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续一 秦汉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性格和命运

 现代乌托邦 2012-05-10


二、秦末战争是集权与分权政治斗争的延续

    秦二世元年即公元前209年,九百名被征发北上戍边的穷人(闾左)因大雨阻隔延误了行程,就在大泽乡(安徽宿县西南)举起了反秦大旗。这伙人敢于反抗政府,只是因为秦法苛刻。秦法:戍边的人不能按期抵达,杀头。陈胜和吴广是这伙人的头领(屯长),他俩儿的想法是,死也要死得壮烈些。于是就杀了两名押解的军官,率众造反。他们冒用公子扶苏、楚将项燕名义,号召人民反秦。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虽然他们的壮举被我国历史学家称为第一次农民起义,但无论他们起义的动机还是其后的作为,都与农民的政治诉求和经济利益没有什么关系。他们濒临绝境,不想坐以待毙,这就是他们反秦的动机。他们的政治口号不是为农民争取利益,而是要为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和楚国大将相燕报仇。显然,他俩儿认为,这种借口能够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支持。所以,仅仅因为陈胜吴广出身于农民就把他们反秦的举动称作农民起义是不恰当的。

    貌似强大的秦朝,内陆空虚,反应迟缓,被这伙穷人打个措手不及。他们一路攻城掠地,势如破竹。夺得陈(河南睢阳县)城后,陈胜自立为楚王。前来依附的人中有一些是六国贵族,他们希望恢复六国社稷,以此作为反秦的政治联盟,等到灭秦之后,再据咸阳以令诸侯。流亡陈城的魏国政客张耳和陈馀就是这种想法,他们劝陈胜立楚国后裔,恢复楚国社稷。陈胜没有这种政治头脑,当然不会采纳他们的意见。

    于是,陈馀以熟悉赵国人脉和地形为由,请求率兵北略赵地。陈胜让自己的亲信故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以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领兵三千北上。赵地豪杰纷纷响应,四十余城或战或不战而下。到了邯郸后,张耳陈馀劝武臣自立为王,于是武臣称赵王,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丞相。当赵王武臣派韩广往燕略地时,燕国旧贵族豪杰也劝韩广自立为王,于是韩广称燕王。此时,狄人田儋杀死秦地方官也自立为齐王,并击退陈胜部将周市。而周市退回到魏地后,也提出要拥立魏国后裔甯陵君咎为魏王。当时咎正在陈胜身边,陈胜先是不同意,后来也只好让咎回去当魏王,周市当丞相。

    借着陈胜吴广所引发的混乱局势,在两个月内,六国残余政治势力就纷纷复辟。

    虽然陈胜吴广以及一同反秦的九百人都是农民(穷人),而响应反秦号召、纷纷起来杀死当地秦官的却是地方豪强,而不是农民,六国的残余政治势力才是反秦初期的主力。陈胜吴广所以造反也只是因为被逼到绝路,农民的整体生存状况并不比战国时期更糟;他们参与反秦浪潮,并不是反对秦始皇的政治制度或经济政策,农民即穷人并没有自主的阶级意识。剿灭陈胜吴广的秦军主力就是在骊山为秦始皇修墓的役夫,他们也没有因为自己的阶级地位与陈胜吴广相同而稍加同情。秦始皇的政治打压对象是六国的贵族和豪强,因为他征发役夫和迁徙的对象首先是六国商贾和豪强,他们才是秦朝政治的直接受害者。

    在陈胜吴广举起反秦大旗的两个月后,刘邦和项梁也起兵反秦。

    《史记》中对刘邦起事前的介绍很少。自家有田地,虽然不富裕,起码是一个小地主。但刘邦不愿务农,长大后就谋了泗水亭长这个职位,也算是秦朝的最末一级官吏。刘邦生性豁达,喜欢结交,与县中大小官吏都有交情。好酒好色,没钱还要喝酒,就向店家赊账。因其大小也是秦朝的官吏,年终店家只好把未还的欠条烧掉,自认倒霉。(《史记》原文: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赊酒,醉卧,……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债。)

