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政治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学困生转化讲座五之12)

 wdzajcx 2012-05-13

高中政治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学困生转化讲座五之12)

本文《高中政治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学困生转化讲座五之12)》,分为六个版块:一是高中政治学困生的认知结构诊断与辅导;二浅谈农村高中政治“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三是《高二政治“学困生”转化的个案研究》实施方案;四是《高中政治一轮复习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五是高中生政治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六是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提高高中政治学困生的学习实效。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高中政治学困生的认知结构诊断与辅导

作者:刘佳(辽宁省大连市第二中学政治组)日期:2007年9月24日

摘要:本文通过对两名长期表现为政治学科学习困难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调查,发现所谓学科低能学生原来是由于认知结构方面存在各种类型的缺陷,有些甚至是微小的和容易通过少许教学进行补救的缺陷。在针对性的补救教学之后,两名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再一次证明了学生学科学习能力主要是其后天形成的认知结构差异所致;而从智力知识观出发看一个人的认知结构又是不难改变的。

关键词:学困生,认知结构,问题中心图式,陈述性知识,知识表征。

一、问题与理论假设的提出

学习困难生在各类学校中均不同比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在我校这样的非重点高中里,学困生几乎成为学生的主体,这些智力和身体发育正常的学生之所以学习能力低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通过认知学习理论的学习和本课题的研究,笔者认为学生学习困难主要是由于其认知结构不良造成的。既然学生学习困难是由于认知结构不良造成的,那么能否通过干预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重塑认知结构的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呢?为此,笔者选择了两名较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并干预的方式来证明这一假设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被试学生基本情况

袁某:女,大连市第二中学高一、九班学生。该生偏爱文科,课上听课态度认真,单元测验成绩不佳。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成绩为57分,班级排名20(班级学生总数45人)。

毕某:男,大连市第二中学高一、七班学生。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成绩57分,班级排名26(班级学生总数45人)。

三、调查分析

在期中考试和三次单元测验之后,我根据两名学生的试卷,分析了他们在考试过程中失分的原因。

例一:新商品的上市价格通常较高,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价格则逐渐下降。发生这种现象有多种原因,其根本原因是:(D)

A、新商品往往供不应求,老商品往往供过于求。

B、生产同类商品的厂商之间在市场上激烈竞争。

C、提供新商品的某家厂商的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

D、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

两名学生均错选了A

被试学生自述错误原因:

袁某表示:自己审题不认真,没有思考过程,导致不应该错的题丢分;毕某则表示:没有想到问题这么复杂,不知道导致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教师分析:

此问题考察的是学生对“决定商品价格涨落的因素”这一知识的掌握情况(陈述性知识)。能够对价格产生影响的因素有:

(一)决定因素:商品的价值量。

(二)影响因素:供求关系变化。

价值量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不易于学生的认识、理解与掌握,而供求关系变化导致价格时涨时落的现象随时可见。对于学生来讲,感性认识的优势兴奋度往往要高于对理性认识的理解与把握。题干中的问题设计为“根本原因”,在影响价格变动的两个因素中,能够对价格起决定性作用的只有该商品的价值量,而商品的价值量又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在此题的选项中只有D选项“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才能成为导致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

分析学生的出错原因:

两名学生均错选了A“新商品往往供不应求,老商品往往供过于求。”通过对学生谈话分析了解到:袁某对“决定商品价格的因素—商品价值量”和“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供求关系”混淆不清,其实质仍为学生的陈述性知识表征不清。而毕某的头脑中则根本不存在价值量决定价格这一基本的陈述性知识。

例二:一些农民在生产中产生这样的困惑:没有政府介入单靠自己很难干得成。据此回答:

“没有政府介入单靠自己很难干得成”说明:(D)

(1)市场调节具有自身的弱点。

(2)市场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3)农民缺乏生产的经营自主权。

(4)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A、(1)(2)(4)  B、(1)(3)(4)

C、(2)(3)(4)  D、(1)(2)

两名学生均错选了A

被试自我分析错误原因:

袁某和毕某都表示:一直认为“宏观调控”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

教师分析:

此问题考察学生对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所处的地位。解决此问题我们需要明确的主要知识有:

(一)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陈述性知识)。

(二)根据市场经济的含义可以看出市场经济要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陈述性知识)

(三)但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其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所以,要使市场经济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而且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加以补充,这样才能克服市场调节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陈述性知识)

因此我们能够明确市场经济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国家的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辅助性作用。

分析学生出错原因:

在与两名学生谈话过程中,了解到学生对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主次地位仍较模糊,一直认为发展市场经济要以“国家的宏观调控为基础”,也就是说他们知识结构中的陈述性知识表征就是错误的。

四、对政治科学习困难原因的初步分析

学习困难生问题说到底是能力问题,那么,导致能力问题的更深一层的原因究竟是以脑神经问题为主要因素,还是以思维品质问题为主要因素,或者是以认知结构问题为主要因素?至少从我们的研究中看到的是这类学困生以认知结构不良为主要原因。并且通过对两名个案研究被试产生错误的深层原因分析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由于认知结构不良,导致其解题思维无法正常提取知识进行思维,即长期以来我们所看到的学困生能力发展不良的问题,其实质则是认知结构发展不良。而且我们很容易看到这种认知结构发展缺陷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陈述性知识缺乏。比如,例题1中,学生头脑中根本没有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有哪些?而这一知识恰恰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二)陈述性知识表征错误。例如,对于市场经济中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学生错误的理解为国家的宏观调控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三)陈述性知识表征不清晰及程序性知识欠缺。 该知识内容本身就是模糊的;在读题时凭自己的经验想象进行表征,没有思考过程等。比如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看到价格变化就认为是供求关系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做出的初步推断是:学习困难生做政治题大量出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知识结构中陈述性知识缺乏或是该知识的表征存在问题。而知识表征存在问题则主要表现为该知识表征不清晰或是表征错误,从而直接导致解题思维的停滞或错误。同时也不排除进一步调查可能会表现出头脑中欠缺解题所需要的基本程序性知识及策略性知识问题,因为只要陈述性知识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便立刻停了下来,其它问题也就无从谈起了。

