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酿酒葡萄栽培技术的七大进展

 园林空间 2012-05-09

(1)创新的温室育苗技术得到普及

   
单芽营养袋育苗技术是为了适应酿酒葡萄的快速发展,而试验成功的,它突破了传统的田间育苗方式,具有生长周期短、成活率高等优点,可以当年育苗,当年建园,第二年结果。在管理较好的情况下,赤霞珠栽植后的第二年产量可达17.5吨/公顷。这种育苗方法是酿酒葡萄栽培技术的进步,现已在广大葡萄产区推广。


(2)整形修剪技术的变革初见成效

   
中国的酿酒葡萄产区自然条件复杂,做为葡萄栽培技术重要组成部分的整形修剪技术,不能千篇一律,近年来,很多产区已将传统的多主蔓扇形进行改革,因地制宜的创造了新的整形修剪模式,例如河北怀来产区采用的龙干形整形修剪,而在山东、安徽和云南等不埋土产区也借鉴了国外经验,推广新的单干双臂和高宽垂整形修剪方式。整形修剪技术的变革,有效地减轻葡萄园的病害,控制了葡萄的产量和提高了葡萄的品质。


(3)限产栽培技术开始实施

   
高产是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传统,然而对葡萄酒而言,高产也是制约葡萄酒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为克服果农片面追求高产,2000年中国葡萄酒业开始制定和规范了栽培技术措施,全面实施限产,通过双臂改单臂和间伐葡萄,减少了葡萄园栽植密度,使产量基本能控制在15吨/公顷~22.5吨/公倾。糖度也有较大的提高,据统计,2001年昌黎、怀来、甘肃、山西、新疆等产地的赤霞珠、梅鹿辄葡萄糖度普遍超过200g/L,酸度达到6g/L。


(4)高效无污染杀菌剂的广泛应用

   
中国东部酿酒葡萄产区病害严重,近年来,国外的高效低毒,无污染的杀菌剂在这一地区广泛推广,它已有效地控制了这一地区葡萄病害的发生。例如法国的科博、喷克,美国杜邦公司的福星、易保,日本的霉能灵和瑞士的爱苗等。

(5)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壤改良和平衡施肥技术得到推广

   
中国大部分酿酒葡萄产区的土壤结构和养分状况并不理想,为此,葡萄种植都每年都要为改良土壤和施肥,付出极大辛苦,施肥虽然占用了葡萄园很大的费用,但它又是葡萄园投资中见效最快、收益最高的一项。平衡施肥技术的普及,使过去重施氮肥、缺少磷钾肥的错误施肥方法得到纠正,有机肥的施用成为中国葡萄园管理的特色,商品化的葡萄专用肥,叶面肥已被葡萄园广泛使用,为减少环境污染、缩短秸杆还田的时间,微生物菌肥也开始使用。


(6)砧木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工作正在起步。

   
中国没有根瘤蚜的危害,因此,砧木的使用很少。近年来,随着酿酒葡萄新区的扩大和新品种的引进,特别是梅鹿辄葡萄园常常出现由于根系发育不良引起的许多生理障碍,影响葡萄的正常生长,这种现象甚至在国外引种的砧木苗木上也经常出现。例如在云南的SO4、1103、3309等砧木上。
我国利用南方的野生葡萄华东葡萄(V.pseudoreticulata)和欧亚种(V.vinifera)杂交培育的砧木品种华佳8号,具有对南方酸性土壤和红壤的良好适应性,已在南方推广。


(7)无病霉苗木的检测,繁育体系已初步建立

    在我国河北、河南、甘肃、宁夏、新疆都建立无病毒苗木繁育试验室和苗圃。作者:朱林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杂志社总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