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东文 通讯员 立国 鹏飞 伟光
从滦平五道营子乡政府驱车向老米沟村进发,一路上只见钩机正在挖沙取土,推土机正在平整路基,12公里的通村公路建设热火朝天。
在一处山洼处,投资1500万元的千头基础母猪基地正在建设。紧邻的山坡上,投资500万元、占地150亩的美国平榛示范园里,村民们正在栽种树苗,欢声笑语荡漾在春天的大山上。
“这个平榛项目,能为我们村民带来稳定的收入”,村主任马清松如是说,驻村工作组不仅为我们栽下了“摇钱树”,还帮我们解决了饮水、交通等诸多困难,让我们看到了党和政府一切为了人民的执政情怀。
几天来,行走在滦平的村村镇镇,看到的是振奋人心的建设场景,是访民疾、解民难的温馨画面;听到的是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声和殷切期盼。
基层建设年活动开展后,滦平开始了大规模的干部下基层活动,省市县三级工作组体民情、察民意,走访慰问群众7200户,与8000多名群众进行了谈心,召开各类座谈会335次,与群众结成帮扶对子1050户;帮助解决各类矛盾纠纷615起,办实事2058件,梳理出群众关心的饮水、行路、就医等问题15大类,针对这些问题共谋划帮扶项目752个,项目预计总投资2.63亿元,极大地温暖了人民群众的心房。
滦平县委书记杨猛说:“基层建设年活动,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重大举措,是实现经济发展、富民强县的现实要求。滦平在建设好省确定21个重点村的基础上,还结合县域实际,将帮扶范围扩大,确定了46个县级帮扶村和133个乡镇帮扶村,实现帮扶全覆盖,带动县域乡村全面提升,推进基层建设年取得实质性效果。”
县长关继高也坦言:“基层建设年活动通过服务基层惠民生,打牢基础促发展,为老百姓过上和谐富裕生活夯实根基。”
修通“民心路” 建设“好村子”
“以后再也不用到20多里远的村子加工米面了”,老米沟村村民刘桂香大姐兴奋地说,工作组进村后,为我们建起了米面加工厂,解决了我们生活的一大难题。
党的事业根基在基层、血脉在基层、活力在基层。基层建设年活动的开展,就是要解决群众的所需、所盼。为此,滦平超前谋划、精心部署,将活动与实施经济与社会发展“十大战役”和党建与社会管理“八大工程”相结合,在建设好省确定21个重点村的基础上,还结合县域实际,将帮扶范围扩大到县域所有乡村,将县内46个其他贫困村和环首村确定为县级帮扶村,其余133个由乡镇帮扶,实现乡村帮扶全覆盖,丰富和拓展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活动还提出了“强班子、促发展、惠民生、树形象”的活动主题,并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实行“三贯穿、三评议、三挂钩、七召回”机制,全面推进基层建设年活动的开展。
“群众最关心的、最期盼的、最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干的”,滦平县农牧局驻老米沟村工作组组长关永强说,我们首先就是要解决群众的所需所盼,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建设新农村。
滦平有省确定的21个重点帮扶村和县本级确定的46个重点村,这些村大都没有集体收入,基础设施落后,存在着人畜饮水困难,交通闭塞,缺乏致富产业等问题,人均年收入不超过2000元,属于典型的贫困村。
让群众得实惠,首先就要改善村民的生活现状,提高生活质量。驻村工作组广大干部沉到工作一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发放活动明白纸1.2万余份,发放便民服务卡1.8万张,发出公开信0.6万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2568次。征求群众意见、建议,梳理出群众关心的饮水、行路、就医等问题15大类,针对这些问题共谋划帮扶项目752个。
在付营子乡羊草沟门村,新建村部的农村书屋中,村民正在高兴地向书架上摆放各类科技书籍,而打机井和蓄水池等群众关注的饮水安全工程正在轰轰烈烈的建设之中;新建百亩果园内,3000棵南国梨和800棵毛桃树苗正在栽植……
在老米沟村部原址,8间崭新的砖房正在建设。村民张守瑞说:“米面加工设备已经到位,厂房一建成,就可以为村民服务了”。在村子里,记者看到,村民和机械齐上阵,正在挖沟铺设自来水管道……
在安纯沟门乡骡子沟村,记者看到,塔吊高耸,机器轰鸣作响,工作组正为村民打井,农民活动室、卫生室正在建设……
在滦平镇双庙村,记者看到,新建的村部正在装修,医疗室正在建设,新建的村民活动广场正在安装健身器材……
一件件,一桩桩,饮水、行路、医疗、文化生活……一个个事关百姓生活的好事、实事正在推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滦平县结合中央、省、市帮扶资金,项目总投资12682.5万元为67个帮扶村解决安全饮水问题;投资667万元为21个重点帮扶村每村硬化一条1000米的主街道;投资538万建设村级卫生室;购买垃圾运输车38辆解决村级垃圾处理问题;文化资源共享、村部重建、候车亭建设等一系列帮扶项目也正在积极建设中……
这些实事,将有效改善农村的基础条件,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这些善举,如桥梁纽带,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如春风雨露般滋润着广大群众的心田。
