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曲阜纸坊村桑皮纸调查

 yxft 2012-05-11

山东曲阜纸坊村桑皮纸调查  

2008-06-29 19:48:50|  分类: 孔氏家族 |  标签: |字号 订阅

| 内容摘要 | 山东省曲阜市王庄乡纸坊村的桑皮纸工艺是我国古代造纸术的延续,几百年来时兴时衰至今未绝。本文作者对纸坊村桑皮纸的历史沿革及其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并对其基本工艺流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关键词] 桑皮纸/捞纸/工艺流程
  
  一、纸坊村捞纸历史及现状|||
  
  山东省曲阜市王庄乡纸坊村以造纸为主要副业。纸坊村有731户人家,人口2740多,耕地面积约3560亩。农作物以玉米、小麦为主,手工业以桑皮纸生产和相关手工艺为主。纸坊河穿村而过,为桑皮纸加工提供了水源。(图1)
  纸坊村三官庙有碑记载:村名曾叫安南庄。据村里老人传讲,南宋时,有王姓一家因逃难于此定居,起名“安南庄”(即安难庄)。明朝时,乔、郑两家由山西洪洞县同时迁入该村,将桑皮纸工艺也带了过来,郑、乔两家的手艺据传源自新疆。为使村民和睦相处,安居乐业,村子更名“辛安里”(即新安礼)。后来由于桑皮纸生产远近闻名,并专为孔府造纸,遂更名为“纸坊村”。曲阜《阙里志》记载:“纸坊在城北十里,居人造纸为业……孔子五十六代孙孔希翥居于此,为纸坊户。”
  据说,桑皮纸起初糊在棺材内部用于防腐。郑、乔两家一开始也做冥纸,用于丧事和祭祀神灵。从明代至1955年前后,全村只有郑、乔两家掌握“捞纸”技术,且艺不外传。现在主要用于糊制“酒海(盛酒的条编容器)”及盛装油、酱油等液体的木制、藤编、条编容器内壁。
  1955年,村里响应政府互帮互助的号召,成立曲阜县手工联社,桑皮纸工艺不再保密,并在全村普及。1956年组建曲阜县造纸厂,1960年由于自然灾害、饥荒等原因,纸厂经济效益不佳,工人大部分回家,造纸厂名存实亡。1962年造纸厂又设立了一个分厂:酒类容器厂,1970年,改名为曲阜县纸坊造纸容器厂,专门制作各种盛酒容器,但造纸工艺分散在各家各户。至今酒类容器厂还在,地址已迁到附近的八宝山。现在的酒容器厂主要是收购桑皮纸和条编、陶瓷容器,然后糊制成品卖给酒厂。如果酒厂需要的容器量小,就把订单分包转给一些个体作坊,从中获利。
11→打漩
  1990—1993年间,纸坊村“捞纸”达到鼎盛,全村共有200多个池子,300多纸户。当时各种国营、私营酒厂不断涌现,桑皮纸也随着酒海的生产产量大增,但由于盛酒器可反复使用,桑皮纸的产量最终受到限制,兴隆的景象持续了一年多,随后又转入低潮。
  现在做桑皮纸是一家一户单干。前些年,村委会曾对个体作坊户进行统一组织和管理,以便形成规模,整体向外推介,但不久失败了。因为村委会统一管理,就要提高约10%的价格作为管理人员的工资。由此,厂家到村里收购桑皮纸的时候,就私下直接与个体作坊联系,付出比村委会价格低的价格,这种两厢情愿的事也就使村委会在中间形同虚设了。
  做桑皮纸的人家都以此为主要经济收入,一年下来,经营好的家庭能收入两三万块钱,也有七八千元的。以前供过于求的时候,桑皮纸可以赊给买家,价格自然不高。现在手工做桑皮纸的人家少了,有时供不应求的局面使桑皮纸价格有所上升,买家直接去作坊户,价格就倾向于生产的一方了。通过调查得知,目前全村只有二十几户在从事此业。
  造纸离不开水,纸坊村有一条南北流向的纸坊河,所以浸泡桑皮用的灰池、蒸桑皮用的锅炉、碾轧桑皮用的碾子也都分布在河的两岸。这三种设施缺一不可,现在纸坊村有两组,每一组由几户人家共同出资修建,共同使用。修建一个灰池和锅炉需雇佣4-5个瓦匠,每人每天工钱50元,工钱加原料约千元左右。几家共同推选一人,负责设施的日常维护,维护费自己先垫付,年底结算后平均分担,以各家的工作进度协调安排。
  
