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丧鼓词(文/黄琛)

 zcm1944 2012-05-11
      内容介绍:源自于湖北土家族的丧鼓分为跳和坐两支,坐丧鼓又称唱丧鼓,唱丧鼓是将民间流传已久的一些在忠孝节义方面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编成歌词,在老人的葬礼上,以说唱的形式进行表演,一为奠记老人,一为后代消磨守灵之夜,一为教育后人谨记忠孝节义四字,现在说唱形式的丧鼓正在民间逐渐消失,谨以此书,献给并纪念此种已流传千年的民间艺术。

思深逝故考妣XX大限难渡之期于农历X月X日寿命告终,

X年于XX止步,今则五七祭奠孝辈设香案俯付遗像前,

叩泣曰:

呜呼唉哉,

生前成年即把家兴,操劳料理家庭,

孝敬侍奉先辈,对下温良和烦,勤劳苦挣为生,

受尽万般艰辛,出门满天星光,归家夜募降临,

三九寒风冰冻,寒风刺骨侵入,辛苦为其生活,

流漓他乡背井,盼得四九光明,中国巨变乾坤,

大众终得解放,从此脱难翻身,乡景日异月新,

生活逐渐上升,不忘昔日苦难,良言鼓诲后人,

正值乐渡晚景,无奈疾病缠身,医诊药治难愈,

XXX寿终内寝,人生似若梦境,生命万不由人,

诚痛孝辈之人,

缅怀艰苦一生,

祭祀含笑九泉。

孝辈:

X年X月X日

以上是五十年代为老人所写的祭词,而唱丧鼓必须有开歌的歌词,歌词如下:

金鼓堂前闹金阶,金鸡引动凤凰来,金鸡堂前报孝子,凤凰引进歌司来,开场开场天地阴阳,灵前三阵鼓,宝庐几枝香,擂鼓击鼓天地开张,众位歌司请坐两旁,细听愚下开个歌场,开个长场更深夜尽,开个短场不周不全,开个不长不短伴亡人上天堂,孝子无事不请神,只因父母升了天,一请当方土地,二请八卦阴阳,三请地脉龙神,四请取命无常,五请五方童子,六请虚空往,七请家神香火,八请家神要挂号城隍,九请历代祖宗,十请亡人早升天堂,说天者天生日月照见万国九洲毫汤,说地者地生五谷养活人民安康,说人者人生在世父母双亡,披麻戴孝不枉人生在世一场,一见孝泪满腮,不必啼哭少悲哀,细听愚下说个比方,山中只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哪灾不死哪灾不亡,黑暗沉沉,耿耿忙忙,天地未分两阴阳,洪荒无极生太极,后又太极生两仪,两仪连合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分阴阳,才分天地人三皇,天皇地皇与人皇,一会屋宇二会房榔,依山靠山,以水成汤,盘古活了十万八千年,天下寿延无一般长,只因那日天降红雨万国九洲成了一遍汪洋,日后伏羲皇帝与女娲娘娘都是天生地亡,呆在葫芦内漂到西眉山上,姐妹成双无人做媒,有金归道人在内说合姐妹成亲,生下一胎五十童男四十九女,男女配婚各改名姓,姓张姓李赤身露体遍野荒郊,遂人氏钻木取火有巢氏构木为巢,不吃烟火食物以野而饱,后来神农氏尝出百样药草,人民有了生活又无遮体衣裳,轩辕氏制衣兴法律而度量衡,到后来男女安康,天下太平不该又兴文昌,有了文昌不该又兴甚阎王,有了阎王不该又兴甚无常,取了八十岁老人以便应当,拿了多年夫妻那才凄惶,白灵位坐中堂无棒打鸳鸯,取了人家三岁小孩更加悲哀,使他生养父母痛断肝肠,

看来千山万水能相会,无常一到永不归,世上不由人打算,事到中途见阎王,命里生死由天定,万般由命不由人,就在此处打下等,金鼓停捶让别人,扯扯挪挪不连咏,实在自己难过身。

开场鼓唱完后,必须有一首请唱丧鼓的歌司的邀请词须要唱,歌词如下:

开了歌场转了鼓,奉请各位老师傅,或讲文来或讲武,或讲秦来或讲楚,或讲今来或讲古,或讲甜来或讲苦;

讲古要讲那盘古,太荒山上化生出,身有一丈二尺五,手拿开山劈地斧,劈开天地分阴阳,劈开日月分三光;

讲经要讲西天经,西天取经是唐僧,有一弟子本姓孙,菩提祖师是师尊,八卦炉内把功成,铜头铁尾火眼睁,手上拿的定海针,脚里踏的筋斗云,七十二变真难分,保定唐僧取西经;

讲秦要讲秦始皇,赶山塞海比人强,东填大海南修岭,北造长城比胡防,十步楼五步阁造成宫殿并阿房,修一咸阳三百里,一把火放化灰扬;

讲楚要讲楚霸王,手执丈八长枪,九拜亚父杀大将,围困刘邦在荥阳,怕的韩信埋伏计,恨杀吹哨张子房,九里山前打仗,落得自刎在乌江;

讲文要讲那诸葛,袍祭风月将中坐,刘备三请孔难确,头次火烧博望坡,会同周瑜把曹破,暗地却把荆州夺,三气周瑜把命丧,又擒孟获平瞒国;

讲武要讲那云长,乃文乃武乃帝王,保定皇兄二皇娘,秉烛代旦在许昌,斩文丑来诛颜良,过五关来斩六将,过黄河来收周昌,刀斩秦骐沙滩上,古城濠边斩蔡阳,单刀赴会谁敢住,留得美名万古扬;

讲甜要讲许士昌,他有九子伴朝纲,每日花园降夜香,惊动上天张玉皇,又与一女伴君王,赐他金堂玉堂三孝堂,壮元榜眼探花郎,斗大福字坐中堂;

讲苦要讲李三娘,三娘受苦在磨房,日间挑水三百担,夜晚推磨到天光,磨房生下咬七郎,他的丈夫刘志远,,早年投军扶朝纲,咬七打猎认爹娘。

附:鄂西丧鼓词的文学性解读

青灯冷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7f3c6d0100wrxy.html

在湖北西南部,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俗形式——“打丧鼓”。这种民俗形式主要集中在土家族聚居的地域。土家族把“打丧鼓”又称作“跳丧”或跳“撒叶儿嗬”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祭祀歌舞,具有深厚的民俗学、文化学、文学价值。下面,本文就“跳丧”习俗的“丧鼓词”做以下简要的文学性分析。

一、“打丧鼓”的历史源流与基本形式

1.1历史源流

对土家族“跳丧”的历史来源,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其来源于上古巴国军队战队的战舞。《山海经》中记载:“巴人干舞,用兵以禳”。《华阳国志·巴志》中也有相关记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前陡倒戈,故世称之,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巴人即今土家族的祖先。即使在今天“跳丧”的许多舞蹈动作中还能看出战舞的一些遗存。跳丧舞舞姿刚劲,歌声激越,原则意义上舞者必须为男性猛士,加之激烈的鼓点伴奏,具备了远古战事的重要因素,表演起来,很有几分战斗场面的意味。①

对土家跳丧原型的记载最早见于《隋书·地理志》:“蛮左,……无哀服,不复魂。始死,置尸馆舍,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箭扣弓为节”。在这个记载中,依旧能看出古代战舞的影像。

关于土家族“跳丧”有明确记载的最早见于唐代樊绰的《蛮书》:“初丧,鼙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在其后的一些典籍和方志之中也能见到相关记载。如宋代《蛮溪丛笑》:“乡人死亡,群聚歌舞,舞者联手踏地为节,名曰踏歌。”在其后的一些典籍中,我们则能更加明确“跳丧”这种习俗的广泛性和固定性。在《归州旧志》引《大明一统志》云:“巴人好踏蹄,歌白虎,伐鼓以祭祀,叫啸以兴哀。故人好巴歌,名叫踏蹄。”②这记载的实际上就是巴人“跳丧”,另外,在明代的《巴东县志》卷三《土俗》中:“临丧夜,众客齐挤丧次,一人擂大鼓,更互相唱,名曰唱丧鼓,又曰打丧鼓。”这里,记述的是“打丧鼓”,也就是后世“跳丧”习俗的流变——“坐丧”,即只打鼓唱丧歌,而没有跳的形式,由此可以看出至少在明代时期,“跳丧”习俗就已经分化出“坐丧”的形式了。