    他的岳父吕公是沛县令的好友,为躲避仇家迁来沛县。就在县令为吕公接风的酒宴上,吕公相中了刘邦,决定把女儿嫁给刘邦。为什么呢?因为刘邦的豪气让吕公刮目。县令摆酒席,规定红包超过一千钱者,做上席,刘邦没带钱,却张嘴就说送红包一万钱。这可是一个大大的红包,惊动了吕公,亲自迎接引入上席。有了吕公这层关系,沛县大小官吏就更不放在刘邦的眼里了,这些人也都愿意与之交往。

    虽然生活在农村,沛县也不大(秦法,万户以上的大县称县长,不足万户的小县称县令),但刘邦是见过世面的人。《史记》上说,刘邦因服徭役去过都城咸阳,还见过秦始皇出行时的仪仗队伍,让他羡慕不已,或许也激发了他的权力野心。但是,命运捉弄人。刘邦为沛县押送役徒送往骊山,途中许多都役徒逃亡了。刘邦心里想,照这样下去不等到地儿人就跑光了,索性放走了剩下的役徒。现在,亭长做不成了,家也回不去了,但刘邦并没有像后来的陈胜吴广那样率众造反。他和愿意跟随自己的十几个人藏匿于芒砀山泽中,当起了土匪。等到陈胜吴广举事时,刘邦已聚众百十来人。

    一呼百应,十分形象地形容了原六国对陈胜吴广反秦的响应。“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这是《史记》的描述。这正说明,秦朝吞并六国时日尚短,人心未附,不仅原六国政治余孽见机而动,就是秦朝自己任命的官吏也无效忠之心。因此,秦朝的灭亡,也并非如一些历史学家所说的,是其严刑苛政所致,而是六国余孽复辟之心不死。

    沛县令也打算率众反秦,主吏萧何、狱掾曹参劝道,你身为秦吏,恐怕难以服众,不如把流亡在外的人(暗指刘邦)招回来,他们有数百人,这样就不怕沛县民众不服了。于是就让樊哙去招刘邦。等到樊哙把刘邦及其百十来人带到城下时,县令看见刘邦人众,又后悔了。关闭城门不让他们进城,还想杀萧何曹参。两人赶紧跳墙逃出来,与刘邦会合。而刘邦写就一道告民众书,用箭射入城内,结果沛令就被城里的人给杀了。刘邦被大家立为沛公,他就聚集起沛县子弟二千多人,开始了反秦斗争。

    再来说说与刘邦争天下的项羽。项羽祖上都是楚国的将军,是真正的贵族。项羽的爷爷项燕也是楚将,被秦将王翦所杀。家国之恨,让项家与秦朝有不共戴天之仇。项羽从小跟随叔叔项梁,学习武艺兵法,志向远大。不像刘邦,没有素质,他俩儿一个是贵族,有教养,一个是混混,好酒及色。楚国被灭后,项梁带着项羽逃亡,后项梁因杀人躲到吴中。项梁的为人和社交能力,让吴中名流佩服不已,所以在吴中项家很有影响力。

    秦二世元年九月,也就是陈胜吴广举事后两个月,与沛县令一样,会稽守也想反秦,招项梁商议。项梁为了夺取领导权,让项羽杀了会稽守和下属百十人。项梁自封会稽守,聚集吴中子弟八千人,吴中豪杰也从军担任要职,项羽被封为裨将。

    《史记》中对项梁和项羽举事前的记述就这些。虽然过于简略,我们还是从中发现了,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本质差异。项羽背负着过去的政治观念,他要复国,恢复从前的政治秩序;而刘邦没有这些包袱,他想的就是如何夺取权力,因为他没有失去过什么。在反秦的队伍中,许多将领都持有与项羽相同的传统政治观念,他们想独霸一方,而不是一统天下,尤其是那些六国余孽。即使草莽英雄,他们也想裂土封王,西周以来的政治传统仍牢牢把持着人们的政治观念。