五、干预认知结构的教学与辅导过程

在了解分析了被试学生认知结构缺陷和错误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对认知结构干预的辅导对策。

(一)辅导被试学生养成熟记各单元的主要知识点的学习习惯,并自觉建立起相应的知识结构,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做好配套练习,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同一知识点,反复利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知识点。

(二)使其能够较规范的建立起帮助解题的问题中心图式,从而促进其面对当前问题迅速作出思维反应,减少答题时的检索知识时间,迅速形成答题思路,并且防止因陈述性知识不牢而影响答题的准确性。

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的程序性知识与策略,要求被试学生学会自己做知识结构图。

(三)夯实答题过程中需要的基本程序性知识及策略性知识。指出解题过程要从分析题干入手,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找出本题所要考察的主要知识点以及正确地对知识进行表征,形成一定的答题思路,先找出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继而根据原理分析问题(程序性知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这一对策产生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随后进行的两次大型考试中,两名被试学生的成绩及班级排名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详见下表)

被试成绩及其在班级排名变化情况

 

一学期期中

一学期期末

二学期期中

 

成绩

名次

成绩

名次

成绩

名次

袁××

57

20

69

5

89

1

毕××

57

26

60

18

78

14

※ 袁××所在班级高一、九班共有学生45人;毕××所在班级高一、七班共有学生45人。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由学校不同年级组互相出题;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采用重点中学联考题;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由大连市教育学院统一组织命题,非重点中学联考。

通过对这两名学生认知结构缺陷的干预和指导,使他们头脑中对知识的表征逐渐清晰,突出表现为能更容易地形成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取知识以解决问题。结果表明他们的考试成绩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同时,袁××表示,几次成绩的提高增强了自己的学习兴趣,不再感觉政治学科是枯燥、乏味的了,自己的答题思路比较清晰了,并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技巧。

毕××也表示自己现在答题不再是无章可寻、无理可依了,头脑中有了基本的知识脉络,形成了一定的答题思路。

六、问题与讨论

本研究在澄清了学生学习能力低下的认知结构原因的同时,也证明了学生的知识结构缺陷是可以迅速补救的。从调整、补救学生的知识结构入手,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是一条事半功倍的途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是:

(一)要注意采用多种手段加大对基础知识点的讲解力度。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难易程度不同的知识,可以采用相关的典型例题讲解,目的在于能够真正地将知识讲懂讲透。通过课堂练习的设计,帮助学生形成建立有益于解题的问题中心图式的习惯,同时根据问题中心图式设置考察不同知识点的问题,根据图示解题是增加解题准确率的重要手段。

(二)注意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有效地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的。只有更好的采取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的更恰当、直接的方法讲解,才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从加大对材料题的分析讲解力度入手培养学生的解决和分析问题能力。其中包括培养学生对材料题的分析理解策略,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以及解题的主要切入点,同时加大对知识的讲解力度,防止学生被表象所迷惑等。

版块二:浅谈农村高中政治“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

作者:(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学 毛华玮  来源:《新学术论坛》2010年第7期  日期:2010年8月30日

当前,现代农村高中有其时代的背景,如农民工进城务工增多,网吧、有线电视已经架设,人民的法律意识比以前增强,教育方面实行了新课程改革等,农村高中政治教学面临着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这就是农村普通高中“学困生”面过大,直接影响学业水平测试的合格率和优秀率。新课程标准确立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困生”。因此,大幅度提高农村高中政治教学的效率,提高“学困生”政治学科的成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农村高中政治“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做简单探讨。

一、农村高中政治“学困生”的成因

“学困生”又叫“学习障碍学生”,主要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在学习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诸多不科学性从而造成在听说读写算以及推理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困难,学习成绩低下,学业暂时达不到标准,学习心理有障碍,学习方法不对头的学生。“学困生”在行为表现上常会出现严重厌学、纪律观念淡薄等现象;在心理上缺乏学习热情,常自我否定,认知水平较低,常有巨大的自我实现落差,严重的依赖心理,意志较脆弱,情感淡漠;在思维方面,再认能力、迁移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差,思维水平较低;在学业上表现为学习成绩落后、学科的分化严重。政治学习“学困生”,泛指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政治学习感到困难,理解较差,记忆力较弱,成绩较差的学生。要想转化高中政治“学困生”,就必须首先明确“学困生”的成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事物发展的原因归纳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笔者选择刚接手的一个政史普通班作为实验班级,该班全班60人,高二期中考试政治学科不及格有26人,确定不及格为政治“学困生”,对全班展开一系列调查,根据在实验班级所做的问卷调查总结出以下成因:

(一)农村高中政治“学困生”生成的内部原因

1.对高中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不高。

根据笔者对实验班级全体学生的调查统计,有17人对高中政治课不感兴趣,之所以选择政治学科作为选修学科是因为其他学科成绩也不理想,是无奈之举。表现在学习有困难,看书不懂,答题不会,这样就使毅力欠缺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感,怕学习,烦学习。越不想学,成绩就越差,越差就越不想学,导致恶性循环。从而产生了自卑和应付心理,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涂改分数,欺骗教师和家长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2.对高中政治课的学习动力不足。