在清代的一些方志中有更多的相关记载。清咸丰年间五峰县《长乐县志》卷十二《风俗·丧祭》条云:“家有亲丧,乡邻来吊,至夜不去,曰伴亡。于枢旁击鼓,曰丧鼓”;清咸丰年间《长阳县志》:“临葬夜,诸客群挤丧次,擂大鼓唱曲,或一唱众和,或问答古今,皆稗官演义语,谓之‘打丧鼓’,唱‘丧歌’”。清代《枝江县志》:“设祭如占虞,祭礼始终……但有击鼓歌呼以守丧”。从这些记载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它所表述的都是“坐丧”这种形式,而并非“跳丧”的情节。

可见“坐丧”比“跳丧”流传的更为广泛,因为“坐丧”也是从“跳丧”分化出来的一种形式,它主要是在土汉杂居的地域流传,而土汉杂居的地域肯定比全是土家族的地区要广,所以“坐丧”这种形式流传的更广。现今,湖北省西部“跳丧”形式保留完好的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1.2基本形式

据前文所述,“打丧鼓”可分为“跳丧”和“坐丧”两种形式,而“坐丧”主要是没有“跳丧”中“跳”的形式。所以下面就主要介绍“跳丧”的大致过程。

“跳丧”一般是在出殡前的那一晚举行。棺木前供着灵位,棺材左前方则在大木盆中放置一面牛皮大鼓,“跳丧”活动则在灵前的空地进行。有一人掌鼓,整个跳丧过程由掌鼓师的鼓点指挥,鼓面、鼓边、鼓帮都可以用,敲出有节奏二富有变化的鼓点,并且掌鼓师还有唱词。“跳丧”的人都是两两相约,踏着鼓点,边歌边舞,与掌鼓师响应和。舞者的动作都十分对称,其动作调度主要是以“反胴体”贯穿始终,即:“顺边下沉,晃悠,颤动。”③“舞者身体在收缩与伸展、推进与拽拉、挺身与曲身、摇摆与晃动、震颤与抖动中展现出美来。”

“跳丧”的过程分为若干段,大致分为“待尸”、“摇丧”、“穿丧”、“退丧”等。这些仪程都由掌鼓师指挥,“跳丧”的人跟着鼓点的变化而变换舞姿。

“坐丧”是由“跳丧”简化而来,一般也是在灵堂棺木左侧面放置一面牛皮鼓,由歌者边敲鼓边唱丧歌,只是没有了众人的舞蹈而已,一般“打丧鼓”都是“一夜丧歌唱到明”,直到第二天出殡才结束。

二、丧鼓词的源流及其内容

不论是“跳丧”还是“坐丧”,均需要击鼓而歌,其歌词统称为丧鼓词。关于其源流,我们可以和竹枝词加以比较,找到其关系。

2.1“丧鼓词”与“竹枝词”

竹枝词是中国古代民歌的一个种类,发源于古代巴族地区即今天的武陵山地区的长江三峡、沅水、酉水、清江以及乌江流域的中下游一带。关于竹枝词的起源,学界有如下几种说法,一是宗教起源说,巴渝人祭竹,视竹为灵物,因此巴渝歌舞中的吆吼声最早也最简单的“巴渝辞”便是“竹、竹枝”,“‘竹、竹枝’作为巴渝人的宗教情感及思想的积淀,在早期宗教歌舞活动中是一种用以沟通人神之间信息的神秘的吆吼之声。”这种观点甚至联系到了西南地区的“竹王崇拜”。第二种观点是民俗事项说,明代曹佺在《蜀中名胜记·风俗记》中云:“夫竹枝者,闾闾之细声,风俗大端也。四方莫盛于蜀,蜀尤盛于夔”。三是巴渝歌舞说,认为“竹枝词”是古代巴渝歌舞的一部分,说“竹枝词是”蛮族跳巴渝舞时唱的一种歌谣,即战国时的“下里巴人”。四是巴地民歌说,朱自清在《中国歌谣》中明确地说:“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最早的山歌是竹枝词,发现的时候,已是中唐,其受七绝影响,似乎是显然的。”④