  二、纸坊村桑皮纸工艺流程|||
  
  据艺人说做桑皮纸有72道工艺,具体划分却没人说得清,也许是在工艺传承过程中逐渐简化,也许是一种夸张的虚指。通过调查记录,其主要工序如下。
  1.砍条。每年的谷雨节前后,砍下桑树滑条。适合作原料的条子以手指粗细为宜,这时节的桑皮不老也不嫩。太老杂质多,加工成的纸张质地粗糙,且不易加工;太嫩,则纤维纤细,出纸少,纸张缺乏柔韧性。纸坊村造纸用的桑皮都是到周围村庄和外地收购,称“收皮子”。


2.剥皮。刚砍下的桑条水分饱满,容易剥皮,用村民的话说就是“离骨”。刚砍下的桑条要趁新鲜剥皮,桑条干燥后,剥皮就困难了。剥皮时要顺着桑条纵向呈条状地往下剥,这样既容易剥离,同时也保护桑皮纤维,使桑皮纸柔韧性强。桑皮纸的特点就是结实、柔韧、纤维长。
  3.晾晒、去杂。剥下的桑皮晾晒在天井里,使其充分干燥并晾晒均匀才能储存,否则就会变质腐烂,变质的桑皮影响纸的质量。去杂,就是挑拣的过程,村民称“解桑皮”。把晾晒过的不适用、质量差的桑皮分拣出去,留下适用、质量好的桑皮。
  4.晾晒、捆扎。分拣过的质量好的桑皮再次彻底晾晒,充分干燥后要贮存堆积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以备后用。把晒好的桑皮按5公斤左右一捆,捆扎均匀。5公斤一捆既便于以后捞纸时计算出纸的数量,也便于储藏。要造多少纸,需要多少捆桑皮,是用“捆”来大体估算的,也就是说,一次要浸泡多少捆桑皮是有数的。
  5.浸桑皮。把晾干捆好的桑皮,放在活水中浸泡,把桑皮泡软。浸泡时间因季节而异,春夏季节气温高,一天即可,秋冬时节则要两三天。做桑皮纸不受季节的限制,纸坊河一年四季都浸泡着桑皮。(图2)
  6.灰桑皮。把泡软的桑皮从河里捞出后放入灰池中浸泡,使之变软。灰池一般长220厘米、宽150厘米、深170厘米。浸泡前从河里取水注入灰池,加入粉开后的生石灰,每一百斤桑皮放五斤生石灰,然后用撞瓤杆搅匀,再放河水浸过的桑皮捆。桑皮捆要排列均匀严实,一池一般放七八百斤桑皮。在往灰池里放桑皮的时候,每放一层桑皮,就在上面撒一层石灰。(图3、4)
  灰桑皮一般要两三天,夏天二十几个小时即可,冬天浸泡半月也无妨。气温越高,桑皮浸泡的时间就越短,反之越长。生石灰遇水产生大量的热量,目的是利用石灰水的温度及其化学性质将桑皮进一步软化,村民称把桑皮“烧熟”了。桑皮浸泡到相应程度,就进行下一步工序,如果锅炉没有空闲,桑皮浸泡时间稍长一些有利于桑皮软化。
  7.踩踏。池子里桑皮放得多了,水就不能将上面的桑皮彻底浸泡,为使上面的桑皮也能尽快软化,灰池中桑皮和石灰加满后,人站在桑皮顶上踩踏。因为灰池里先注水后放桑皮,桑皮轻往上浮,通过踩踏可以使桑皮和水充分混合均匀。踩完后还要压上大石头,预防桑皮上浮和泡开的桑皮膨胀溢出。(图5)
  8.蒸桑皮。是把灰完的桑皮放入炉中蒸。炉子为半地下结构,用砖和水泥砌成,露出地面部分高60—80厘米,远看就像一眼井,炉壁厚约35厘米;地下部分约120厘米,有火膛。炉子底部是一口铁锅,称“底锅”,直径110厘米。烟囱与锅炉相距250厘米左右,高300厘米。蒸桑皮时,先在底锅中盛满水,然后横跨底锅放两根木棍,再放入桑皮,木棍用来承担桑皮,因为桑皮是用水蒸汽蒸,所以桑皮不能掉进水里。这样的锅一次蒸200—300斤桑皮。桑皮填满后上面露一个尖,在上面扣一个直径比炉子内径略大的铁锅,称“卡锅”,然后用碾碎的桑皮渣密封,以防热气蒸发,这就可以点火蒸了。现在用煤至少要蒸三个小时,时间长一些会更好,以前用柴火时间更长。(图6)
  