动力是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学习动力则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力量。学习动力不足,简言之,就是对学习和与之相关的一切活动缺乏必要的兴趣,也不知道做什么好,或知道应该做什么却不愿尽全力去做,让大好的时光在明白与犹豫中白白流逝。学习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怀疑自己是否需要学习政治课,或者怀疑学习政治课知识是否必要;兴趣的中心不在政治课学习上,对学习消极应付;有志无动力;无志无动力或以师长为动力。调查显示对高中政治课抱无所谓的态度的有24人。

3.对高中政治课的学习意志和毅力不够,存在情绪化。

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不稳定的倾向。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上起伏不定。其结果是态度消极,敷衍应付,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学生在学习的结果很好的时候,就会喜形于色,很高兴,而且情绪好的时候,就会精神振奋地学习,很投入,很专心,很有成就;学习或者考试的结果不好的时候,就会风云突变,精神沮丧,情绪不好的时候,也会六神无主,心灰意冷,精力不集中,胡思乱想,学不进去,当然也不会学好了。学习情绪化,很容易形成一种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因为,不理想的结果一定影响情绪,不好的情绪又会影响行为,消极的行为又会进一步导致更不理想的结果。因为,靠情绪来学习,一旦情绪不好,就很难学进去;学不进去,就很难有好的结果;没有好的结果,就更不会有好的情绪;发展下去,就会更学不进去,导致情绪更坏,成绩更差。调查结果显示,有34人存在学习的情绪化。

4.对高中政治课的学习参与意识不强。

农村高中政治“学困生”一般只对结论感兴趣,不愿参与学习活动,所学知识没有系统性。60人中有10人在政治课堂上,从来都不参与课堂讨论,不愿意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集体回答也不愿开口,课后从不问老师问题。在老师讲评作业或试题时,只想要一个答案,不去探究思路与方法,不会结合政治课所学知识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评论。这样的学习肯定符合政治学科的特点,自然成绩就下降了,进入了政治“学困生”行列。

(二)农村高中政治“学困生”生成的外部原因

1.学校因素。

现在的高考模式降低了对选修课的考核要求,二本达B级、专科达C级(选考政治学科的前50%学生为B级,90%学生为C级)即可,客观上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实际上这一模式导致部分农村高中学生淡化选修课,重点强化语数外学科,相当一部分学生把绝大多数精力投入到语数外学科学习,忽视政治等选修学科的学习,沦为了政治“学困生”。统计结果显示,政治“学困生”每天的课外时间,除了完成作业外,几乎不再投入时间,甚至有部分学生连作业都不能及时完成,必然导致政治成绩下降。

2.教师因素。

农村高中政治教师良莠不齐,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乏味,死板,未能很好地贯彻新课改精神。据统计,实验班级的“学困生”有16人认为之前的政治教师课堂乏味,没有新意,导致学生对教师不满转嫁到对政治学科不敢兴趣,没有动力。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充满活力,具有鲜明个性的,会学习能创造的一代新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终追求的目标。有的教师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仍受到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困扰,升学考试竞争激烈,知识本位、智力第一的教育思想支配着政治课教学,教学观念陈旧,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法指导。我们的课堂上,大多仍以教师机械的灌输和大量重复性的作业为主。有的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教材的要求认真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导致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困难。

教师对政治“学困生”关心不够,对“学困生”缺乏爱心,乃至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师生关系疏远,致使他们的成绩越来越差。统计结果显示,有13位同学认为教师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忽视政治“学困生“的存在,对“学困生”不闻不问,导致他们破罐子破摔,不愿再努力,师生关系疏远、淡漠。有的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随意批评,不分场合;肆意挖苦,不留自尊;驱出课堂,不准听课;只知训斥,不讲说服;状告家长,转嫁教育;弃之不管,任其东西……这些方法直接导致师生关系对立,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成绩越来越差。

3.家庭因素。

农村高中家长年龄大都在40岁以上,由于历史原因,自己本身的文化素质就不高。据调查,有10位家长管理子女的学习状况只是问有无作业,几乎从不主动来校了解子女学习情况;有8位家长来校只是问孩子生活上的情况,很少主动向老师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更不要说检查子女的家庭作业完成的如何,也谈不上辅导子女的作业;有的家长溺爱袒护孩子,对其放任自由;有的缺少科学的教育方法,孩子有错便粗暴打骂,使孩子走上下坡路。有24位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压力过重,不能给孩子客观定位,硬性指标过高。逼得太紧,压力过大,负担过重,当孩子力不从心,“达标”无望时,极易走向反面,丧失学习信心,逃避学习。更有甚者对子女根本不关心,任由学校管理,有时子女做错事还要到校找学校的麻烦等等。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子女的情绪,再加上学生的惰性、好玩的特点,学习更得不到巩固,这一部分学生的成绩明显直线下降,自然沦为“学困生”。

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将子女托给父母亲戚照料,忽视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教育,农村“留守学生”增多,导致有的孩子个性孤僻,埋头苦学不成,便自暴自弃;有很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学习听之任之,学习下降的占多数。在实验班级的26名政治“学困生”中有近50%的学生是“留守学生”。

4.社会因素。

读书无用论的滋生蔓延,使许多不明事理的人和一些目光短浅的人也认为读书无用,这些影响了一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消极对待,这样自然也影响了学生的政治成绩。另外,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很多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在农村滋生。一些娱乐场所的违规开放,没有禁止未满18周岁学生入内,使一些学生尝到了娱乐的甜头,再也静不下心来学习自认为枯燥无味的知识。

5.其他因素。

农村高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学生汲取外部信息不利,没有养成阅读书报,关心时政要闻、社会生活的良好的政治课学习习惯。