不管竹枝词起源究竟应该是哪一种说法,竹枝词源于巴渝辞是肯定的。巴人的歌舞习俗长期流传在民间,“或明发而女翟歌,或浮泳而岁卒”“女翟妪歌,巴土歌也”“竹枝歌巴渝之遗音”,均说明竹枝词源于巴歌。

“跳丧”习俗与巴渝舞有渊源关系,“丧鼓词”也与“巴渝辞”有关,所以,“丧鼓词”与“竹枝词”也是有渊源关系的。这从原始的竹枝词和丧鼓词的形态之中可以看出。如下面的竹枝词与丧鼓词:

皇甫松《竹枝一名巴渝辞》中:“槟榔花(竹枝)鹧鸪啼(女儿),雄飞烟瘴(竹枝)雌亦飞(女儿)。”

孙光宪搜集原型《竹枝》:“门前春水(竹枝)白草花(女儿),岸上无人(竹枝)小船斜(女儿)。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散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

再看一段丧鼓词:“师傅掌鼓(跳撒尔嗬嘞)我来接(撒尔嗬),不知接得(跳撒尔嗬)接不得(撒尔嗬)。双手接过(跳撒尔嗬)鼓槌打(撒尔嗬),心中抖得(跳撒尔嗬)乱如麻(撒尔嗬)。”

很明显的,部分丧鼓词保留了原始竹枝词的风貌,而当竹枝词在唐代演化成为文人七言诗的创作时,便与丧鼓词这种民间文学样式保持了很大的距离,当然,文人竹枝词的创作与后来丧鼓词的创作肯定也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2.2“丧鼓歌”的内容与分类

(一)、回忆民族起源,缅怀祖先业绩

在丧鼓词中,有一部分鼓词的内容是回忆民族起源,缅怀祖先业绩的。如下面一段丧鼓词:“自从盘古分天地,制下洪水遭殃,淹下万国九州。只剩兄妹二人,落在高高山上。哥哥想要成亲,妹妹不依,才有金皮道人在此做下媒人,才成了夫妇一双。到后来,内生九十九子,才取名姓李姓张,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部分内容就是讲祖先、族群的起源,不过很显然是受到了汉族神话传说的影响。再如鄂西长阳丧鼓词叙述开天辟地的《盘古出世》:混沌初开出盘古,浑身一丈二尺五。手持开天辟地斧,劈开中央戊巳土。人凭天地号三皇,天皇地皇与人皇。轩辕皇帝织衣巾,神农皇帝尝百草……”

(二)、历叙父母养育之辛劳,教育为人子者应孝敬父母

丧鼓词由于是在特定的场合下演唱,因而有很多让人动情的歌词,主要是反映父母养育的辛劳和生前的一些事迹,如《受恩歌》从“提起亲恩大如天”唱起,接唱:“树有根、水有源,劝人须当孝为先……父母账、有万千,不还焉能无罪愆?”然后从母亲怀胎、生育、哺乳、抚养、教诲、婚配,一直唱到“还要与儿挣田园”。每段用两句话归结质询,人子欠了父母这么多账,“借问人子还不还?”感情是比较强烈的。

有的丧鼓歌还询问孝子敬孝情况,劝导孝子节哀:“阳世阴间样样可治,不该要那拿命的阎王。有了阎王,又不该有那瞎眼的无常。无常无常,手拿链子叮叮当当,你在阳间乱拿一场。应该要拿七十岁的公公,八十岁的婆婆,这才理所应当。请问孝官,亡者在世你不请医生,不开药方?孝官答曰,医生请了几十个,药方开了几十张,只怪阎王要命,叫我孝官怎样。又问孝官,几时起病,几时倒床?孝官答曰,初一起病,初二倒床,初三初四睡在床上,初五初六茶水不沾,初七初八辞了阳,初九初十设下孝堂。”像这样的丧鼓词就显得十分动情,能勾起对逝者的哀思,与此同时,鼓师的唱腔也会变得悲伤,烘托哀婉的气氛。

