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能弘道

 聽雨軒sjh 2012-05-14

人能弘道

我在年轻时,听别人提问:「如果一生只念一本书,应该选择什么书?」在我来不及细想及回答时,别人就主动宣布了答案:「当然是《论语》了!」

后来看到钱穆先生九十二岁时的感言,说他每年至少重读一遍《论语》,并且总是会有一些新的启发。如此看来,《论语》对年轻人与老年人,对平凡人与大学者,都是必读与必须不断重读的一本经典了。

如果读书可以配合季节的话,那么《论语》是春天的首选,因为其中充满了成长的希望与动力。孔子原是平凡的孩子,经由立志学习而开发潜能,在知情意方面都抵达了高妙的境界,体现了君子、贤者、圣者的气象。他的典范主要就展示于《论语》中。

我最初学习《论语》,是在正规的初中教育过程中,其目的是为了考试与升学。直到上了大学,必须研究儒家思想,我才主动而认真地把这本经典全部读一遍。当时感动我的,并不是哲学上的系统见解,而是一些生活小事。譬如,孔子听到家里马厩失火,他只问「有人受伤吗?」而没有关心马的损伤。他听说朋友过世而无人料理丧事,就挺身而出负责一切。他接受朋友所致赠的祭肉,是作揖拜谢;但是朋友送他车马,他却不会如此感激或慎重致意。他的价值观显然是高雅的人文主义,重视人的精神价值远远超过了物质价格。

我潜心探索《论语》二十余年,苦于历代各家批注并无共识,于是采取西方哲学训练的方法,依诠释学原则,对每一句话进行深入思考:它究竟在说什么?它想要说什么?它能够说什么?它应该说什么?接者再设法整理出一贯的系统,譬如,孔子的「仁」是他的核心概念。一个「仁」字,就涵盖了人生的三大问题:一,仁是「人之性」,人只要真诚,就会体验内心有向善的自我要求;二,仁是「人之道」,人生的正路在于择善而固执之;三,仁是「人之成」,亦即止于至善,必要时可以「杀身成仁」。

把握了主要线索,孔子一生的言行就显得豁然开朗了。他在生平自述中提及「五十而知天命」一语,这代表一生的转折点。如果孔子不在五十岁出来从政,并且不在五十五岁周游列国,那么他的思想与人格又如何经由检验而展现无比的光彩?他的见解又如何可以证明是人类普遍的智慧?

那么,「天」又是什么?研究《论语》的人很多,能够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很少。孔子既要「知天命」,又要「畏天命」及「顺天命」,可见「天」是个主宰,赋予人类使命感,就是要人把向善之性修练到至善的地步。人若真诚,就会自觉必须行善,而「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在此,「别人」是指天下由亲而疏、由近及远的每一个人。唯其如此主张,孔子才会界定其志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十二字的志向在现实世界未曾实现,将来也不太可能实现。但是若无此志,则人生又岂有方向可言?人类又岂有光明的未来?孔子思想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即在指出人性与天命之间的这种关系。领悟了这个重点,则所有正派宗教皆与儒家可以殊途同归,甚至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