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声”、“假嗓子”、“真假声混合”
许多老师都说“假嗓子”是假声带,“假声”是“假嗓子”发的。其实不然,我们先从生理发声结构上看解剖图:声带分为声襞(真声带)和前庭襞(假声带)两部分。如下图:
而且它们之间有空间即喉室(ventricle of largnx )。按照人体生理发声结构理论来说,声襞(真声带)生理发音功能正常时,前庭襞(假声带)不发音。那为什么生理上还存在前庭襞(假声带)呢?从物理声学的原理出发,如果要使声襞(真声带)连续闭合阻气振动,那声带上面必须有个气流和声襞(真声带)下的气流产生稳定的气压差。而声襞(真声带)和前庭襞(假声带)之间的喉室就起这个作用,所以前庭襞(假声带)应该是在声襞(真声带)发声时起控制气流作用的;声襞(真声带)功能正常时它不发音。只有声襞(真声带)失去正常功能时,前庭襞(假声带)才做发音代偿,例如在患喉癌时,或真声带切除后。可是在歌唱状态时声襞(真声带)生理发音功能应该是非常正常的。
如果“假嗓子”是指前庭襞(假声带),它是人体生理发声结构中真实存在的,但是它不利于歌唱。如果是指一种假说,“假嗓子”在 人体生理发声结构中是不存在的,歌唱时你就只好发挥你的想象能力了。
“假声”-----如果“假声”是指前庭襞(假声带)发出的声音的话,是不可采用的。如果 “假声”是指一种声音形象概念的话,那么它是一种物理声学现象,它产生的原理是:甲状软骨上提缩小了与舌骨之间的距离(其中包括梨状咽窝的缩短),即使真声带的位置上升,在缩短咽腔的同时,声带振动频率加快,产生了高音基频。由于咽腔腔体变成了极易谐振高频基音的小腔体,因而产生了高频泛音较多低频泛音较少的声音。从听觉上感觉音高提高了八度、音色听起来细、薄、音量不太大的感觉,而且这时喉部也不用力,就误认为这种声音是假声带发出的声音,学声乐的人们把这种声音形象称为-----假声。“假声”实际是真声带发出的高频基音,由于共鸣体腔谐振度不够而产生的一种声音形象。科学的讲这种声音形象应该称做缺乏低音频谐振的高音区。
“真假声混合”是指人们追求的一种美好声音的形象,在听觉上听起来音质结实,音色透明,音型有立体感、空间感。它的形成原理:共鸣腔根据真声带发出的基频音来调整其形状、大小、松紧使其自然协调,但在歌唱操作上它不是真假声带同时混合发音。声带的发音原理告诉我们,人在发音时或者真声带发音,或者真声带切除后(在患喉癌时)你用假声带去发。但不能 真假声带混合使用。所以“真假声混合”描述的应该是一种物理声学现象,不是指一种发声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