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论命

 聽雨軒sjh 2012-05-11

孟子论命


按《辞海》,“命”之义有7种,即:⑴生命,性命;⑵天命;⑶指吉凶祸福、寿夭贵贱等命运,即人对之以为无可奈何的某种必然性;⑷命令、任命;⑸辞命,即古代使节往来、相互应对的言词;⑹古代帝王以仪物爵位赐给臣子时的诏书;⑺命名。

   《孟子》一书多处涉及“命”字,也在多种意义上使用。但从阅读儒家经典角度,只有从“天命”与“命运”视角来审视孟子的“命”论,才能进入孟子的思想。

   一、"天命"之义

   孟子曰:“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又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孟子·离娄上》)[《诗》说:“行事一直与天命相符,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

   孟子曰:“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新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孟子·滕文公上》)[“《诗》所谓的‘姬周虽旧国,天命却新受’,是指周文王。”]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齐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涕出而女于吴。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如耻之,莫若师文王。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诗》去:‘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上肤敏,裸将于京。’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好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孟子·离娄上》)[“《诗》说:‘殷商的后裔啊,何止万亿。上帝已授予天命,都向周室把头低。都向周室把头低啊,天命并非不变易。明智通变的殷裔,来到周都助祭。’”]

   二、"命运"之义

   孟子曰:“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孟子·万章上》)[没有人叫他们做的却做到了是天意,没有人给予他们的却得到了是命运。一介平民得以拥有天下的人,德行必定如舜、禹一样,而且还要有天子推荐他,所以孔子没能拥有天下。]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于卫主颜雠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孟子·万章上》)[孔子依据礼进身,按照义退处,能否得到官位说‘取决于命运’,而受宠臣痈疽和近侍瘠环的接待就无义无命了。]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孟子说:“竭尽了人的本心就知晓了人的本性,知晓了人的本性就知晓了上天。保持人的本心,养育人的本性,以此来事奉上天。短命长寿都不三心二意,修饬自身来等候上天的安排,以此来安身立命。”]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尽心上》)[孟子说:“无一不是命运,顺应它就承受正常的命运,所以知晓命运的人不站在危墙之下。走完了人生道路而死的人是正常的命运,陷身于囹圄而死的人不是正常的命运。”]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尽心上》)[孟子说:“求索就获得,舍弃就失去,这种求索有益于获得,是求索我自身固有的东西;求索虽有途径,获得却有命运,这种求索无益于获得,是求索我自身以外的东西。”]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尽心上》)[孟子说:“口对于滋味,眼对于容貌,耳对于声音,鼻对于气味,肢体对于安乐舒服,是性,但有命,所以君子不称它们为性。仁对于父子,义对于君臣,礼对于宾主,智对于贤者,圣人对于天道,是命,但有性,所以君子不称它们为命。”]

   孟子曰:“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心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孟子·尽心上》)[“君子依法度行事只是用以期待命运罢了。”]

 

   孟子之“天命”取自《诗经》。重要的是,孟子取其精髓,即“天命”不是恒常的,是可以变易的。而作为“命运”,在孟子看来,是外在的,是可遇不可求。仁、义、礼、智,内在于人,不可舍之,亦不可坐而待之,需养浩然之气,反求诸已,守持正固。所以,孔子、孟子“命运”不济,“志”不逢时,却能“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