二、农村高中政治“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明确了“学困生”的成因,就可以对症下药,通过施加实验因子,笔者总结出转化农村高中政治“学困生”的以下对策:

(一)从“学困生”形成的内部原因入手转化

1.培养“学困生”高中政治课的学习兴趣。

外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在简单重复的对象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会迟钝起来,难以产生心理反应;而新颖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激发强烈的注意力。因而教师在课堂中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给学生“老一套”的感觉。教师要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融入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之中,作为政治课那就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导入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升“学困生”高中政治课的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努力。通过研究,可以从培养兴趣、增强自信等方面提升学习动力。“学困生”往往普遍存在学习自信心不足的问题,作业、试题过难,使他们无从下手,越来越没有信心去学好高中政治课。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比较基础的问题请“学困生”回答,及时作出鼓励性的评价,作业和单元测试可以用不同的题目,实行“一考两卷”,“学困生”所做的适当降低难度,让他们能考出一个比较理想的成绩,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从而提升学习政治课的动力。

3.锻炼“学困生”高中政治课的学习意志和毅力,减轻情绪化学习的负面影响。

不断地去激励“学困生”学习,不断地提醒他要持之以恒,特别注意在每次考试后,找“学困生”谈心,帮助他分析考试的得与失,告诫他们胜不骄败不馁,正确看待考试成绩,从而减轻情绪化学习的负面影响。

4.增强“学困生”高中政治课的学习参与意识。

平日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力争每节课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在课前五分钟,我按照学号顺序安排学生进行时事政治讲演,使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上台讲演的机会。课中我要么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学;要么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讨论中可以是师生进行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辩论;要么可以由学生来充当教师进行课文讲解;要么将富有启发性的题目采取小组抢答、点名回答等形式来完成。同时课堂上特别注重关注“学困生”的动向,主动与“学困生”进行讨论,师生互动。这样,课堂不仅成了施展才华的竞技场,也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学困生”的参与意识自然得到增强。

(二)从“学困生”形成的外部原因入手转化

1.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真正把学生从“应试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

学校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角度引导教师、学生重视各科包括政治学科的学习。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教育都能健康成长。切实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学法指导;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变“要我学、逼我学”为“我想学、我要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教材的要求认真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高中政治课堂充满着轻松和快乐;教师要特别关注政治“学困生”,在作业、考试中给予激励性评语,多在课堂上给“学困生”提供机会,任何学生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每当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点滴成绩时,总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学困生”更是如此。“学困生”由于羞怯心理,往往在课堂上不敢开口,因此,我对“学困生”从不大声呵斥,而是具体深入地分析他们之所以差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循循善诱,在加强辅导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有弹性的鼓励;在日常生活中,我尽可能细心留意每一个“学困生”的闪光点,找准机会,给予表扬,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了解和重视;在“学困生”出现反复时,不能急于求成,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赞可夫说过:“教师之爱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一种最佳的营养剂。”实践证明:教学过程是双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着学生的认识活动效率。教师热爱尊重学生,对学生有信心和耐心,并赋以积极的引导;而学生对教师尊重、信任,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投资,把自己真挚的爱传递给学生,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学习心理。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自然会从喜欢老师到喜欢这门课。

2.和家庭社会密切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强化家校联系机制,通过短信、电话及时和家长沟通;帮助家长群体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积极主动参加班级家长会,会前特别针对每一位政治“学困生”做好分析,以便指导家长更好地教育帮助“学困生”;采用教师家访和家长校访相结合的方式,增进家长和学生感情、教师和学生的感情,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特别对“留守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请家长经常回来看看学生,或是经常打打电话,让“学困生”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爱,进而转化到政治课学习中。

针对社会上出现一些不良现象,要指导学生学会明辨是非,运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社会中的是是非非。

农村高中政治“学困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短期造成的,帮助“学困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因此,教师在转化时,不能急于求成,我坚信,通过共同努力,能够有效地转化已经产生的“学困生”,能够有效地防止新的“学困生”的产生。

版块三:《高二政治“学困生”转化的个案研究》实施方案

作者:wtzx来源:(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学  日期:2011年4月18日

一、课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困生由于学习态度或者学习方法等原因导致学习进步存在困难,成绩不佳、导致自信心受损。加上在学校里容易受到歧视,使得他们在行为表现上容易出现疏远、蛮不在乎或反抗。这些不仅对学困生在学习进步上造成障碍,还会导致他们对人际交往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高二年级面临着小高考是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㈠题的界定

高二政治学困生不仅仅指高二政治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也包括学习方法存在问题,学习进步存在困难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学困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影响,造成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主要指学生的智力同学业成绩比较时,智力在标准以上但学业成绩显著低劣者。我们所说的学困生仅限于学业方面,专指那些学习困难或学业失败或偶尔有些不太规矩的学生。

其二、学困生,泛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心理水平,知识水平,情感意志等方面与同龄学生有一定距离的学生。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伴随学生群体存在,往往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也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其三、“学困生”指的是在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对学校学习丧失信心,从而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的那部分学生,他们的表现是学习兴趣淡薄,听课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差,学习习惯没有养成,经常不完成作业或以抄作业来应付老师检查,旧的基础知识不牢,新的知识更加听不懂学不会,从而导致成绩下降,兴趣更加不高。如果再加上引导方法不当,往往造成恶性循环,越读信心越少,长期拖下来,就演化成学困生了。

㈡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素质教育理论。

本研究是建立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素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差异,激励发展,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每个学生自能学习,自能发展,自能创新,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学习内驱力理论。

