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城乡一体新路 绘科学发展蓝图

 桂修峰 2012-05-10

                  ——北京破解“三农”问题纪实

四月,北京北部山区,春风和煦,山花初绽。山间道路上,周末郊游的自驾车川流不息。

这几天,延庆县张山营镇玉皇庙村35岁的村民谢长春将她家10多间房屋打扫干净,铺好被褥,虽然忙活,但心里美滋滋的。“到了‘五一’小长假,就是我们农家院接待城里游客的高峰期了。农村人不怕辛苦,来的人越多,我们的钱包就会越鼓啊。”

在谢长春的记忆中,10多年前她刚嫁到这个距离北京市区80多公里的小山村时,“砂石路面坑坑洼洼,街边到处堆着猪粪柴垛”。而今,街道平了,路灯亮了,全村60%的农户都用自家的农家院办起了民俗旅游。“以前我们羡慕城里人富,现在城里人羡慕这里的好山好水好空气,一年里忙个大半年,挣到五六万元没问题。”谢长春开心地说。

玉皇庙村的变迁,只是北京农村的平常一景。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北京市从推进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始终紧抓“三农”不放松,思想解放,大胆探索,先后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创新之举,让京郊农民搭上了首都发展的“快车”。

重农之情:从“短板”变“高地”

在北京,农业占GDP的比重仅为1%,农业人口不到270万,而恰恰是“三农”问题,被北京市委、市政府定为必须“接补”的“短板”。

“由于城市发达,与全国各地相比,北京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落差’更加明显。”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坦言,农村群众要求加快发展、缩小差距的呼声强烈。

赵弘认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农村,也是缓解北京城区人口、交通、土地和水资源紧张等难题的必由之路,同时,北京在经济总量达到1万多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正从中等发达城市向发达城市迈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雄厚。“北京有必要也有条件率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背倚群山的北京,山地占了全市面积的一大半。北京的城乡一体化,重在郊区,难在山区。2004年,为求解山区发展之策,市领导在调研基础上出台一系列扶持山区发展的政策。其中,北京市财政每年拨款1.92亿元,让4.3万名山区农民成为由政府发工资的专职山林管护员。

笔者来到与河北省一山之隔的延庆县西大庄科村时,带着护林员袖标的赵宝正在巡山,尽管暖阳高照,但山风嗖嗖地吹得人脸生疼。“现在天旱风大,正是山火易发的时候,我每天都在山上转七八个小时,政府既然每月给发400多元工资,就得负起这个责任。”赵宝说。

“我们村的地都在山上,一亩地一年也就三五百元的收入,要没有政府的这个护林员政策,许多村民可就吃了上顿没下顿了。”西大庄科村村委会主任徐建喜说,全村100来口人,男女劳力现在都成了护林员,每人年收入有5000多元。此外,从2011年开始,又实施了林权制度改革,每户能分到四五千元,村民的收入又涨了一大截。

强农之策:先“输血”再“造血”

“许多农村地区发展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去城市反哺力度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北京也是如此。”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蒋力歌说,近年来,北京注重按城乡一体化的思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进行统筹规划布局和制度安排,并以一系列政策措施作为支撑,促进政策和资源向农村倾斜。

由于强有力的政策,据北京市发改委统计,2003年,北京对10个远郊区县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仅为30%2004年提高到40%2005年以来连续7年超过50%,累计投入856亿元,投资年均增速约20%。全市已形成完整的公共财政惠农政策,仅“十一五”时期公共财政让渡区县财力达212亿元。

蒋力歌说,在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拉动下,北京各区县大力推进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六个一体化”,加快农村向城镇化、社区化转变。

“村民感受最大的变化是宽阔的马路通到了家门口,路通了,一通百通,村民的思路也就通啦。”顺义区杨镇红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唐江岩说,以前,红寺村只能靠天吃饭,连一条像样的村路都修不起。自2007年以来,政府已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村里修路、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太阳能浴池等,使村容村貌大变样。

有了政府的大力“输血”,北京农村自我发展、自我“造血”的能力也显著提高,农业向高端化、多功能转化。笔者走进通州区台湖镇金福艺农农业园的温室大棚,只见五彩番茄、水果黄瓜、彩色甜椒等长势喜人。工作人员介绍,园区占地约3000亩,集高效设施种植、观光采摘、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年产瓜菜50多万公斤,年利润超过1000万元,全部产品获得无公害认证。

“目前,农业占北京GDP的比重不到1%,却有超越GDP的意义。”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书记、市农委主任王孝东介绍,北京大力发展高端、集约、高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一产和二产、三产不断融合,农业产业和环境建设紧密结合,农业的生态、休闲、旅游、服务、文化等功能不断拓展。2011年起北京每年设立1亿元的沟域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延庆的“百里山水画廊”、门头沟的“玫瑰谷”、密云的“紫海香堤”、怀柔的“雁栖不夜谷”等特色沟域吸引无数游人前往休闲娱乐。

富农之效:由“谋生”到“养生”

北京农村的变化,最终体现在农民生活的改善上。“随着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改革不断深入、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北京农民告别了过去只求温饱的‘生存型’状态,正向‘有住房、有资产、有工资、有社保’的新型市民转变。”王孝东说。

——“资产变股份,农民变股东”。北京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迅速推进,已有3300多个农村组织完成改革,250多万农民成为农村集体资产的“股东”。全市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约4800个,成员出资总额逾40亿元,覆盖2/3以上从事一产的农户。

——“村庄变社区,农民转居民”。城乡接合部50个重点村的改造使20多万农民整体转为城镇居民,通州区北神树村就是其中之一,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忠国辉告诉记者,北神树村地处城乡接合部,以前环境脏乱差,去年底,全村整体搬迁“上楼”,760多户都住进了新建的楼房,人均住房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不光生活环境变了,农民的精神头也大不一样了”。

笔者在密云县石城镇王庄村看到,崔云淑老人正在街边晒太阳。她说:“别看我这么大年纪了,也有不少收入呢,每月275元的养老补贴,每年1270元的库区移民补贴,我一个月干三天的村里保洁,一年收入2000元。我现在生活不靠儿女,身心轻松着哩。”

陈新洲 赵仁伟黄海 刘浦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