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9发言人:我国自来水如化学元素表

 刘燕燕 2012-05-09

39发言人:我国自来水如化学元素表

核心提示:最近热传的一句话是:“不把化学元素周期表吃个遍,都不敢说自己是中国人。”实际上,我国自来水就是一份“化学元素表”,重金属、有机和无机有害物质污染惊人,距离传说中的“直接饮用”距离遥不可及。

  直饮?我国自来水甚至达不到国际游泳池水标准

  根据“传说”,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自来水已经达到“直饮”(即可直接饮用)的水平。然而,直饮绝对不仅是自来水看起来清澈,喝一两口不会因此得病,而是水质要符合严格的标准。与其说我国自来水接近直饮水平,倒不如说它们更接近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更贴近现实。

  我国自来水厂长期采用加氯消毒的方法,而在氯化过程中氯同天然有机物、腐殖质相结合,可能形成潜在的致癌三卤甲烷(THMS)。200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大约每年有200万人因为饮用含砷量很高的水而患病,农村约有2000多万人饮用氟化物超标的水而患上地方性氟斑牙和氟骨症。河北涉县、河南沈丘县、天津北辰区、陕西华县、江苏阜宁县、广东翁源县等地区频频出现的“癌症村”等,都与饮用水污染高度相关。

  自来水50%合格率不可信 因为太高

  权威人士近日透露,2009年的水质普查结果显示,我国自来水出厂合格率仅有50%,这个极低的数据震惊了网民。然而,实际上,这个极差数据甚至也包含很大的“水分”。因为该次检测只针对了城市水厂,而我国更大的区域是乡镇农村,那里数以万计的小自来水厂情况,无疑更没有安全保证。

  因此,我国城市自来水可能接近50%出厂时合格,但如果算上农村,我国真正的全国性自来水合格率,必定远远低于50%。而且这还没有剔除数据统计时的作假、以及因为检测人员到来水厂有意提高了生产标准等因素,而这些弄虚作假的方式,众所周知,在我国不可能不存在。

  专家透露,中国城镇自来水质检测次数太少、检测能力很弱。无论是现行规定还是新标准的106项检测,地表水厂一年只需要检测两次,地下水厂一年检测一次即可。通过少检,一些地方水厂可以避开水质不合格风险高的月份。因此,检测时合格,不代表不检测时就合格。定期检测之间发生的水质污染,往往不知不觉

  另外,水厂自检自测,检测合格就公布,不合格就不公布。而且,35个重点城市仅有40%有能力检测106项指标,地级、县级市都需送检。而在发达国家,每月至少检测一次全指标,每天都检测十几二十项必检指标。

  2008年奥运时北京自来水做游泳池水不合格

  我国饮用水水质状况大约分为几个层次:

  ①首都北京,尤其四环以内的主城区,水厂普遍上马了深度处理工艺,水网管道大部分更新,因此离直饮水距离最为接近。

  ②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大型城市,部分水厂上马了深度工艺,但是因为主城区管道老旧等原因,目前无法实现直饮。

  ③其他省会城市等二线城市,仅有少数城市上马了部分深度处理工艺,因水源、管道等原因,部分城市水厂属问题水厂。

  ④上千座地级城市、县级城市,除少数城市外,因水源差、深度水处理工艺缺乏等,有大量的问题水厂。

  首都北京的自来水处理水平被认为属于国内最佳水平,号称“距离直饮水最近”。然而,在2008年奥运会上,北京的自来水水质尚不能满足奥运会游泳池的用水要求。奥运会游泳比赛的场馆“水立方”的水,在注入泳池前都将经过砂滤-臭氧-活性炭净水工艺,全部用臭氧消毒。

  经过这种处理,池水洁净透彻、有效去除异味,并消除池水对人体的刺激。其水质达到国际泳联制定的最新水质卫生标准,该标准远远超过我国,达到可以直接饮用的程度。而北京原本的自来水,虽然符合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却仍不能直饮。而在德国等国家,自来水可直饮,游泳池根本无需做二次处理。

  新国标严格但形同虚设 自来水无“直接性”危害遭忽视

  2012年7月1日起,中国将强制执行最新饮用水标准,与国际接轨,指标达到106项,与世界上最严的水质标准——欧盟水质标准基本持平,如果根据这个标准,自来水将可直接饮用。然而,所谓“强制执行”,只是空口说白话,因为没有实质性惩罚措施,地方政府和水厂几乎可以无视,顶多充当目标指引。

  中国内陆目前无一地区能实现自来水的直饮,甚至无法保证自来水出厂时完全合格。然而,许多地方政府仍然声称属地的“供水水质全面达标”,这是因为自来水质量引发的后果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会现象,因饮水“有毒”造成的癌症村、怪病等问题,都要很久才会显现,很难证实疾病与饮用水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有关掌权者敢于掩饰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