奥苏伯尔内驱力理论认为:小学生为了保持教师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一种把学习工作学好、干好的需要,年龄越低,这种内驱力越强。内驱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针对小学生这种心理特点,教师应多运用激励等手段,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获得“努力=成功”的感受,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调动内驱力,激发学习动机,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以驱使其为了保持教师的赞赏而进行自能学习。

3、成功教育理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他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

4、皮亚杰的“图式学说”。

皮亚杰认为,知识并不是环境赐予的,也不是人脑先天具有的,它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活动,动作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人的活动最初来源于本能动作,这些单个动作逐渐协调起来,就构成动作的结构,即动作图式。皮亚杰强调指出,人的认识图式是知识产生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它的功能在于同化外来刺激。同化作用把客体或来自客体的经验加以处理(分解并重新组合)并纳入主体图式之中,从而使课题材料获得主体形式,所以同化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对客体的转变或改造。与同化概念相对应,皮亚杰提出了顺应的概念。所谓顺应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客体对主体的转变,顺应使主体认识图式符合客体的性质。原有的认识图式只能同化那些与产生旧图式的环境基本相同或变化不大的环境,当环境发展巨大变化时,图式不再能够有效地适应新的情况,同化也就不能取得成功。这就迫使主体运用自我调节的能力进行图式更新,变旧图式为新图式,以新的动作方式进行同化活动。皮亚杰认为,主体必须首先顺应客体,然后才能同化客体,否则就会遭到客体的抵抗而陷入失败。同化与顺应是主体适应活动的两个方面。顺应作用是主体改变旧图式建立新图式,从而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但是改变旧图式并不是抛弃旧图式。新图式的建立是对旧图式的扬弃,是把旧图式中和到新图式中,使之成为新图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学困生由于学习态度或者学习方法等原因导致学习进步存在困难,成绩不佳、导致自信心受损。加上在学校里容易受到歧视,使得他们在行为表现上容易出现疏远、满不在乎或反抗。这些不仅对学困生在学习进步上造成障碍,还会导致他们对人际交往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高二年级面临着小高考是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忽视对这部分学生的关心、疏导,可能导致他们的信心更加不足、影响小高考,更有可能给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各方面造成不良影响。加强对学困生的转化,不仅是对教育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是高中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主要通过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学困生”的成因及“学困生”的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的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研究转化措施,特别是课堂教学中转变“学困生”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策略;研究如何整合学校、社会和家长的力量及其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具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研究。学困生转化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特别需要老师有信心、恒心和爱心,积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2、分层教学的研究。考虑到学困生客观上存在较大的个性差异,教学中采取分层目标教学法,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准和心理表现,对不同类型的学困生制订有区分度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对症下药及时反馈信息。

3、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的研究。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宝贵的心理因素。激发学习兴趣,必然会提高高二政治学困生的学习效率,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政治教师在加强对学困生的学法指导的同时,对他们在学习上或行为中出现“闪光点”、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可以让他们体会到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学习中来,增强向优生转化的信心和动力。 

4、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5、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的研究。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对学生的前期思想起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气氛和健康的社会文化可以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学生从小远离不良风气的侵袭。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研究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提高人的素质。研究的一切过程与方法应以人为本,从“人”的利益出发,而不能为追求研究效果的准确性而损害学生健康成长。

2﹑激励性原则。及时发现学困生的点滴进步与闪光点,多鼓励,引导他们体验成功,营造成功向上的心态。

3、循序渐进的原则。高二政治学困生的转化提高是一个过程,学困生的进步,往往进步缓慢或有反复现象,教师要多鼓励,少训斥,激发其积极性,增强其上进心。

4、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是我们对“学困生”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掌握他们的特征后,制定出具体的可行的并且是适合个体特征的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收集信息、查阅文献,参考、指导、把握课题研究的对象、内容、原则、方法。

2、个案分析法:收集研究个体中的典型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其经验。

3、访谈法:通过个案谈心、团体谈心,收集高二政治学困生相关信息。

4、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升理论、指导实践。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阶段

㈠第一阶段:理论研究。

㈡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具体实施,搜集、分析研究过程中的资料。不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调查问卷、个案分析、实际观察等,收集各类在学科教学中成功转化学困生的实践尝试的资料并进行整理。

㈢第三阶段:总结课题研究阶段。整理相关课题研究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写好论文、个案分析、研究报告。

八、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本课题组成员构成及分工。

成员构成:张建明、黄小亚、倪兆峰、李燕、刘晓军、李达、许晓凡

负责人:张建明

黄小亚,倪兆峰:学生个体研究

刘晓军、许晓凡:学生个案的资料收集及分析

李燕:资料整合

李达:文献收集

(二)组织保障。依托政治教研组,由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和班主任组成课题组,优化组织结构,加强组织管理,使完成本课题研究得到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经费保证。本课题研究所需经费由学校自筹。

版块四:《高中政治一轮复习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70中刘彩云 来源:iucaiyun70的博客  日期:2011年9月15日

学困生是指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学困生的存在,是影响和困扰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学困生在学生中分布极为广泛,学困生转化是教师教育教学常规工作之一。转化学困生,关系学困生本人的终身发展,关系班级、关系学校的风气和声誉。所以,对如何减少和避免学困生的形成,如何转化学困生的思考和探究,一直是各位老师、各个学校不得不解决的现实问题。关注和研究学困生转化,对于实现教育生际均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11年3月,由于学校工作的调整,作为行政领导兼课的我,承担了我校高二年级文科普通班中的一个最差的班的政治课教学任务。这份担子,迫使我不得不思考如何转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学生的行为习惯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对我本人而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提高全班本学科学习成绩是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正是基于以上因素,在西安市教科所开展“十二五”规划小课题研究的申报工作时,我选择了一个转化学困生的课题,同时,考虑到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我申报了《高中政治一轮复习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策略研究》。课题在2011年4月审批通过立项(立项号:2011XKT—ZXZZ061),2011年5月24日正式立项课题开题。研究工作在立项之后已启动。