(三)、情歌

一般的民族可能很少会有在丧事中来谈情说爱的,但土家族就是一个例外,丧鼓词中有一部分是表现男女爱情的。如:“正月香袋才起头,要绣狮子滚绣球,绣球滚在郎怀里,郎又欢喜姐又愁。二月香袋耍耍须,要绣乌鬃马一匹,三十两银子也不卖,我要留到小郎骑。三月香袋三点黄,铜盆打水照月亮,请你拜上刘志远,做不到官来早还乡。四月香袋四条枪,四支角里绣麝香,上街香到下街香,爱坏多少少年郎。……八月香袋八根纱,里绣龙门外绣花,里头绣和黄麻点,外头绣的点芝麻。九月香袋九点红,要绣天上九条龙,九条蛟龙来洗澡,干死牡丹花一蓬。十月香袋绣完了,红纸包到墙外抛,有情的哥哥你捡到,无情的哥哥你莫捞。”这段丧鼓词就表现了一个多情女子给心上人绣香袋的心理活动、显得热情奔放,表现了土家人浪漫的气质。

丧鼓词中表现情爱的鼓词体现了土家人灵魂不灭的观点。由于土家人认为死并非生命的终结,所以劝慰后人不要悲伤,因此,在办丧事的过程中,是能够谈情说爱的,另外,这也与土家族生存的历史状况有关。古代土家族地区居住分散,很少有大型聚会,而“跳丧”时,便是联络感情的时机,因而在本该庄重的场合会有情歌出现。

(四)、缅怀亡人

丧鼓词很大的一个功用当然是缅怀亡人,劝慰生者。因此,缅怀亡人当然是丧鼓词的一大主题。如《送新亡》:“送新亡,将新亡送到一道关口。一道关是奈何桥,七尺三寸宽四丈高,……送新亡,将新亡送到二道关口。二道关是破陷山。送亡送到破陷山,我手扳锦竹来说一番:眼泪落在那竹叶子上,……新亡啊,你把牌位要抱紧,在山上若还掉了,你莫报不上名!亡人啊亡人,你慢慢地走,……送新亡,将新亡送到三道关口。……送新亡,将新亡送到五道关口。五道关是鬼门关,你进去容易出来难。若想自己到处钻,除非把一生的善恶都来讲完。亡人啊亡人,你慢慢地走,我为你把看破红尘诗还送一首,……送新亡,将新亡送到那六道关口。六道关是丰都城,半边阳来半边阴。都城山上是黑森森,半坡上新亡在寻他的亲人。也有儿在把母找,也有子在把父寻。亡人啊亡人,你慢慢地走,……送新亡,将新亡送到那七道关口。七道关是森罗殿,阎王座上边,判官座两旁。新亡上前来双膝跪下,只求阎王发慈悲,早返生来早还尘。孝官们,您们都且听,时间一到就要出殡,到时亡人与亲人就要把手分。从今起,您们就少了一位实见亲人。到了每年的金三月,您们都要上个坟插个青,就只见得一堆土,怎么也见不到他的人,那才叫心口疼,心口疼!!!”这段鼓词显得十分感人,将凄婉的气氛烘托到了极致。

