员对学山进行了第一次试掘。在这次试掘中,发现了古代房屋建筑痕迹和一个大面积的火塘。对于这个重大发现,专家们都感到很兴奋,因为这是云南首次发现的大规模古代聚落遗址。

  2010年11月,在经过多番论证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志龙担任了此次学山联合考古发掘队领队,考古人员开始对学山进行首次1900平方米的发掘。

  随着发掘的深入,2500多年前的历史遗迹尽在眼前。发掘现场,23座房屋遗迹让人震惊。据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万杨介绍,这些房屋都建基岩上,且有规律地分成四排,大部分为半地穴式结构,周边分布着柱洞,这些房屋地穴的深度为50-70厘米,房屋面积最小的约15平方米,最大的约25平方米,周围有明显的边框和柱洞,屋中有火塘,这些房屋甚至有木楞房的结构形式。在这个聚落中,工作人员发现了20座墓葬,这些墓葬虽然都属于竖穴石坑墓,但墓葬的风格很特别,可基本归为17座仰身屈肢葬和3座蹲踞式墓葬,还有一个完整而特别的殉马坑。这样的葬俗在云南属首次发现。

  蒋志龙告诉记者,这些青铜时代的聚落遗址,是云南首次发掘的保存完好的古滇文化聚落遗址,而且这些遗迹比金莲山的墓葬时代要早。包含了墓葬遗址、房屋遗址等内容丰富的古代聚落遗址,填补了古滇文化在聚落遗址发现方面的空白。此外,发现的蹲踞式墓葬和完整的殉马坑在滇文化中亦为首次发现。

  学山聚落遗址的发现,是我省考古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对滇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一次发掘,它所创造的三个奇迹是对滇文化的一次补充,其发掘的大规模聚落遗址和墓葬及出土的100多件文物都极具意义,填补了古滇文化在聚落遗址发现方面的空白。
  
  重现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种文化

  美丽的抚仙湖畔的山上绿草如茵,回荡在古滇国的欢笑还那么悠长;2500多年前的火塘已经沉寂,但我们仍能感觉到当时的房屋里的细语及火塘散发出的温度;手工作坊里打制青铜器的叮当声还在耳边回响;从那些特殊的墓葬形式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当时的习俗和庄严肃穆的祭祀场面……古滇国人的生动历史场景通过埋藏在地下的遗迹重现在了我们眼前。

  学山遗址包括了古滇国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蒋志龙说,从房屋遗址中还清理出陶釜、红陶盘等生活器具的陶片以及一些动物遗骨,另外还发现了用火的痕迹和一定数量的铜渣。据此可以推断当时人类食用的肉食动物类别及生活方式,还可以推测房屋的样式可能是木构茅草顶。另外,有的房屋遗址可能是专业的手工作坊。

  市文管所所长杨杰从一开始就参与了这个项目的发掘。他说,从目前的证据和材料来看,这个聚落遗址比金莲山墓葬群要早两三百年,属于春秋晚期。学山遗址为我们呈现出了古滇国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用于纺织的骨器,用于打造青铜器、带有人形图案的石范,青铜铲和小陶罐等。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人们生活的房屋结构和样式,也看到了专业的手工作坊。更加神秘的是,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墓葬和祭祀形式。金莲山的墓葬群大多是竖穴土坑墓,而学山是竖穴石坑墓,而且采取了蹲踞式墓葬的形式。这些蹲踞式墓葬墓框很小,仅能容身,头部压有大石块。从骨骼的形状可以看出,这些古滇国人双手交织抱在胸前,整个人蜷缩成一团,有的还被压断了脊柱。在这种蹲踞式墓葬中,没有任何的随葬品出土。从这种葬式上可以推断,这些人在当时的地位很低,也许是一种为当时祭祀活动所做的牺牲。还有殉马坑发现的完整马骨,都为大家重现了古滇国祭祀时的一种场景和文化,但这些都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对出土材料进行研究和鉴定才能做出最后的推断。
     
  丰富了滇文化的内涵

  在司马迁将古滇国载入典籍后不久,古滇国就销声匿迹了,包括曾经鼎盛一时的艺术成就,像一个亘古的谜。随着学山遗址的发掘,也带来了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聚落遗存在古滇国占据一个什么样的地位,遗址中的房屋是做什么用的,这些墓葬形式代表了什么样的特殊意义,滇青铜器是怎样制作的,还有这里出土的陶罐样式为什么与通海贝丘遗址出土的陶罐无论从制作风格、器形上都那么接近,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蒋志龙觉得,学山遗址的发掘填补了古滇文化聚落遗址的缺环,丰富了滇文化的内涵。特别是发现的那些比已知的滇文化时代更早的遗存,为滇文化系列的建立和探索滇文化的起源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杨杰说,在古滇国文化研究方面,先辈人付出了很多努力,也有很多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本次学山遗址的发掘对滇文化又是一次冲击和补充。原来,大家的研究都建立在一些出土青铜器和墓葬的基础上,学山的发掘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与证明。以前,大家只知道滇青铜器有着很高的地位,却不知道这些青铜器的来历。不知道青铜器从开采、冶炼到成型的过程。如果学山的这些聚落遗址是手工作坊,那也许就解决了古滇国青铜器的灿烂文明从何而来的问题。还有那些特别的墓葬,从中也许可以解读出当时的风俗甚至可以上升到人们的精神与价值观的研究,因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先人生产生活的依存以及活动的结果。还可以引入民族、历史等多学科的研究。下一步,考古人员还将对学山1100平方米的区域进行选择性地发掘。杨杰相信,随着对学山的深入发掘,会为研究古滇国兴衰与文化提供更多新的材料和证据。

编辑:杜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