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为而治”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太阳下的森林 2012-05-13

1道法自然,顺乎规律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以下凡引此书,省略书名)是自在自身,是当然如此,自然可以解释为本来如此自己如此自然而然等意思,说的是客观事物的天然物性,固有的本性。因此,自然决非人类活动的结果,也不带任何主体意识、主观意志。自然人为是一个相对立的概念。自然是事物内在的客观规律。由此可见,道法自然不是说在道上还有一个自然存在,而是说,道的本质含义就是客观规律。所以老子又说:是以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就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关于管理伦理的哲学基础和最基本的观点,即管理必须顺乎客观规律,使被管理的对象循着规律自然发展,而不可强作妄为。

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道家所主张的无为决不是消极不为无所作为,而是主动地、积极地遵循规律去善为。例如: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第九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功成名遂功成事遂肯定是善为的结果。老子讲的是为无为,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在顺应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淮南子·原道》中说得好: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这就合理地阐述了老子无为而治管理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核。

2以百姓之心为心,合乎民意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第二十五章),说的是在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有四种最主要、最关键的东西,这就是:道、天、地和人。人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正是因为如此,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第四十九章)。强调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心,老百姓的心就是圣人的心。《淮南子》中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圣人之治天下,……因民之欲也……民有好色之性,故有大婚之礼;有欲食之性,故有大飧之谊;有喜乐之性,故有钟鼓管弦之音;有悲哀之性,故有哀经哭诵之节。故先王之制法也,因民之所好而为之节文也。……因其所喜而劝善,因其所恶以禁奸……因其性则天下从。讲的就是要因民之欲、因民之性以制法,因民所喜而鼓励其行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使天下人都自觉顺从于道,达到天下大治。

道家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伦理思想虽然没有提出具体而细致的操作方案,但在君君,臣臣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还是闪现出耀眼的光芒。这种思想应该说是从实践中产生,又是在实践发展的。在老子看来,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第七十五章)这里的有为与老子所倡导的无为相对,揭露的就是统治者通过这种强作妄为而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而不顾百姓的死活: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资货有馀,是谓盗竽。非盗哉!(第五十三章)既然统治者如此无道,那么当其剥削压榨老百姓到了极致,人民无有生路,就只有铤而走险一途了。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第七十二章)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老子以其正言若反的逻辑,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管理伦理思想原理: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对民智和民治极力讴歌,是民主和民本思想的启端。

3君道无为,分职守而治

道家主张为君之道以虚无为本。《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默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七十三章)《庄子·天道篇》亦云: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不为而天下功。同时,道家认为,君道与臣道是截然不同的,君需无为,而臣必有为。《庄子·在宥》说: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天道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君主遵循天道,无为而尊,臣下遵循人道,忠于职守,有为而累,二者不可混同。《庄子·天道》篇中又说: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而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君无为而臣有为,相反相成,相得益彰。

君无为,在管理伦理的实践中如何运用呢?一是做君王的要做到知人善用,因材授职,用其所长。《老子》告诫人们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第二十七章),《淮南子·主术》篇赞扬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大者以为舟航柱梁,小者以为辑楔,修者以为榈榱,短者以为朱儒杆栌。无大小修短,各得其宜;规矩方圆,各有所施。群臣各得其宜,也就各展其才,各尽其能,为君王效劳;二是使群臣得分职守而治。战国时期道家名篇《心术·上》说:管理事务繁杂多变,纷乎其若乱强不能遍立,智不能尽谋,因此,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这样,官得守其分,各司其职,自然也就可以有条不紊,做到无为而治了。

4深根固柢,可持续发展

老子说: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第五十九章)柢,是树根。深根固柢,其表层含义是说树木的根扎得深而牢固,其实质含义是指事物根基牢固,不可动摇。视,是指生存;久视,是指长生、长存。老子在告诫人们:任何事物,只有根基牢固,不可动摇,才能长生久存,长盛不衰。老子又说:大制不割(第二十八章)。这句话,从管理伦理学的角度来理解,说的就是好的管理追求的是大局、全局、整体的优化,而不是被割裂开来的某些局部和枝节的发展。把这两句话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到,老子所认同的管理目标,那就是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如此呢?老子用了一句非常形象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这种管理伦理的要义: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讲的是治国要像煎小鱼一样谨慎小心,不要急于求成,不要乱折腾,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其要点有三:一是要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弱到强的过程,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所以优秀的管理者解决困难总是从容易处着手,处理大事总是从细微处开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六十三章);二是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第六十四章)。强调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未雨绸缪,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不攻其为也,使其无心于为也(《老子指略》),即从思想上消除矛盾,使事情尚未发生,就把矛盾消解了;三是要慎终如始(第六十四章),把握始止。老子针对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的事实,告诫管理者,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第三十二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第六十四章)。这样老子就提出了作为一个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最应该把握的几个环节,即在事情进行之前明确任务和目标;把握好做事的度,适可而止,过犹不及;善始善终,在事情快要成功前更要慎重,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这样才能获得最大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5行不言之教,身正为范

无为而治管理伦理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管理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形象,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身正为范,以道德和人格的魅力去感染被管理者,使下属心悦诚服,愿意按照管理者所指引的道路前进。

老子针对管理者中常见的四自现象,提出了管理者必备的几种基本道德素质,即所谓的三宝三去,以达到无为而治

老子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二十四章),对偏执已见、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自高自大的人予以了尖锐的批评。进而向管理者进言:要想统治人民,就得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就得把自身放在人民的后面,即是以圣人欲上民,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以其身后之。这样,统治人民,人民不感到有负担,领导人民,人民不认为有妨碍,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六十六章)具体而言,老子对管理者提出了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的要求,即不走极端、不要奢侈、不要过分,而应该恒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六十七章)因为慈爱,所以能勇敢;因为俭约,所以能宽裕;因为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成为天下的首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