三、“丧鼓词”与民俗文化

3.1“丧鼓词”与原始宗教文化

原始宗教信仰是在原始社会中,原始人在生产力和思维能力都十分低下的情况下,由于对自然界一些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不了解,对很多事物的不认知,出于对自然界神秘的敬畏而自己创造出所谓的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并把这种超自然力作为自己的信仰。认为这种超自然力的力量可以左右一切,包括人的生死和自然界一切事情的发展变化。人力与自然力对立并把自然力作为一种异己的超力量而自发产生的宗教,是人类自身思维意识的产物,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现在的一些丧鼓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土家族的一些原始宗教文化信仰。主要表现在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鄂西山区巴人以白虎为图腾。在巴人活动过的广大地区,历代不断有众多的虎饰文物如錞于、铜剑、铜戈、铜钺出土。土家地区建有白虎庙,长阳等地修有白虎寺。人们还以白虎做家神,用纸或布画虎贴于堂屋,用木雕有虎形象的吞口,用以驱邪。他们的孩子戴虎头帽、穿虎头鞋,使孩子们从小便得祖先荫护,不受鬼怪侵扰。结婚时铺虎毯,这种对白虎的崇拜,代代相传,深入土家人生活的诸多方面。在丧鼓词中也有很明显的表现。如《十梦歌》中的“一梦墙上去跑马。二梦枯井万丈深。三梦白虎当堂坐,……”。

祖先崇拜是原始宗教形式之一,是由图腾崇拜、灵魂崇拜发展复合而形成的,是鬼魂崇拜与血缘关系结合的产物,也是远古时代统一协条原始先民群体意志,有效地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土家人的祖先崇拜,包括对远祖廪君的崇拜、对土王的崇拜、对家族祖先的崇拜。丧鼓词中虽然现在保存的很少这方面的内容,但还是有一些,这主要是因为现在流传的传统的丧鼓词主要是清代以后的。丧鼓词的开场歌词道:“开天,天有八卦。开地,地有五方。先民在上,乐土在下,向王开疆辟土,我们守土耕稼,需要勤劳,不要懒惰……唱歌的二哥子们,唱起来吧!跳丧的老倌子们,跳起来吧!”像这就是缅怀祖先业绩,对于民族的寻根。

3.2积极乐天的民族精神

丧事本来是悲切之事,但是土家族却以歌舞来寄托哀思,劝慰后生,把丧事当作喜事来办,这就足以表现了其积极乐天的民族精神,这是与土家族历代生存的自然环境分不开的,历史上的土家族主要生活在深山陡崖之间,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之中,铸就了其积极乐天的民族性格。另外,这也是和土家人认为死亡并非生命终结,人死后就是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的死亡观念有关。

四、丧鼓词的语言艺术

4.1美学特征

4.1.1七言诗体形式为主

大部分丧鼓词是以七言诗体形式出现的,当然并非具有严格意义的诗体特征,但是以七言为主,尾句讲求押韵,从而歌唱出来朗朗上口,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如下面一段丧鼓词:

“日吉时良,天地开张,亡者升故,停在中堂。打扫堂前地,宝香炉内装,各们师尊两旁坐,中间停黄丧。天上听到神鼓响,风吹玉炉香。东边一朵紫云起,阳光照孝堂。引魂童子穿身黄,手执华幡到孝堂,童子为何到此处,接引亡者到天堂。亡者撒手扬扬去,随着童子见玉皇。玉皇大帝开金口,尊声亡者听端祥:自从今日归天界,永世不落凡尘乡,在天上天有八卦,在地下地有五方;春有桃花三月放,夏有荷花满池塘,秋有菊花满园黄,冬有雪花怀内庄,开个长的更深夜静,开个短的不得到天亮,开个不长不短,相赔新亡。”

这是一段开场歌,从头到尾始终押“ang”韵,并且在中间主要部分是以七言为主。整个歌词十分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适合于唱述。

4.1.2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由于打丧鼓很重要的一个作用便是给守灵的人提神,为了吸引听众,所唱述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如《老鼠告状》这段丧鼓词:

昨日老鼠被猫伤,阴魂渺渺去告状;是告十殿大阎王,小老鼠儿有冤枉。自从大王开了恩,发我老鼠去还阳,五谷杂粮我有份,结拜的秭妹遍四方。貂老鼠是我亲朋友,盐老鼠是我女相当,还有一个朋友在外乡,取名叫做黄鼠狼。就是咪猫不来往,它今把我来咬伤,双脚一蹦上屋梁,守着苞谷和米仓。双爪抓住我不放,一口咬到我颈项,连皮带肉都吃光,又吃心肝并五脏。吃了一个当家鼠,……大王听罢气一昂,骂声老鼠死也当,四十大板受刑量,看你还敢来告状。吩咐咪猫重还阳,老鼠还照前一样:见一对,吃一双,恶牙狼齿咬她娘。”这段丧鼓词讲述的就是在阴间的老鼠告状的故事,整个鼓词以故事人物为叙述口吻,将动物拟人化,讲述得活灵活现,表现了老鼠的无理告状,奸诈狡猾的特征。

4.2语言形式上的特色

4.2.1语言丰富

首先,语言生动形象。这是丧鼓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如“愚下是个混堂经(没本事),还望各位把路引。说我黄昏真黄昏,睡着忘记闭眼睛。吃哒饭来忘记吞,洗汗忘记脱衣襟,我就是个面糊盆,堂屋里打伞难出门。尖底坛子墩不稳,一绊一个格溜滚。”这是鼓师自谦的一段丧鼓词,通过“睡着忘记闭眼睛。吃哒饭来忘记吞,洗汗忘记脱衣襟”和“面糊盆”“尖底坛子”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愚下是个混堂经”。

其次,诙谐风趣。丧鼓词具有娱乐性的特点,所以是很诙谐风趣的。如《扯白歌》“打起赤脚跳过坎,挣断八根草鞋爽;碰见瘫子爬城墙,碰到瞎子读文章;柑子树上结白果,丝茅草里扳盐荷;一走走到稻场头,碰到个石滚拉牯牛;沙市的黄河八丈八,那回把我爱完哒;宜昌的宝塔九丈九,几多屋儿在里头。”这段丧鼓词主要是娱乐性的,以夸张的手法诙谐风趣的表现了一些夸张的,不可能出现的事物,呈现一种幽默。

第三、通俗洗炼。如“孝男孝女,不必悲伤,听我愚下说些比方。唐王汉王与宋王,如今没有在世上,文王武王与纣王,个个奔驾把命丧;薛仁贵,扶唐王,东战西征,南征北逃,被丁山一箭,射死在白虎关上。”这段丧鼓词以通俗洗练的形式劝慰孝家不要悲伤,说明人生难免一死的道理,简洁明了。

4.2.2表现手法

一、比兴。比兴是古诗和民歌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在这段丧鼓词中:“山多石广少人走,世上人多君子稀。有钱莫买江边地,富贵莫讨生人妻。十分有理莫告状,穷人莫爱小东西。提笔莫写词状纸,凡事忍让天不欺。”前一句是起兴,后一句陈诉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劝解人们要宽容大度。

二、谐音。谐音是民歌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往往能起到诙谐幽默,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丧鼓词中也不例外,像下面这段丧鼓词:“这个号要改调,改调要把“哑谜子”叫。叫:(呀的呀哈衣,呀的呀哈也,)打一个哑谜子你来猜呀(呀的呀多也。)接:(重复前句,后句改成你把哑谜子打上来,衬词用)叫:(呀的呀哈衣,呀的呀哈也,)稻场里失火是哪方啊(呀的呀多也)?接:(呀的呀哈衣,呀的呀哈也,)稻场里失火是火烧坪哪(呀的呀哈也)。问:隔河牵线是哪里?答:隔河牵线是长纱。(沙)问:天边上淹水是哪里?答:天边上淹水是远安。(淹)问:火炕里泼水是哪里?答:火炕里泼水是安徽。(淹灰)问:信封子开口是哪里?答:信封子开口是开封。问:蓝布的包头是哪里?答:蓝布的包头是南京。(蓝巾)问:穿别个的新衣是哪里?答:穿别个的新衣是四川。(试穿)”。像这一段丧鼓词全部使用谐音的形式,风趣幽默,饶有趣味。

