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

 的卢马 2012-05-11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一)

一、《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ī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解释加点的词

春往而冬反(     )

迷惑失道(      

遂得水(        

翻译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文中故事是成语              的来历,现比喻

 

 

 

 

 

 

 

 

 

 

参考答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一)

(一)、赵襄主学御

全文译文: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了不多久,就和王子期驾车比赛,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在了后面。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没把技术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技术是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误。凡是驾车赛马,最要紧的是马套在车上舒适安顺,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现在您落后时想赶上我,领先时又怕被我赶上。实际上赶马上路,远途竞赛,不在先就在后,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1、.向    2、穷尽    3、被    4、发语词

二、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三、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二)、老马识途

全文译文: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一、1、通“返”,返回   2、道路    3、找到

二、1、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三、老马识途   有经验, 能带领新手工作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二)

浦口区桥林中学语文组

一、《学者有四失》①

学者有四失②,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③,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④。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⑤。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

①选自《礼记·学记》。②失:过失,缺点。③失则多:意思是,失之于学得过多。④止: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⑤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或失则多

(2)、然后能救其失也 _________

(3)、或失则易 _______________

(4)、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下列句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是(       )

A、教者必知之                      B、虽与之俱学

C、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D、学而时习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2)、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3)、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二、《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①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②也。向者使③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

注释:

①缁衣:黑色的衣服。②犹是:像这样。③使:假使。

阅读训练

1、下面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杨朱之弟曰布                  B、迎而吠之

C、莲,花之君子者也              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衣素衣而出 _______________

(2)、衣缁衣而反 _______________

(3)、子亦犹是也

3、翻译句子。

(1)、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2)、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

 

 

4、学习语文重在积累。请你写出两个含有“狗”的成语。

5、狗只认衣冠而不认人,这不足为怪。读了本文后,你认为这则故事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译文: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二)

(一)、《学者有四失》

译文:学习的人往往有四个方面的缺点,教育者必须知道(它)。人们学习,有的缺点是学得太多(而不去实践),有的缺点是学得太少,有的缺点是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的缺点是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这四种人,心里各有不同。(教育者)知道了他们的不同心理,然后才能补救其不足。做教师的,就是要发扬(他们)的长处,补救他们的缺点的啊。

1、(1)、有的人     (2)、补救     (3)、把……看轻    (4)、发扬

2、C

3、(1)学习的人往往有四个方面的缺点,教育者必须知道(它)。

(2)(教育者)知道了他们的不同心理,然后才能补救其不足。

(3)做教师的,就是要发扬他们的长处,补救他们的缺点啊。

二、《杨布打狗》

译文:杨朱的弟弟叫布,他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天下雨了,他脱去白色的衣服,穿着黑色的衣服回家来。他家的狗不知道,冲上来对他狂叫。杨布很生气,准备打狗。杨朱劝阻说:“请不要打它啦,你也会像它这样。先前假如你的狗是一身白色出去,又一身黑色回来,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

1、B

2、(1)、动词,穿;名词,衣服  (2)、同“返”,回来 (3)、这样

3、(1)、请不要打它啦,你也会像它这样。

(2)、先前假如你的狗是一身白色出去,又一身黑色回来,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

鸡鸣狗盗   鸡零狗碎

事物是千变万化的,要想正确地认识事物,就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事物,更不能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三)

浦口区桥林中学语文组

一、《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2)、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3)、曹沫三战所亡地             (4)、欲倍其约

(5)、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2、翻译句子。

(1)、子将何欲?

 

(2)、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3、读了此文后,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了怎样的认识?

 

二、《马价十倍》①

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

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②比:副词,接连地。③还:通“环”环绕。④朝:早晨。⑤一旦:一天。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往见伯乐曰              (2)、愿子还而视之

(3)、去而顾之                (4)、伯乐乃还而视之

2、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死肌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则有去国怀乡               D、黄鹤一去不复返