本课题申请立项后,本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相应的阶段性成果。

一、主要研究活动

(一)2011年4月,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确定了本课题研究的课题方案,完成了开题报告。选择了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从心理角度入手,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得策略。

“哀莫大于心死”。在学困生的形成过程中,心理原因不可忽视。本课题研究的策略主要从心理角度展开,尝试通过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象”、“成功体验”、“教师积极的心境影响”等途径,改变学困生的心理定位,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健康的心理需求,达到改变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态度和表现的目的。

具体活动:

1.利用第一次和学生见面的机会,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在同学面前向老师介绍自己、限定介绍格式为“我是一个   样的人,我想成为   样的人”,借此了解学生、讨论高中学习目标等活动纠正学生的消极归因,开始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象”工作。

2.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坚持用积极、乐观、向上的心境感染学生,用肯定的评价正面激励学生。

3.更新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学生自愿组合的形式建立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基础组织课堂教学,力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力争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2011年5月9月,实施研究阶段。

在本阶段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实践研究的方法,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加大学生在课堂中参与力度,分层次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改变评价激励方式等办法,让学生体验成功。通过成功体验法,进一步强化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象”效果。

主要研究活动:

1.坚持课后反思,随时记录教学中的点点滴滴。

2.坚持做好小组的学习竞赛状况记录,从点滴教学事件中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从正面引导学生不断地获得小步成功,实现由成功诱导成功的目的。

办法:为激发学生个人和小组讨论展示的积极性,每当学生小组或个人在展示活动中有良好表现时,我就给学生本人或小组发给特制的“表扬卡”。当一个学生或一个小组获得的表扬卡积累到一个额度时,就为该生或改组拍照一张,作为一周政治科学习的优胜者张贴在公布栏里,并获得一次减免作业的机会。

3.开展阶段性小结表彰活动。在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中,有些学习品质较差、意志品质较弱的学困生,在一阵热乎劲儿过了之后,出现了反复的现象。每当学生开始出现反复时,或者学习完一个模块后,我在课堂上隆重召开阶段性总结和表彰大会。目前,表彰总结会已开过两次:5月31日,当我完成《哲学生活》的一轮复习;9月5日,复习完《文化生活》。每次总结和表彰,我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提前做好学生的“最佳展示奖”、“最佳作业奖”、“课堂纪律进步最大奖”、“回答问题积极奖”等各种奖状上并盖上公章;请来校长为学生颁奖,请班主任参加表彰大会,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成就感------会提前安排转变比较明显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引导学生对自己做出正面的、积极的评价,强化其对自我成功的肯定。使学生将他们对成功的体验、将他们在课堂中获得的成就感内化为对政治学科学习的兴趣。

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学生学习兴趣有明显提高,上课的精神状态有明显改善。

2.改变了学生作业难收的状况。部分请假的学生还会主动补作业,学习态度有明显转变。

3.留下了30余篇教学札记。

4.论文《在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从心理角度入手探究》发表在《教师报》(2011年5月12日)

三、困惑和感受

教育不是万能的,正面引导和激励也不是万能的。学困生的转化真是一件艰苦而又烦恼的事情。灵丹妙药是没有的,但仅靠目前的方法和策略,要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还不够。还需要借助一些外力的支持和保障,而有些保障和支持,非我力所能及!

四、今后的设想

1. 研究实验的重点从“心理角度”转为“课堂教学策略”,以增强课堂吸引力、怎样让学生在课堂“忙碌”起来为重点进行探究实验。

2.做好前期工作的总结和相关资料的积累、整理。

3.整理2-3个转化的个案。

4.为本项目的结题工作做准备。

5.将转化的视野跨出本学科,寻求各科协作,共同转化的路径。

版块五:高中生政治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单晓秋 来源:(吉林省)通化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  日期:2011年12月7日

摘要:高中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对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高中生学习政治课困难是个普遍现象,己成为影响高中政治教学质量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认真开展对高中政治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无论是对提高高中政治教学质量,还是对提高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中政治;学习困难;研究。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育效率低下,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高中政治课也存在这一突出问题。

一、高中生政治学习困难的原因

(一)高中政治学习困难学生的内部成因。

1.学习动机水平低。高中生对一些抽象而陌生的政治概念、政治观点的理解感到困难,并且高中的闭卷考试一改过去初中开卷考试的形式,着重考理解、记忆和运用能力。而理解是基础,理解不了,很难在政治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一次又一次学习上的挫折和失败,形成了心理上的沉重负担,学习兴趣递减,成绩越来越差,如此“恶性循环”。

2.从对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相对扎实,基本上能够对所学知识再认、再现,对知识理解也有一定深度,但是知识的迁移能力差,学科知识仅限于课本,知识面窄,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框架和体系,仍旧是知识点的堆砌,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很不到位。

3.学习方法单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缺乏有效科学的方法,靠机械的死记硬背,使得政治课的能力目标达成很不理想,缺乏问题意识,不能主动地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不敢问、不会问、没兴趣问,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较差,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缺乏。

(二)高中政治学习困难学生的外部成因。

1.教材的原因,这是前提条件。政治概念、原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复杂性等特点。如商品、货币、人民民主专政等概念抽象难懂;价值规律、市场经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原理概括性强,难掌握。有些政治概念、政治观点的表述过于专业化,学生无法理解。政治知识呈现时,纯知识的陈述过多,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政治的内容过少,这方面与初中政治教材的差别较大,学生难于适应,使部分学生失去对政治的学习兴趣,造成兴趣障碍。兴趣浓厚者或许会迎难而进,兴趣缺乏者大多会望而却步,甚至产生厌恶心理。