在采访中,听到群众说的最多的话是,有了工作组的帮助,我们的村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栽下“摇钱树” 养上“下蛋鸡”
基层建设年活动就是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得实惠。但要让农民永远得实惠,还要在增加农民收入上做文章,让群众知道惠从何来、惠在何处。
在骡子沟村的大山上,记者看到,推土机正在平整土地,一块块环山而绕的梯田已具雏形。村党支部书记曹忠说,这是工作组为我们谋划的200亩果园,将实行果树、黄芩套种,到时每户将年均增收10000多元。
骡子沟村地处深山,没资源,条件差,正常年景人均产粮只有350公斤,2011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089元。驻村工作组组长路秀卓说,只有为村民谋划了致富产业,才能实现长富久安。
依托该村丰富的山场资源和种植黄芩的历史,工作组深入论证考察,决定发展黄芩和果树种植,为农民栽下“摇钱树”。
在该村刘家前梁的大山上,记者见到了正在挖黄芩的村民卢志忠,他拿着刚刚挖出的一棵足有三四两的黄芩说:“去年我收入了2万多元,靠这个,我们村一定能富裕起来”。
路秀卓说:“工作组为村里完善老果园1000亩,新建果园200亩,黄芩500亩,三年后,这个村将会实现完全致富”。
在三道沟村,省扶贫办驻村工作组为村里建了4个百亩板栗种植园,百亩采摘园2处,全部实施水利配套。在北沟村建占地50亩、40个食用菌大棚小区一处。建占地40亩养牛小区1处,建占地20亩养羊小区1处,建占地60亩标准化肉鸡养殖小区2处。工作组组长郝巍吏说,群众渴望脱贫致富、希望过上美好幸福日子,我们就要为农民栽下“摇钱树”,养上“下蛋鸡”。
滦平县城管局驻黑石头村工作组陈海在驻村日记中写到:到村的第一次感触是,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在和困难户高文礼老人交谈时,第一回落泪。工作组计划5年内为该村实现人均50株板栗目标,到盛果期,人均增收达到3000元以上。到那时,高文礼老人一定会露出一张璀璨的笑脸。
双庙村的郭小兰大姐说:“是村里的食用菌园区让我这个留守妇女有了新出路,我在园区打工,九个月时间就能挣上1.5万元。”据了解,该村的食用菌园区仅去年就为村民打工支付工资达50多万。
栽下“摇钱树”,养上“下蛋鸡”。不管困难再多,不管条件再差,工作组都在想方设法为群众谋划致富产业。据统计,滦平县为67个重点帮扶村谋划致富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740个,县配套资金达2900万元。
打牢“好底子” 基层“增活力”
白天和群众同劳动、摸实情,夜晚和群众同学习、深交流,进一步拉近了和群众的距离,增进了感情,净化了灵魂,产生了感悟。
轰轰烈烈的下基层活动,群众感受最深的是工作组办了许多好事实事,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也深切感受到,建设美好家园,要转变过去“等、靠、要”思想。而广大干部,则在灵魂上得到洗礼,作风得到干本转变。
双庙村党支部副书记梁永说:“工作组为我们班子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使我们认识到只有开拓创新,才能带领群众致富。”
的确,在工作组的帮助下,双庙村班子战斗力明显增强,群众拥护,肯干事、能干事。带领群众建设了100亩食用菌大棚,引进投资建设了180亩食用菌。新建了村部,文化广场、卫生所、幼儿园……
打牢“好底子”,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增强,群众拥护。双庙村的闫海莲大姐说:“是村里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我一个农村妇女,足不出村,一年也轻松挣2万多元。”
长山峪镇碾子沟村党支部书记郭满说:“工作组认真、严谨、科学的工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工作组不是来‘包’,而是‘帮’,不是帮一时,而是帮发展,为我们留下了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翻开驻村干部的日记,这里既有“第一次落泪”的感触,也有“第一张笑脸”的欣慰;既有感受到了群众渴望脱贫致富、希望过上美好幸福日子的强烈愿望,也深切感受到了工作组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滦平县城管局驻黑石头村工作组陈海在日记中写到,下基层让我深切感受到群众的期盼,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我要把心交给群众,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带给群众,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省国富集团有限公司驻滦平镇双庙村工作组组长郭德信说:“农民身上所体现的淳朴、勤劳、正义的精神,让我思想受到了洗礼。这段农村工作经历,将会对我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动真的,来实的,滦平县基层建设年以“一切为了人民”为宗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真正做到了群众得实惠,干部受教育,基层增活力,密切了党群关系,夯实了执政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