  桑皮蒸好后铲掉桑皮渣,掀起上面的大锅,用钩子钩出蒸好的桑皮捆,出锅后冷却备用。
  9.碾轧。把蒸好的桑皮趁湿放在石碾上轧软,去皮留瓤,即纤维。石碾一般套骡马拉,纸坊村现有一匹骡子,租用一天30元。碾轧桑皮时一人在后面不停地翻动,使之碾轧均匀、彻底。(图7)
  10.化瓤、翻瓤、去鳞、漱瓤。把碾好的桑皮平摊放到河里浅水中浸泡一天一夜,使之完全泡开(化瓤)。在河中浸泡时将桑皮翻动几遍,这时河水会把杂质、压碎的外皮硬壳冲掉留下纤维(翻瓤、去鳞)。把桑皮瓤再放到桑条编的洗瓤筐里在河中反复搅动洗净,洗到泛白为止(漱瓤)。
  11.阴瓤、捡杂。把洗好的桑皮瓤放在石板或水泥地上,用木棍像擀饼一样把桑皮瓤中的水分挤出或阴干,再进一步挑拣去杂。
  12.搓碓。即打饼子。搓碓用的工具当地叫“碓头”,结构类似于舂米的大碓。在臼的位置是一块平整的石板,碓头是一个大木头疙瘩,与石板接触的部分平整。把桑皮瓤放在石板上,一人将桑皮瓤不断地翻来覆去,使其砸得均匀,纤维揉合得更紧密;另一人手扶一米多高的凳子,以保持身体平衡,双脚上下不停地踩踏碓头的另一端就可以砸了。原先松散的桑皮瓤被砸成一饼饼长100厘米、宽50厘米、厚1厘米、约三四斤重的结结实实的饼子,摞在一起。(图8)
  13.叠饼子、切瓤。把打好的饼子对折几层,叠成约长50厘米、宽12厘米、厚3厘米的多层饼子,放到长凳一样的切床上,将一圈绳子套在切床的桑皮瓤上,一脚踩住绳子,将桑皮饼固定,用双把的切床刀将桑皮饼切成2厘米左右宽的均匀的小段。(图9)
  14.泡瓤。把切好的桑皮瓤装进用纯棉布制成的大口袋里,一次大约装40-50斤,在河水中浸泡几个小时。口袋只能用棉布,尼龙之类的口袋粘瓤。布袋斜着缝制,形状底大口小,布袋口做成三角形,便于扎口。
  15.撞瓤。撞瓤的目的在于使桑皮瓤完全散开,使纤维溶解均匀和去“浑”(杂质)。撞瓤用的撞瓤杆前端的木板直径约4-5厘米,杆长250厘米,另一端有一横向的把手,便于双手把握。撞瓤杆以洋槐和枣木为好,结实耐用,又光滑。将撞瓤杆带圆木板的一端伸入浸在河里盛瓤的布袋里,用绳子将布袋口扎紧。将撞瓤杆架在立于河水中的“丫”字形木杈撞瓤架上支撑起来,撞瓤杆连同另一端的布袋一起放在水中。上架之后,人站在河边双手握住撞瓤杆的把手,前后推拉不断搅动、撞击口袋里的桑皮瓤,使桑皮瓤由原来的块状变成均匀的浆状。撞匀一袋四五十斤的桑皮瓤大约十几分钟。撞瓤的整个过程布袋始终浸在水里,也有利于进一步除去杂质。