    项梁举事后,还未与秦军交战,就被封为楚上柱国。怎么回事呢?《史记》说:“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原来是召平自作主张,假借陈王的名义封项梁为上柱国,这可是楚国的大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项梁当然乐意了,就率领八千江东子弟兵渡江西进。过江之后,听说东阳陈婴已经率众造反了,就派人前去联络。陈婴是东阳狱史,声名不错。东阳数千民众自发造反后,却找不出一个能负众望的头领来,就想到了陈婴。陈婴是个孝子,回家与母亲商量。他母亲说,陈家祖上没有大贵之人,而今他们让你称王,恐怕不会有好果子;不如投到别人门下,事成可封侯,事败逃匿,也不引人注意。陈婴听从了母亲的意见,正好项梁前来联络,就带着这伙人投靠了项梁。项梁渡过淮水后,黥布、蒲将军也来投靠。项梁的部众激增至六、七万,势力一下子就壮大起来。由此可见,楚国贵族的身份在当时还是很有政治声望的。

    陈胜是被周章率领的由骊山修墓役夫的罪徒和人奴产子组成的秦军打败的,逃跑时又被给自己驾车的车夫(御者)所杀,吴广也是被部将田臧杀死。仅仅六个月,第一支反秦武装就土崩瓦解了。

    陈胜死后,其手下秦嘉立景驹为楚王,驻军彭城东。秦嘉心胸狭窄,只想保住自己的地位,见项梁势大,非但不去与之联合,反要与项梁相抗。项梁以秦嘉背叛陈王私立楚王为由,率兵攻击秦嘉,结果秦嘉战死,刚刚当上楚王的景驹也死在了逃亡的路上,秦嘉的残军被项梁吞并。项梁与秦军章邯的第一仗没有亲自出马,而是派部下朱鸡石、余樊君前往,余樊君战死,朱鸡石败走,项梁将其诛杀。此前项梁派项羽攻襄城,襄城坚守,惹恼项羽,城破时,守军都被项羽活埋。项嗜杀的性格在与秦军的第一战中就显露出来。

    项梁确认陈胜已死后,在薛城召集会议,此时刘邦也从沛县前来与会。有一位年已七十的老人范增也来了。他对项梁说:陈胜自封楚王,失败是难免的。秦灭六国,楚国是最无辜的。将军祖上都是楚国将军,应当恢复楚国,立王室后裔为楚王。项梁采纳了范增的建议。范增的这番说辞,当初魏国政客张耳和陈馀也对陈胜说过。陈胜一介草民,既没有政治眼光,也未受楚王恩惠,自己冒死打拼来的胜利果实怎肯让给他人。但项梁就不同了,一来他家世受王恩,二来人心所向,于情于理都无法反对。项梁派人寻找王室子孙,终于找到了在民间放羊的楚怀王孙子名心,是年十三岁,还是个孩子,立为楚怀王,建都盱眙(江苏)。陈婴被封为上柱国,封五县,辅佐怀王。项梁不当上柱国,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奈,他自号武信君。自此,项梁就坐上了反秦武装的头把交椅,继承了陈胜开创的反秦大业。

    休整数月后,项梁自领一军,项羽和刘邦领一军,分头攻城略地,有所斩获。不久,章邯的秦军得到补充,与项梁战于定陶,大破楚军,项梁战死。其后,项羽、刘邦和吕臣也引兵东归,项羽和吕臣驻军于彭城西、东,刘邦驻军于砀郡。楚怀王听到项梁战死消息后,从盱眙跑到彭城,并剥夺了项羽、吕臣的兵权,封吕臣为司徒,封吕臣的父亲为令尹,封沛公为砀郡长、武安侯。可见,楚怀王虽是项梁所立,但他对项氏心存顾忌,有意借此削弱项家势力。

    章邯打败楚军后,以为楚地无忧,转而引兵北上攻击赵国。先胜一阵,便在钜鹿城与赵军对峙。此时,赵歇为赵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都在钜鹿城内。

    齐使高陵君对楚怀王说:当初宋义曾劝诫项梁,宋义能见微知著,预知楚军之败,由此可见宋义是深谙兵法的。楚王听了召见宋义,与之讨论局势,谈得十分投机。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诸将皆归其统领,号为卿子冠军。封项羽为鲁公,范增为次将,随宋义一同救赵。