3、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学而时习之

C、峨冠而多髯者               D、出淤泥而不染

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一、《鲁人曹沫》

译文: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勇力侍奉鲁庄公。庄公喜好勇士,曹沫为鲁国将军,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鲁庄公害怕了,就献上遂邑这块地方求和,但仍然用曹沫为将。  齐桓公答应和鲁国在柯地会盟订约。桓公与庄公已经在坛上订了盟约,曹沫手持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左右没有人敢动手,问道:“你想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鲁国弱,而贵国侵犯鲁国也太过分了。现在鲁国城墙塌坏就能压到齐国国境上,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桓公说完话,曹沫就扔掉匕首,走下盟坛,朝北回到群臣的位置上,脸色不变,言辞从容如故。桓公大怒,要背弃自己的誓约,管仲说:“不可。贪图小利来使自己快意,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不如给它。”这样,桓公就割还了侵占的鲁国领土,曹沫三次战役所失去的土地,全部都还给了鲁国。

1、(1)、来   (2)、在  (3)、失去  (4)、通“背”,违背  (5)答应     2、(1)、你想干什么?

(2)、现在鲁国城墙塌坏就能压到齐国国境上,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

3、他们“为知己者死”的道德准则和守志不屈的人格魅力。(言之成理即可)

二、《马价十倍》

译文:有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马,结果没有一个识马的。  他前去拜见伯乐,说道:“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可是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没有人来问一声,我希望您去围着马转一圈看看,离开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我愿意献给您一早晨的费用。”

伯乐于是去市场上环绕着马看了一圈,离开的时候又回头来看了看,结果一天之中马的价钱涨了十倍。

1.(1)、拜见  (2)、尊称对方,您  (3)、回头看  (4)、于是

2、A          3、B          4、不对。应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四)

浦口区桥林中学语文组

一、《屈而不信》①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能信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③,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④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⑤不知类⑥也。”

注释:

①选自《孟子?告子上》。②信:同“伸”。③不远秦、楚之路:不以去秦国去楚国的路途为远。④恶:厌恶。⑤此之谓:这就叫做。⑥不知类:不知轻重主次。

1、下列句中,“则”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   B.指不若人,则如恶之

C.心不若人,则不知恶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如有能信之者               (2)则不远秦、楚之路

3、翻译句子。

(1)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

 

 

(2)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4、“此之谓不知类也”“此”指代什么?“不知类”应该怎样理解?

 

 

二、《两虎相斗,必有一伤》①

庄子②欲刺虎,馆竖子③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④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②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 ③馆竖子:旅馆的童仆。 ④须:等待。

1、解释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两虎方且食牛                (2)卞庄子以为然

(3)馆竖子止之                  (4)有顷,两虎果斗

2、解释句中加点的“之”。

(1)馆竖子止之                  (2)从伤而刺之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辍耕之垄上                  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C、从伤而刺之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翻译句子。

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5、你想到的与这则故事意义相近的成语是                             

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可从人和动物两个角度来回答)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四)参考答案:

一、《屈而不信》

1、C(C项中的“则”当“竟然,却”讲;A.B.D.项中的“则”当“就”讲。) 2、①“信”是使动用法,使……伸直。  ②“远”是意动用法,以……为远, 3、(1)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这个人)就一定不以去秦楚的路为远(而去求治),这为的是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 (2)(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它;内心不如别人,竟不知道厌恶(它),这就叫做不知轻重主次。4、“此”指代“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不知类”的意思是“不知轻重主次”。

译文:孟子说:“现在有(个人),(他的)无名指弯了,不能伸直,并不疼痛碍事。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这个人)就一定不以去秦楚的路为远(而去求治),这为的是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它;内心不如别人,竟不知道厌恶(它),这就叫做不知轻重主次。”

二、《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1、①正②代词,“这样”;③阻止④过了一会儿2、①代词,代庄子②代词,代老虎3、AD.(AD.动词,到,赴;B.助词,的;C.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4、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便会得到刺杀两虎的名声。5、提示: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可从人(庄子)的角度亦可从动物(老虎)的角度回答。如:人要善于动脑,力争做事,一举两得,事半功倍;人与人之间、动物之间都要相互团结,相互依存,否则就难以长久生存。

译文:卞庄子要刺杀老虎。旅馆的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要吃一只牛。吃得香甜时一定要争起来。一争必定要拼斗,一拼斗就会大的受伤,小的被咬死。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便会得到刺杀双虎的名声。”卞庄子以为这话对,就站着等待它们。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斗了起来,大的受伤,小的被咬死。卞庄子就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果然获得杀双虎的功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