16→揭纸
  16.入池、打漩、匀瓤、杀沫。首先,在捞纸的水池内加水,加入两袋撞好的桑皮瓤,使之不溢出即可(入池)。每袋瓤约50斤,两袋可出50刀纸(30厘米&s35;30厘米)。加瓤后在池中用小竹竿由左向右用力划水面,发出“嗡嗡”的响声,使桑皮纤维尽可能松散均匀(打漩)。若纤维纠集成块,捞的纸厚,影响纸张的质量,且出纸少。用小撞瓤杆在纸浆表面轻轻上下撞击,充分搅动,把纸浆澄匀、澄稀薄(匀瓤)。在搅拌过程中水面会出现泡沫,这会使捞出的纸有孔,此时加入几滴豆油就可消除泡沫(杀沫)。(图11)
  17.送背头、捞纸。其实,送背头属于捞纸的一个小环节,之所以单独提及,是因为它是捞纸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工序。捞纸前,把捞纸帘子在池中往前一送,就是送背头,它可以使捞出的纸有“背头”(就是一端较厚一点),便于以后揭晒。
  捞纸这道工序所需工具有:帘子、帘床子、压帘棒子、担竿。帘子一般为77厘米长,40厘米宽。捞纸用的帘子是南方产的细竹帘,表面光滑,缝隙细密,便于更好地让水漏出的同时,桑皮纤维留存在帘子上。帘床子中间横隔几条细木条,且外框大小比帘子略大,用来支撑绷紧帘子,因为捞纸时纸浆只靠柔软的帘子是担不起来的。压帘棒子一对,宽12厘米,长50厘米,厚3厘米,分别压在帘子的左右两边,使帘子与帘床子紧贴在一起,使帘子在送背头时最先插入纸浆的一边不被纸浆冲卷起来。担竿两根,横跨在纸浆池上,艺人停工时用来临时搁放帘床子。
  捞纸前先将帘子与帘床子对齐,放在帘床子上,再用压帘棒子将帘子压紧。然后双手分别用拇指摁住压帘棒子,其他四指一起握紧帘床子,使帘子与帘床子紧贴在一起。然后再将合在一起的帘子与帘床子倾泻于水平面45度角,向纸浆池里前方斜插入水中,插入约三分之一时暂停,再往上提起帘床子,这样前三分之一的帘子上就会被先捞上纸浆,而仍在外面的三分之二未浸入池中,上面没有纸浆,这就是“送背头”。
  送完背头后再往后(也就是往自己怀里)插入纸浆里,使整个帘子与帘床子一起没入纸浆中,再水平将帘床子端出。这样整个帘子上就会平铺一层纸浆。因为此前帘子的前三分之一处已经铺有一层纸浆,所以现在帘子的前三分之一处就会比后三分之二处厚一些,这三分之一就是背头。而平铺的这一层桑皮纤维晾干后就是桑皮纸。这就是捞一张纸的整个过程。(图12)
  在捞纸的过程中,“刀切块子”即撞瓤时没有化解彻底的桑皮瓤块,要挑拣出来以后撞瓤时再用。再就是梗棒,即去杂时不曾除去的小棍小枝,或未被碾轧好的老皮,这类杂质随手扔掉。过去捞纸只有男人做,特别是冬天怕女人受凉,现在女人做得甚至比男人快。艺人一天能捞三五十刀纸。
  18.下纸。把捞纸帘子倒扣在下纸台子上,揭掉帘床子,再在帘子上用手平抹一下,抄出的纸就放到下纸台上了。捞出的纸就这样一张张地摞起来。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帘子的中间有一条特制的宽约10厘米、长度与整个帘子的宽度相等的不透水的布。这块布将整个帘子(长77厘米,宽40厘米)平分为两块,每块的长是原先帘子的宽(40厘米),而宽则变为33厘米左右。纸浆只有通过帘子时,水漏下去,桑皮纤维则留在帘子上,最终形成纸张。中间的那条布由于不透水,所以纸浆在上面留不住,所以整个帘子捞一次就自然得到两张纸。如果需要整张的纸,可以将中间的布拆掉,这样整个帘子就会布满纤维。
  艺人站着捞纸的地方叫玄坑,下纸台子一般在右手边。下纸台子是存放刚从帘子上卸下来的很湿的纸浆即桑皮纸的地方。下纸台子靠近池子的一边低于另一边,并有一条小凹槽,这样捞出的桑皮纸上多余的水顺势流进小凹槽里,再从小凹槽流回纸浆池。艺人将帘子与帘床子一起端离水面之后,将帘床子放于担竿上,然后将两根压帘棒子拿开放于纸浆池的边沿上,双手端起帘子,将其倒扣在下纸台子上。然后再用双手从帘子的中间部分开始,向两边水平抹几下,使帘子舒展开来。再将帘子提起来,两张桑皮纸就落在下纸台上了。桑皮纸的两面不同,紧贴着帘子的那一面称为滑面,另一面称为麻面。每一张纸的滑面都朝上,与下一张纸的麻面接触,这有助于两张纸的分离。如果滑面与滑面接触,麻面与麻面接触,两张纸易粘在一起。(图13)
  19.踩纸。当捞出的纸约有10刀,约30厘米时,就要踩纸。踩纸是把刚捞出的纸里的水分挤出,拿去晒。将捞出的一摞桑皮纸放在一块横跨在纸浆池上面的光滑、条状的木板上,在纸墩的最上面盖一块废弃的捞纸帘子,因为捞纸帘子表面光滑,不会对桑皮纸造成损坏,且防止粘连;然后在帘子上面再放一块约5厘米厚、比一张桑皮纸的面积大一些的木板,称为踩纸板。人站在踩纸板上双脚轮换踩踏,纸中挤出的水分又流回纸浆池。(图14)
  20.晒纸(行纸)。晒纸时要用棕刷,将一摞踩好的纸放在一个小板凳上,双手从桑皮纸背头厚的一边的一角慢慢揭开,揭起近三分之一时,将其放在棕刷上,用棕刷将整张纸揭起与下面分离并随即贴于墙上。若单纯用手揭纸易将湿的纸张撕烂。纸张与水平线呈70度角斜向贴在墙上,这样贴较垂直贴更加牢固。整张纸贴上之后再用棕刷刷一下,使其平整。贴纸时自上而下,用同样的方法贴第二张时,在垂直方向上要叠压下一张10厘米左右,依此类推。张贴时水平方向的纸张是隔开的,也可以后一张略压前一张,这样做的目的是待纸干了以后,两行纸容易分离。一般从上到下5张桑皮纸为一行,揭纸时可以同时揭一列,所以,晒纸时一行一行地贴又叫“行(音杭)纸”。要把纸的滑面贴在墙上,麻面朝外晾晒。晒纸一般在水泥墙上或石灰墙上,不能在土墙上,土墙松散粗糙,晒干的桑皮纸表面容易粘连尘土,影响质量。(图15)
  21.揭纸。纸充分晒干后,往下揭纸,一般一列五六张成串同时揭下,再一张张揭开摞好。由于晒纸时每张桑皮纸与另一张错位相贴,所以揭纸时从两张错开的位置将两张纸分开。(图16)
  22.查纸打捆。查纸就是数纸。桑皮纸的数量一般都是以5的倍数来计算。一般50张纸为一刀,10刀(500张)为一沓,5沓(50刀,2500张)为一捆。纸的数量清楚,便于出售。把纸分捆用呢绒绳捆好即告结束。
  