2.教师的原因,这是主要原因。政治科教师是学生政治学习的引路人。学生对政治学科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治教师决定的。在现行的政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教法陈旧,唯恐学生不懂,“满堂灌”“一言堂”,忽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弱化。

二、高中政治学习困难类型分析

   (一)暂时学习困难学生。

这类学生能力和个性特征没有偏常,且观察力,个性特征均在中上水平。但他们在学习行为上存在不少问题,他们中的有些人在参加课堂活动时缺乏积极、紧张的思维,缺乏主动、兴奋的情感投入,没有这样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就很难对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加工。这类学生出现得很少,他们能力和个性特征没有偏常,为什么他们的学习潜能与现实学业水平差距甚大?他们大多数是因为家庭中父母关系不和或者家庭出现意外。大多学生是因受到外界突发事件影响而情绪受到严重干扰,产生学习分心。针对暂时型困难学生多种起因,教师需作进一步的分析,根据不同特点及时采取不同的措施。相对地说,这类学生的学习困难程度较轻,工作做得及时比较容易转变,如果错失时机,会使这些学生的学习困难继续加重,而成为稳定性学习困难。

(二)能力困难学生。

这类学生思维、言语、数理、空间能力低是他们学习上的主要障碍,但他们的坚持性较强、自我意识水平较高,这是他们身上十分宝贵的尚未开发的动力资源。如果教育者对这些学生嫌弃或一味训斥惩罚,不去帮助他们分析具体的知识障碍和技能障碍,不去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甚至把他们的学习困难归之为学习态度、动机,效果会适得其反。

(三)动力困难学生。这类学生的焦虑水平偏高,且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能力被低动机所抑制。教育上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激发其学习动机是对这类学生教育的关键问题。  

   (四)整体困难学生。

这类学生的学习困难程度比较严重。这类学生不但表现为能力差,动机、意志、自我意识等水平低,而且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较低。主要是由于以前阶段持续的学习困难、知识障碍积累,基本学习技能匾乏造成的。同时长期的学业失败使他们经常受到教师、家长甚至同伴的否定评价,使他们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对自己缺乏自信,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教育上,除了改善课堂教学,还必须摸清他们的知识起点和障碍点,制定个别教育计划和目标,针对其知识与技能薄弱之处予以强化训练。这类学生在班级教学中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常规的教学计划、内容与他们的学习水平相差甚远。个别补救教学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种过渡性教学策略。

三、高中生政治学习困难的解决方法

(一)端正对政治理论课的认识。

许多高中生认为,政治理论课上讲的道理与现实对不上号,学了没有多大用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有关理论和现实关系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理论有其自身的内在特征,它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我们学习政治理论,就是要学会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理论,科学认识理论的相对性,我们反对“理论万能”、“只有和现实相吻合的理论才是最正确的”的观点,但决不否定政治理论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因为科学的政治理论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工具和方法,能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使我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政治理论教学一且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需求,就能端正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二)“以书本知识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化。

书本知识的学习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但不能因此忽视直接经验的作用,没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就难以理解和掌握间接经验,不利学生的发展。传统课堂教育教学轻视直接经验,重视书本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学生也只能按图索骥,“不读人生”。为此,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1、既重理论又不轻实践。知识本身是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现它的语言、文字则是抽象简单的,学生所学教材,只是由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内容想清楚,以至想“活”起来。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作为中学生的学习,让他们的学习丰富起来,有趣味一些,必须从实践中去体会,否则学生只围着文字符号转,会越来越枯燥,甚至厌学。实践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政治学科可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如组织调查、收集典型事例、参与演讲、辩论等。如初二的法律教育课,在课前课后都要求收集一些案例,并就此案例中当事人的行为是否合法?分析、判断的法律依据是什么?青少年最容易受到侵害的权利有哪些?学生就个人隐私权、人格尊严、人身自由、身体健康等收集了大量案例,就能从中分析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关系。

2、既重理性又不轻感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理性是指人利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的心理机制,感性是指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灵感、直觉等心理机制与功能。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的过程。只有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表现清晰、想象生动,形成理性认识及理解书本知识才容易。反之就会感到困难。传统的课堂教学重理性,轻感性,导致过分追求理论化、抽象化,不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由于理性和感性的特性和功能不同,决定人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价值。对人的生长而言,两种因素是不可缺少的,这是人性的丰富性、完美性的必然要求。传统教学中重理性,轻感性,只能造成对人性的肢解,缺乏人情味,缺乏对人的感性因素的刺激和满足。因此,“创新教育课堂”在关注理性的同时,也要关注和发展学生的感性因素。具体在政治教学课堂中,要结合学生亲身体验,多给一些材料信息,激发他们想象,诱发情感去分析判断书本知识。如:在新课的导入或归纳道理前,通常要给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或材料,让学生从直观感性中去思考,去总结规律。讲“企业、公司”这部分知识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分类、性质、成立的法律程序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在课堂上各自介绍本企业的主要特点。讲“股票”时,可以让学生介绍股票的有关知识,让学生模拟炒股,或者介绍近期的股市行情。

3、既重结论更重过程。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学生求知过程一个十分重要的关系,与这一关系有关的还有形式与内容、学习与思考、接受与发现、掌握与感悟、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把知识看成是认识的结果或经验的系统,抑或是认识的过程和求知方法,这是传统静态知识观和现代动态知识观的对立。现代课堂教学就应让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三)“以教案为本”向“以开放生成性课堂为本”转化。

