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论教

 聽雨軒sjh 2012-05-11

孟子论教


孟子是个教育家,因此论“教”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理解孟子论“教”前,应当先对于孟子的三段话有所了解。⑴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下只注篇名)[“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只是找回丢失的心罢了”(所引今译均为金良年先生所译)]。⑵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告子下》)[“道就像大路一样,难道难于了解吗?就怕人们不去寻求罢了。你回去自己寻求,能学习的东西多着呢?”]。⑶孟子曰:“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尽心下》)[“我设置课目教学,离去的不追赶,前来的不拒绝。只要抱着学习之心而来,我就接纳他们”]。

   《孟子》一书论“教”处颇多。现摘录如下:

   一、论教育地位

   孟子曰:“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恒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公孙丑下》)[“现今天下各国的领土相差无几、德行不相上下,没有哪个能超出他人,这没有别的缘故,就因为喜欢好以听从自己的人为臣、不喜欢好以自己应该受教育的人为臣”]。

   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民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对圣人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滕文公上》)

   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告子下》)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尽心上》)

   在高度重视教育作用的同时,孟子也注意到了教育的局限。万章曰:“今有御人于国门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馈也以礼,斯可受御与?”(孟子)曰:“不可。《康诰》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譈。’是不待教而诛者也,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于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万章上》)[万章说:“现今有个人在都城郊外打劫他人的人,他的交往遵循准则,他的馈赠遵循礼仪,这样能接受他抢来的东西吗?”孟子说:“不行。《康诰》说:‘杀人、抢劫财物,蛮横不怕死,这种人没有人不憎恨的。’这是不必等待教育就该处罚的,殷代接受夏代的天下、周代接受殷代的天下就毫无借口,至今仍作为勋业。如此怎么能接受呢?”]

   二、论教育内容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斑白的人就不至于在道路上背物负重了]。

   孟子曰:“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滕文公上》)

   孟子曰:“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滕文公上》)

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离娄上》)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于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于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蓄,导其妻子使养其老。”(《尽心上》)

   三、论教育方法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告子上》)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告子下》)

   齐宣王欲短丧。公孙丑曰:“为朞之丧犹愈于已乎?”孟子曰:“是犹或紾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悌而已矣。”(《尽心上》)[“这好比有人在扭折他兄长的胳膊,你叫他姑且慢慢地扭,也是在教导他孝顺敬爱罢了。”]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育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上》)[“有像及时雨那样教育的,有成全德行的,有通达才能,有解答疑问的,有以自身的善行来让他人学习的。”]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理解孟子论“教”还不能拘泥于所涉及“教”字,《孟子》一书还许多无“教”字但所言为“教”之处。如于“学”、“育”、“傅”、“养”字处都能挖掘出相应的“教”义。

   理解孟子论"教"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与孟子的整个思想联系起来,特别是要与其“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和“五伦”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联系起来。教育从来都是有目的的。但是,从目的论出发来谈论先贤的教育思想,应当兼顾“政治的”和“人文的”两个维度,切不可以偏盖全。关注生命的存在以及生命存在的价值与尊严,是普世性的话题。孔子与孟子之所以永恒,就在于他们在人的生命意义上着力甚多,因此,谈论他们的教育思想,也应当从人的生命意义处去理解与领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