  结语|||
  
  制作桑皮纸在当地称为“捞纸”,其实捞纸只是整个加工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环节,技术要求比较高。要是有空闲,做桑皮纸一年四季不间断。其中大部分工作都是自家人干,较重的活由青壮年人承担,老人辅助做一些比较轻快的如晒纸、行纸等工作。如果自家人手不够,找雇工工钱按每刀纸0.15-0.2元的提成支付。现在做桑皮纸的主要是四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年轻人除了在外求学,一般外出务工,主要从事纺织、建筑等工作,很少有人在家学做桑皮纸。
  曲阜纸坊村的桑皮纸工艺是我国古代造纸术的延续,几百年来时兴时衰,至今未绝。桑皮纸的技艺没有什么玄机,纸张质地也显得粗糙,但民间仍有一定的用途,村民仍然可以此提高经济收入。在调查中我们也看到,穿村而过的纸坊河水虽然并不清澈,但仍是鹅鸭嬉戏,两岸草木茂盛,村民仍然利用河水洗衣、灌溉。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纸坊村的作坊越来越少,掌握桑皮纸工艺的人也越来越少,艺人也不时有这样的感慨:“造纸太累,又挣不了几个钱,年轻人没干的了,以后就没人会了。”虽然如此,我们仍然对它寄予了希望和祝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