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6日 星期 一 中考脚步临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复习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物理这门极易拉开差距的学科上,找到有效的方法才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初中物理更多展现给学生的是现象,而不是纯理论的推导,这就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以及数据处理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现就两种难度较大的题型作一阐述。 情景题 像语文一样阅读 可以考察学生分析能力的情景题往往是同学们觉得困难的地方,不知道通过几幅图到底想要得到什么结论,相关的物理知识点有一大堆,到底本题考察的更侧重于哪个方面呢?胸中有物,却无从下笔,往往是没有目的地选择一个来回答,当看到答案时,还在疑惑自己熟知的结论为什么不可以。这一结果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只记住了原理本身,而没有领悟题目所给的情景,所要达到的目的。其实这种题目关键就在于审题,像做语文阅读一样的来理解题目,那么往往题目的考察重点就一目了然了。 例:同样三幅光学图(A)(B)(C)
题干1、某同学在研究光的折射规律时根据实验现象画出了三图,根据图示现象,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干2、某同学学习了光的折射规律,知道了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想进一步研究折射规律,得到三图,根据图示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说明:一样的图示,不同的题干就造成了结论的不同。第一题中只是要研究光的折射规律,所以完全可以回答: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但是第二题在题干中明确指出,同学已经知道该结论,想进一步研究,所以如果仍然如第一题的答案肯定是不符合要求的。而这些错误往往是同学们没有认真审题造成的。像语文一样地阅读题干,找到实验的真正目的,是成功的前提。 计算题 像数学一样推导 以数学知识为工具,研究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表达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其他一些物理理论,解决物理问题,甚至推导出一些重要的结论,这是研究和学习物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最近几年作为选拔功能的电学计算题的出现,更是体现了应用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1)判断电表所使用的量程,或者是替换电阻问题,采用代入法,引出与题干矛盾的情况,进而做出正确选择。 例如:在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15V且不变,滑动变阻器R2上标有“20Ω 2A”字样,闭合电键S后,电流表的示数为0.2A,电压表的示数为2V。求: 现有阻值为15Ω和24Ω的两个电阻,请从中选择一个来替换电阻R1,要求:在移动变阻器的滑片P的过程中,使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分别能达到某个量程的最大值,且电路能正常工作。应选择的电阻阻值为__________Ω。
因为是二选一的填空而已,无需写出理由过程,所以直接用代入的方法既简练又直观。 将15欧代入替换R1。 电流表满刻度I=0.6A。则R1两端电压U1=I1R1=0.6A×15Ω=9V R2两端电压U2=U-U1=15V-9V=6V 电压表满刻度U2=3V。则R1两端电压U1=U-U2=15V-3V=12V 电流表示数为:I=U1/R1=12V/15Ω=0.75A。此时电流表烧坏。 所以15欧的电阻不能替换。 (2)滑动变阻器允许接入的阻值范围,采用数学上的不等式,可更加准确地判断其取值。 例:在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12V且不变,定值电阻R1的阻值为10欧,滑动变阻器R2上标有"50Ω 2A"字样,电流表、电压表均选择小量程,求在保证电路能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滑动变阻器可以接入的阻值范围。
解: ①I≤0.6A I=U/R 所以 12V/(10Ω+R2)≤0.6A R2≥10Ω ②U1≤3V U1/R1=U2/R2 所以 U1/10Ω=(12V-U1)/R2 R2≥30Ω 综上:50Ω≥R2≥30Ω 此外,关于压强变化的选择题,采用数学上的极限法,可使正确答案的得出时间大大缩短。 例:如图甲、乙、丙三个实心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若沿水平方向分别在甲、乙、丙三个正方体上部切去厚度相等的部分,则三个正方体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大小关系是为 ( ) A. P甲P乙>P丙 D. 无法判断
我们还可以利用数学当中的图像来帮助理解某些物理量直接的关系,比如匀速直线运动当中,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定值电阻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等。 其实,其他学科的学习方式也可以适用于物理,可以学习英语学科的联想记忆法来记忆物理规律、物理原理。在学习政治的同时,关注社会热点,而这些热点往往会在物理中作为背景资料出现,了解的同时就不再会感到陌生,有助于考场的心理应对。 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发挥各方优势,最大程度地提高自身的复习效率,用方法来弥补时间的有限,调整心态,积极应对,争取以最大的速度撞击中考的红线。 西南位育中学 马凌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