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培根《论读书》译后随笔有关部分的改写

 公司总裁 2012-05-14

也很喜欢培根根据自己读书的体验写的这篇散文。它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读书方面的真知灼见。现在就谈一谈我的切身体会。读书要讲究方法。孔子的《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糊涂),思而不学则殆(懒惰)”。这两句话是我在初中时记住的,我一生读书、教书、写书的实际经验证明它最有用。读书就要思索,读书要善于思考,读书最好与写作结合。我在译书与写“译序”与“译后随笔”的过程中就读了一些有关的书。《礼记·中庸》也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就是说要多读书,但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但读书首要一条还是培养读书兴趣。难怪《论语》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按我的理解,孔子把读书学习看成人生第一大乐趣。也难怪他在《论语》的另外一处说:“朝闻道,夕死可也”。“朝闻道”,译成白话,就是“学到了真学问”。这话的基本意思就是我们谚语说的“活到老,学到老”。(英语与俄语也都有同样的谚语:Live and learn. Век живи, век учись.)孔子是最伟大的教育家,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承认的。他的这些真知灼见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读书的兴趣首先取决于读书的目的,但也跟读书的方法密切有关。读书的方法归根到底是思想方法。习惯成自然,只有在反复的读书过程中好的读书方法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好的习惯,读书才会事半功倍,也才能激发读书人的浓厚兴趣。不好的或错误的读书习惯与方法必然事半功倍,甚至越学越困难,越学越糊涂, 哪里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培根在《习惯与教育》的文章里就说:“教育就是培养早期习惯”。

读书当然要讲究方法,但更要树立正确的目的。读书是为了应用,为了做事,为了做人,为了改善人生,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我认为这是孩子们读书最现实、最理智、也是最正确的目的(或目标),至少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这样。所谓“改善人生”,包括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虽然书中并无“黄金屋”,书中也无“颜如玉”,但可以改善生活。君不见,有多少贫困家庭的子弟(特别是在农村)抱着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读书上大学啊!国家今年开始实行新的更有利的政策与措施,每年提供500亿元资金资助,以保证全国现有的2000万贫困大学生读书。这是实施科学兴国、教育为本的战略决策的英明措施。大力提倡读书,形成社会风气,为贫穷的人提供读书条件,这的确是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个人读书的目的与意义也应该着眼于此。我们的国民教育本来就是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啊!

关于读书,还有许多格言。格言(包括民间的俗语、谚语)是经验的总结,智慧的结晶,时代的产儿,历史的筛选,大浪淘沙后的真金。在众多关于读书的格言中,我老来特别喜欢两句:“开卷有益”和“尽信书不如无书”。二者相反相成,相得益彰。但对于青年朋友,我还是希望他们“多读好书”。那么,什么是好书?季羡林先生《我的人生感悟》(005——007页)说:好书能鼓励人乐观向上,克服困难、加强信心、增加智慧、提高精神境界与道德水平、获得高尚的美感享受。“总之,好书能帮助人们明辩善与恶,是与非,找到正确的道路。而不致迷失方向。”(没有加引号的部分是大意)年轻的朋友如果暂时不知道选择,那么我想对他们推荐:经过时代考验的、传世的文学名著,一定是好书,一定是真、善、美三位一体、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品。这样的好书,如培根说的:可以愉悦心情,美化言辞,增加才智,陶冶情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