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顶级作家谈写作

 水清而深 2012-05-12
           书评人:郑渝川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Ⅰ》,《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2月版)
  
  


  
  你可以将《巴黎评论·作家访谈Ⅰ》一书视为比较靠谱的作家指南,书中包括了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半个多世纪来刊出的,与二战以来世界最著名的16位作家的访谈。受访作家着重谈了他们的写作方式、其相关名作的背景故事、对文学价值的理解和评价,以及生活方式、读书习惯、对社会问题的观点,以及他们眼中其他作家的印象。他们是:卡波蒂、海明威、亨利·米勒、纳博科夫、凯鲁亚克、厄普代克、马尔克斯、雷蒙德·卡佛、米兰·昆德拉、罗伯·格里耶、君特·格拉斯、保罗·奥斯特、村上春树、奥尔罕·帕慕克、斯蒂芬·金、翁贝托·埃科。
  
  这些访谈大大打破了流转至今的许多文学研究、文学评论著作对相关作家形象的标签式描绘,譬如,海明威就驳斥了文学评论家所称他是因为一战战场上受伤,才被“震成了一个作家”;凯鲁亚克直言他的《在路上》提及的“垮掉的一代”,仅仅指的是“开着车跑遍全国,找零活、找女朋友和寻开心的家伙们”,这个词被添加的“垮掉的一代的反叛”和“垮掉的一代的造反”等包涵政治、社会含义,并非其原意;米兰·昆德拉的许多知名作品的名字,都被文学评论家们做了翔实的解读,但这位作家却直言不讳的指出,“每一步我的小说都可以叫做《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或《玩笑》或《好笑的爱》,它们反映了困扰我、界定我,同时也限制了我的一部分主题。在这些主题之外,我没什么可说,也没什么可写的。”
  
  有别于中国读者经常看到的作家为配合宣传新书而接受媒体采访的访谈,《巴黎评论·作家访谈Ⅰ》书中收录的16篇访谈,无论就各篇访谈标出的刊发时间而言,还是基于现在,都并无半点商业宣传的气息。不能不说,美国《巴黎评论》是一份非常专业的文学杂志,该刊在不同时期与文化背景、性格特点、作品风格等有较大差异的各著名作家的访谈交流中,都表现出了较强的文学素养、专业性。提问者在开启访谈交流前,深入了解了受访作家详细资料,读遍了后者的代表作品甚至有关后者的文学批评,这使得访谈交流可以顺利从受访作家的写作方式、作品特点及争议等切入,一步步深入到文学价值、对其他经典作品和作家的评价等层面。
  
  如前述,这本书的主要看点在于,受访的著名作家们纷纷谈及了对文学和写作的不同看法。海明威是一个非常讨厌在创作作品时及出版后,向“粉丝”读者谈论作品的人,他认为,作家没必要在写作时,过多谈论正在创作的作品,因为读者“没准儿让他(作家)删掉好的加上坏的”;同样,在作品出版后,“作家谈论自己怎么写非常不好,他写出来是给读者用眼睛看的,解释和论述都不必要……叫作者去解释,或者在他创作的更艰难的国土上去当向导,就不是作者该干的事情了。”纳博科夫则将“弗洛伊德的象征主义、老掉牙的神话、社会评论、人道主义的要旨、政治寓言”等,均视为文学(小说)创作应尽力避免收入的内容。
  
  加西亚·马尔克斯认为,写作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让他本人最感困难的,是“开头的段落”,他会花几个月的时间写第一段,“一旦找到了,余下的就会来得非常容易。你会在第一段中解决书里的大部分问题。主题确定了,接着是风格、调子……这就是为什么写一部短篇小说集比写一部长篇小说要难得多的原因。每写一个短篇,就都得重新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