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然管理法”

 太阳下的森林 2012-05-14

 

(一)管理如同 “赶猪”

 

没经验的赶猪者,抓住猪耳朵往前拖。越往前使劲,猪越往后退。拖到目的地了,赶猪者精疲力竭了,猪却一溜烟又跑没影了。我刚开始当校长时,年少气盛,不知天高地厚,为了达到自己所定的目标,利用校长的权威,雷厉风行,不管方案是否有实施的基础,到处下达指令。这就像拖猪耳朵一样,拼命往前使劲,但是效果不明显。(来自科层权威的力量是有限的。科层权威有一定的效果,但不能高估。)

 

稍有经验的赶猪者,不抓耳朵却拉猪尾巴。越往后拉,猪越往前奔。赶猪者不必化很大的力气,就可以达到很大的效率,但就是不大容易控制方向。根据这个道理,我采用了 “末尾淘汰制”的办法。“猪尾巴”确实一拉就灵。(利用人性的弱点进行管理,这是情感管理的另一个极端。缺少了管理的目标,管理也就不完整了。)

 

  更有经验者,用猪最喜欢吃的草在前面诱。猪要想吃到草,就得不停地往前奔。只要猪没吃饱, “诱”的办法既有效又省力。管理也有相似的地方,只不过“引诱物”不同罢了。不断满足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有效的办法。我制定了岗位责任制,提高了奖励的幅度,完善了奖惩机制。但再高明的奖励,也满足不了每一位不同层次的需求。(在一定的条件下,交易式领导不失为提高管理效率的一种方法,但当“交易”进行不下去时,必须要采用转化式领导。)

 

(二)管理如同 “大雁飞行”

 

人毕竟不是动物,人会思维,有思想,有感情,有无限的想象力,能创造性地工作。管理要达到最高的效率,必须尊重管理的对象,激发每一个组织成员的内在积极性。当我悟到这个道理的时候,已过去好几年了。我后来观察大雁。大雁群体的飞行少不了领头雁。大雁群体之所以忠诚地跟着领头雁,因为 “领头雁”本身就是该群体的一部分。在领头雁的带领下,大雁群体找到了最佳的飞行线路、最佳的飞行气流、最安全的飞行高度。领导只有把自己融合在集体当中,成为集体中的一员,才能受到群众的拥护;同时,还要起到领头雁的作用,引领大方向。(朴素的人本主义管理的思想。“以人为本”的管理,使管理焕发其生命性。“领导者”的作用不能低估。也不能高估。“领导者”也是“大雁”群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成为“领导者的领导者”,才能使组织发挥最大的效能。)

 

大雁往前飞,有一定的队形,据生物专家说大雁飞成一定的队形是有一定的的动力原因的,这样飞效率最高;同时还有生物学方面的原因,因为 “人字型”的队形还有利于各大雁之间的相互联络,有利于及时变换队形。什么时候变换队形?怎样变换队形?这就要求每羽大雁随时学习,与整体保持一致。领导的责任就是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不断维持、调适不同的队形,而每个成员,必须加强学习,适应组织不断变化的要求,确保永远不落伍。经过互相磨合过的组织更经济、有效。(与其说学校是一个团体,倒不如说它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在这个学习型组织中,大家具有共同的愿景,进行学习。学会系统思考,组建最经济、最有效、最有生命力的队形。)

 

(三)管理如同 “愚公移山”

 

大家都读过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学教科书上的分析是“故事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的是朴素的”文化、道德领导”的思想。建立在共同价值观与信念上的道德体系,正是学校共同体得以改善的核心。正是这种内化了的道德取向,促使一代一代的愚公子孙勇往直前。)

 

我从管理者的角度看 “愚公”一家,看到的不光是“愿望”和“意志”,更多的是祖孙三代及后代所拥有的坚定的信念及价值观。管理也要学“愚公移山”的精神,当然学的主要是要建立坚定的信念及价值观。学校各个成员具有相同的信念及价值观,可以爆发出惊人的道德力量,这种力量可以“移山”,可以“填海”。能否激发这种道德力量,这是全体成员共同的追求,也是我这一生的追求。

 

纵观上述管理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科层管理阶段”、“人文管理阶段”、“文化、道德管理阶段”。

 

“赶猪法”是“以效率为导向”的科学管理模式,强调用科层权威、情感导向、奖惩激励等手段,追求最高的效率,而这种效率的取得,主要依靠领导的权威和情感的力量。科层权力和情感的力量是管理的主要推动力,严格的制度建设是科学管理模式的保障。

 

“大雁法”是“以人为本”的学习型管理模式。强调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平等民主的关系,提倡团体学习,建立共同愿景,维持组织和谐,学会系统思考。团体间相互合作、相互照应、相互沟通。“人本”思想是管理的基点,管理制度成为成员主动遵守的准则。

 

“愚公法”,体现了“以道德信念为本”的文化管理的最高境界。强调团体内相同价值观、道德信念的形成,激发成员间内在的道德力量。这种共同的追求和共享的理念,构成了学校文化的核心,支配着人门的行为方式。这种理念同时又与特定的历史传统相联系,具备实际的行动意义。道德信念是该文化中最深刻、最稳定、最具影响力的力量,是管理的出发点和终结点,管理制度内化成了成员共同追求的规范和文化。

 

“自然管理法”师法自然,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重视组织成员间道德意识的觉醒,追求组织的和谐发展,无疑对我们的管理有着重大的启示。

 

“自然性”首先体现在来源上。“自然管理法”来源于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来源于管理者对自身管理实践的揣摩。从“向动物学习”,到“人的管理毕竟不同于动物”,再到“坚定的信念和价值观的重要性”,每一次感悟,都是其管理思想的升华、管理方法的飞跃。对于基本处于与外部世界特别是国外的管理界隔绝的、半封闭状态的农村校长来说,这种感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其次体现在对不同管理情景的尊重。如同菲德勒提出的 “权变理论”那样,“自然管理法”根据不同的情景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在一所纪律松散、人浮于事、不思上进的学校,“拖猪耳朵”、“拉猪尾巴”的管理方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样,在一个把“追求个人利益”成为主流的群体组织中,建立起切实有效的奖惩机制,往往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所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学校,倡导“道德领导”、“文化领导”,更能较好地达到目标。但它还是与“权变理论”有所区别,“权变理论试图将领导和适当的情景相匹配”②强调领导者风格与情景需求相匹配的重要性;“自然管理法”把“科层管理阶段”、“人文管理阶段”、“文化、道德管理阶段”三个阶段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截然分开,其本质是看管理是否遵循了“自然”。

 

最后还体现在对 “人性”的尊重上。荀子认为“人性恶”。因其“恶”,才有科层制度、奖惩制度的需要: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采取不同的“刚柔结合”的管理手段。孟子认为“人性善”。因其“善”,自我道德觉醒才成为可能: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倡导文化、道德管理。不管是何种管理方式,组织成员积极性的调动,被认为是持久的、最有效的管理手段。只不过前者强调的是外部的积极性,而后者强调的是内在的积极性。内在积极性的调动更有持久性,也更有意义,因此,学习型组织的建设,道德共同体的形成更显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自然管理法”,尽管没有科学的定义,也没有严密的理论体系,但表达出来的管理思想,却值得每一位管理工作者深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