三、直叙。像这样一段丧鼓词《怀胎歌》:“怀胎的正月正,奴家不知音,水上的浮萍没安根。怀胎二月过,时时睡不着,新接的媳妇脸皮薄。怀胎的三月三,茶水都不沾,一心只想红罗帐里玩。怀胎四月八,拜上爹和妈,多喂鸡子少喂鸭。怀胎五月五,实在怀的苦,一心只想麦子熟。怀胎六月热,实在怀不得,只怪情哥胀的个德。怀胎七月半,扳到指甲儿算,算去算来还差二月半。怀胎八月八,烧香拜菩萨,保佑奴家得个乖娃娃。怀胎九月九,实在怀得丑,儿在腹中打个倒跟头。怀胎十月尽,肚子有些疼,那是腹中娃子在奔生。丈夫你走开,妈妈你拢来,是男是女一把搂起来。娃娃落了地,满屋都欢喜,收起包袱去报喜。”像这样一段丧鼓词就很形象明了的将怀胎十月的经历讲述了出来,清晰明了。

4.2.3修辞手法

一、比喻。如这样一段:“不会跳丧的巴门站,眼睛鼓起象鸡蛋,厨屋里一声喊吃饭,肚子胀哒像油罐,亏他还是个男子汉!”以比喻的手法、嘲讽的口吻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个不会跳丧的人的形象,说明在土家族中,不会跳丧的人是被人看不起的。

二、夸张。在前文分析其语言形式上的诙谐风趣时就已经提到了夸张的手法。夸张手法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增强了表达效果,在丧鼓词中广泛运用。

三、对偶。毫无疑问,在丧鼓词中,对偶首发的运用是大量存在的,对偶手法具有便于吟诵,易于记忆;有音乐美;表意凝炼,和抒情酣畅的作用。而丧鼓词正是需要鼓师记忆,唱诵出来需要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因此对偶手法肯定会大量存在于丧鼓词中。

四、重复。在丧鼓词中,有很多重复的字眼,这些字词大部分都是能够使人动情,有意的重复使人感受到一种音乐美,造成此起彼伏的艺术效果。如前文所举的《送新亡》,整个鼓词中“亡人啊亡人,你慢慢地走”始终在重复,这样就能使听众感受到一种回环的音乐美,从而渲染出一种缅怀逝者的气氛。

总之,“丧鼓词”作为“打丧鼓”这种古老的民俗形式的重要语言载体,承载了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我们在探讨其民俗文化内涵的同时,注意到其语言层面的文学艺术特色,有助于全面的认识这种民俗形式的价值,从而能更好的保存,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俗文化传统,这才是民间文学研究的要旨所在。

注释:

①莫正刚,田丹:《对土家族“跳丧”的艺术及民俗解读》,载《文化学刊》,2008年第5期,第46页。

②白晓萍:《土家“跳丧”文化本源探微》,载《三峡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6期第32-34页。

③覃娟:《撒叶儿嗬:大悲之日的欢歌——论鄂西土家“丧鼓歌”》,载《语文学刊》,2009年第8期,第67页。

④田永红:《巴人竹枝词源流及其艺术特色》,载《铜仁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34页。.

参考文献:

[1]王确.文学理论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胡炳章.土家文化精神[M].民族出版社,1999.

[4]苑利.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民俗理论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南帆,刘小新,练属生.文学理论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9]向试.长阳土家族“跳丧”稳定传承之诱因探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

[10]覃娟.撒叶儿嗬:大悲之日的欢歌——论鄂西土家“丧鼓歌”[J].语文学刊,2009,08.

[11]莫正刚,田丹.对土家族“跳丧”的艺术及民俗解读[J].文化学刊,2008,05.

[12]陈沦旺.简析土家族跳丧舞的社会价值与功能[J].美与时代,2007,03.

[13]白晓萍.土家“跳丧”文化本源探微[J].三峡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06.

[14]牛丽丽.论鄂西土家族“跳丧”的传承与异化[J].湖北体育科技,2008,05.

[15]汪青.鄂西土家族跳“撒尔嗬”的文化解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01.

[16]梁海燕.舞曲歌辞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9]罗鹏.一份关于土家族丧葬习俗的田野调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

[20]田永红.巴人竹枝词源流及其艺术特色[J],铜仁学院学报,2007,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