以教案为本实际上也就是以教师为本。教案一般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创新),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封闭性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必然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能搞活。

1、教材的开放。教材知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体。作为绝对真理,它具有确定性、唯一性、禁止性等特性。作为相对真理它具有变动性、多样性、发展性等特性。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材绝对的一面。现在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从正视教材相对的一面出发,开放教材、充实教材、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如初一,对教材的使用提出:以教材为辅,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需求为主的教材观;初二,提出以学生用法(收集案例、分析案例、处理案例需求的法律知识)为主,教师补充法律知识为辅的教材观,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选择使用教材等,这就跳出了僵化的圈子。

2、教学过程的开放。封闭的过程是预设性的,开放的过程则是生成性的。教学要有计划性,但不能搞成计划教学,更不能搞成过度严谨的计划教学。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应为课堂上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支柱,而不应该成为课堂上教学活动的“紧箍咒”。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也许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或任务,但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首先,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其次,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整体发展,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总之、在实施课堂创新教育过程中,改革传统课堂教学中以书本知识为本位、教师为本位、教案为本位的弊端,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学生主体为本位、开放性教学过程为本位,探索思想政治课课堂创新教育模式,是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突破口。

版块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提高高中政治学困生的学习实效

来源:百度空间   日期:2012年2月16日

摘要: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博士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根据该理论,学困生的智能也有优势的一面。充分发挥学困生的优势智能,有利于增强他们学习政治的信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挖掘他们学习政治某一方面的特长并发挥其正迁移作用,这是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发挥学困生存在的优势智能,帮助他们找到学习政治的最佳切入点;要善于运用优势智能的正迁移作用,充分发挥学困生的优势智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还要善于发挥自身的优势智能,对学困生优势智能的发挥产生示范作用。

关键词:多元智能;高中;政治学困生;实效。

一、对政治学困生的界定

1、学困生在行为表现上,常会出现严重厌学、纪律观念淡薄等现象;在心理上,缺乏学习热情,常自我否定,认知水平较低,有巨大的自我实现落差,严重的依赖心理,意志较脆弱,情感淡漠;在思维方面,再认识能力、迁移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差,思维水平较低;在学业上,表现为学习成绩落后、学科分化严重。高中政治学困生通常是指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成绩低下,能力薄弱,有较严重的知识缺陷,学习不主动、不积极,处在无趣与困惑中的学生。

2、对这部分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自觉性。进入高中后,部分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失去了学习的目标。于是,他们学习只为应付了事,免受教师及家长的责备。学习不是他们的内在需要,更谈不上学习的自觉性。政治学科的部分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不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自觉性。二是学习习惯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很多学生在初中时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毅力差,在政治课学习上,习惯于采取“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方法,只停留于一知半解。本文拟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对政治学困生的转化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困生的转化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博士把人的智能概括为以下八种: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知—自我认知能力、交往—人际关系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该理论的最大优点是能根据学生不同的天赋智力类型而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而满足和激发不同类型学生的好奇心。该理论认为:人的每种智能都是以独立的方式存在的,每种智能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表现形式以及符号系统。人类的智能结构就是由这些相对独立的因素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这种多样的结合方式是形成丰富多彩的个人智能特点的基础。“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转化政治学困生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工作思路。

由于政治这门课程本身的特殊性,致使学生认为只是简单地记忆就可以了,对政治学习根本不上心。笔者身边的同事也有尝试提高政治学困生成绩的,但主要是通过面对面辅导、激发学习兴趣或施加压力等。这些教师都忽略了一个问题: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困生的智能也有优势的一面。从事学困生转化的政治教师若能找准政治学困生的优势智能,并充分挖掘这些优势智能,学困生便能在成就感和满足感中增强政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越大,学习的进步也就越大。当这些学生随着自身优势智能的开发而获得成就时,学习政治的自信心就会极大增强,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由于正迁移的作用,学困生自身的一些弱势智能此时也会被调动起来,因此,政治成绩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三、发挥学困生优势智能的途径和方法

1.教师要注意观察发现学困生的优势智能。

根据学生优势领域“尚未显现但已存在”的特点,发挥学困生优势智能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学生在智力发展上优势的一面。否则,发挥学困生优势智能就无从谈起。班级内的学生尽管政治水平不一,但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对于教师而言,不是学生缺少高智商,而是缺少发现这些高智商的眼睛。所以,要开发学困生的优势智能,教师首先要独具慧眼,从与学生朝夕相处中发现学困生内在的优势智能。这不但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责任心,还要有自己的情感投入,用心去发现。如通过辩论赛和背诵比赛,发现有记忆优势智能的学困生,通过默写竞赛,发现有记忆优势智能的学困生,通过举办小品、话剧表演等活动,发现有表演才能的学困生等。

2.教师要重视自身教学特点的充分展现,以对学生产生示范带头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如果政治教师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优势,再把这种优势转化为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成绩,就会对学困生自身优势的发挥产生强大的心理暗示和正向示范作用,这些学生会有意无意地在政治学习中运用他们的优势智能。作为教师,在政治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困生发挥自身的优势,而且还要为他们做出表率。例如,对多媒体技术精通的教师,可发挥制作多媒体课件方面的优势,为课堂教学制作出融娱乐性、知识性、科学性于一体的高质量课件;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教师,可以发挥其辅导优势,对不同层次的学困生进行心理和学业辅导,使他们获得鼓励和信心。

四、结束语

高中政治课中,学困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短期造成的,帮助学困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因此,教师在转化学困生时,不能急于求成,我坚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并有效地转化已经产生的学困生,将能有效地防止新的学困生的产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