    宋义率楚军行至安阳就不走了,屯兵四十六天。项羽按捺不住了,对宋义说:秦军围赵王于钜鹿,我们应当尽快赶到,与赵军里应外合,就能打败秦军了。而宋义说:你错了。先让秦军与赵军打一阵子,等他们疲惫了,我们就能坐收渔利了。冲锋陷阵,我不如你;但运筹帷幄,你就不如我了。宋义随即下令,军中再有不听调度者,死罪。这时天寒大雨,士卒受冻挨饿。项羽认为,秦军势大,而赵军孤弱,结果必然是秦胜,到那时秦军士气高涨就更难对付了,不能再等下去了。因此在次日早晨点名时,把宋义杀死在帐中。对诸将说,宋义与齐密谋反楚,楚王密旨让我斩杀宋义。诸将没有异言,都附和说,是项家恢复了楚国社稷,将军这是除乱。于是大家共推项羽为代上将军。派桓楚回国报告楚王,楚怀王只好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刘邦等皆归其属。自召平假传陈王令封项梁为楚上柱国,到楚怀王封项羽为上柱国,项氏终于夺得楚国的军政大权,项羽也终于走到了反秦战争的前台。

    钜鹿一战,项羽破釜沉舟,与王离所率秦军九次搏杀,终于打败秦军,并俘虏了王离。而其他前来解救的诸侯却不敢出战,守在壁垒上,看到楚军以死相搏,喊声惊天动地,都惊呆了。战斗结束后,项羽召见诸侯,进入辕门时,诸侯都是跪着走进去的,连头都不敢抬。由是,项羽打出了威风,成为诸侯的上将军,诸侯都听命于他。其后的反秦战争就无需详述了,总之,若不是项羽,推翻秦朝是不可能的;是项羽率领楚军和各路诸侯打败了章邯的秦军主力,而不是日后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刘邦。

    当初,秦军围钜鹿,赵王多次派人请楚王派兵救援。楚王一方面派宋义、项羽和范增率楚军主力北上救赵,另一方面派刘邦西进直接进攻秦故地。本来项羽也想率军西进。但楚王的大臣们认为,项羽残暴,刘邦宽厚,让刘邦去更合适。所以楚王就派刘邦率所部西进,而让项羽随宋义去救赵。事实证明,不管当初的决定出于何种原因,楚王所作的决策都是正确的。假如不是项羽直接与秦军主力对阵,将其消灭在关外,即使有一支军队哪怕是项羽攻进关中,秦军主力势必杀回。这样一来,秦军在本地作战,胜负就很难预料。因为项羽打败章邯也不是硬碰硬,而是使用了离间计。可见,章邯的本事不在项羽之下。楚王分派已定,遂与诸将相约,先入关者封关中王。

    由于项羽吸引了秦军主力,刘邦在西进的路上几乎没有打过什么硬仗。能劝降的就劝降,能偷袭的就偷袭,攻得下的就攻,攻不下的就绕过去,总之刘邦就是想先入关,当关中王。而历史证明,刘邦的做法在客观上也促成了秦朝的加速覆灭。那边项羽软硬兼施,消灭了秦军主力,这边刘邦直捣秦朝都城,捣毁秦朝的政治中枢,秦朝覆灭的命运注定了。

    秦二世三年,即汉元年十月(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驻军霸上,接受了秦王子婴献上的皇帝玉玺、兵符和节杖,派人把他看管起来。(此前,秦二世被宦官赵高杀死,立子婴为秦王,去皇帝号;而子婴又把赵高给杀了。)刘邦召集关中诸县名流,告诉他们,他要废除苛刻的秦朝法律,只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又说,楚王有言在先,先入关者为关中王。刘邦军秋毫无犯,关中父老无不欢喜,都愿意刘邦当关中王。

     这些笼络人心的做法,都是张良的谋略。假如用一个字来形容刘邦,那就是贪,贪财、贪色、贪权。刘邦并不聪明,但他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从善如流。他从不固执己见,因为无论是治国、治军还是治家,他都没有自己的见解。但是,他有能力分辨不同意见的优劣,利用他人的智慧,这就是刘邦最大的优点。

    受降后,刘邦进入咸阳皇宫,看到如此华丽的宫室,那么多宝物,他就想据为已有,住在那里。张良和樊哙劝止,怎么说的,《史记》没有记载,刘邦听从了两人的劝谏,封存了皇宫宝物,又回到霸上军营。以刘邦的贪财好色,能被劝止,这个忍劲着实了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