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2月15日 星期三 热捧 爆满到站着听课 久闻陈思和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讲》课程的火爆程度,在复旦大学所有通识核心课程中是数一数二的。我们提前一个小时,在周三17:30就来到了教室,此时可坐80人的教室已接近满员,18:00不到,晚来的学生已经只能站着听课了。 18:30,满头银发的陈教授走进教室时,全场一片惊叹。这是本学期这门课程的第二堂课,主题是王安忆的名作《长恨歌》。陈教授目光如炬,语调平和,说至妙处,总能引发学生的群起响应。“王安忆是个典型的语言型作家,《长恨歌》前五章看似琐碎,不知所云,但如果去掉这五章,整本书‘海派’的味道就没有了。”陈教授的论述直指关键,我们挤在学生中间,只见身边手捧《长恨歌》的学生们无不点头称是。 陈教授提到在《长恨歌》的第五章中,女主角王琦瑶来到一个片场拍戏,看到躺在沙发上的一个老太婆,“她当时感到很奇怪,片场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老太婆,最后小说结尾王琦瑶被一个小偷掐死,临死时,她突然明白,那个老太婆就是她自己。”这样一个呼应,是陈教授最推崇的情节。 互动 发议论直指人心 从《长恨歌》到“海派文化”,再到数十年来上海的变化,作为一个老上海人,陈教授讲起上海,便“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人民对上海的评价都不高,那时说‘这个人不像上海人’是一种表扬。”陈教授的自嘲让台下学生哄堂大笑。 “陈老师平易近人,特别和蔼,总能讲出一些直指人心的东西。陈老师还喜欢让同学们上台讲述自己对小说的理解,这是我喜欢的形式,不同观点的碰撞能带来更大的收获。”来自复旦大学数学系的夏天今年已经大三了,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他就一直想选陈教授的这门课,这学期他终于得偿所愿。夏天告诉我们,在大一下学期选课未果之后,他坚持旁听了一个学期的《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讲》。真正让夏天爱上这门课的是陈教授对张爱玲的名作《倾城之恋》的解读。 “陈老师说,作家的心中总有一个完美的故事,但作家不可能尽善尽美地将其写成小说,总会留下空白,但这些空白对理解小说是非常关键的。”《倾城之恋》是夏天最喜欢的小说之一,他高一时就读过这部作品,大一重读的时候,他循着陈教授的指点找到了小说中的诸多“空白”。“白流苏和范柳原第一次相遇时跳了一支舞,是两人爱情的开始,但对于跳舞的细节小说完全没有描述。我觉得张爱玲是故意不写的,是为了表现美好爱情的短暂。”夏天是一名数学系的本科生,没想到,他对文学的分析头头是道。 遗憾 进大学为时晚矣 夏天从华师大二附中预录取进入复旦大学,第一志愿就是数学系。虽然在高中他选修化学,但他对历史、文学都有浓厚的兴趣。虽然自己在通识课程学习中获益匪浅,但夏天对于复旦大学通识课程的设置依然有自己的看法。 “像我这样对文史哲有一定兴趣的理科生是少数,这种兴趣基本都是在进入大学之前养成的。对于只热爱理科的学生而言,寥寥几门的文史哲课程学习,不能带来多少文科知识,更谈不上培养兴趣,只是徒增负担。对于文科生而言,理科课程亦然。”夏天的话非常诚恳,“实际上,我们高中时分科,让文科生和理科生几乎成了两个世界的人。再进入大学接受通识教育,已属亡羊补牢,其实已经很难了。要让理科生做大师,培养人文素养,必须从中学抓起,甚至更早。让文科生关心基本的理科知识,也要从基础教育从头做起。 本报记者 张炯强 实习生 杨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