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画苑拾零:边寿民(清)

 爱雅阁 2012-05-15
《牡丹图》
页册,纸本,设色,纵28厘米,横41.1厘米。四川省博物馆藏。

      此幅为边寿民《芦雁花卉图册》中的牡丹图。用笔轻松随意,色彩朴素淡雅,写瓶中牡丹不加旁衬,鲜明突出。着笔虽不多,两朵牡丹的盛开、半放之态却活现于纸。画面墨气淋漓,情趣盎然。

       边寿民,江苏山阳(今淮安楚州)人,康熙二十三年生于江苏山阳县。原名维祺,字寿民,后以字行,更字颐公,号渐僧、墨仙,又号苇间居士,晚年又号苇间老民、绰翁、绰绰老人。他出生在世代书香之家,但他父亲辈、祖父辈都无功名,属于寒门。他自幼聪颖,诗文书画,为长者所称,虽境遇困穷,却能坚守寒士情操。据传,他对于同宗富家、同里豪绅,不乐往来,安贫守道,课徒之业,以文字笔墨自适。
《 芦雁图》
立轴,纸本,设色,纵128.7厘米,横49.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写两雁在寒沙折芦之间,一雁已息落,一雁盘旋将下,相望相依,宛如一对旅外的伴侣。一支芦花,秃笔蓬松;隐约渚沙,墨色枯淡。作者所画的鸿雁,墨中带赭色,头颈弯曲,一笔而成,由浓而淡;羽翮柔软润泽,无不情趣横溢。这种大写意的泼墨芦雁,是边寿民独特的创造。自题:“壬子立冬后二日,边寿民写于白沙旅馆。”作者时年四十七岁,正是画艺达到炉火纯青之际,这是其重要的传世代表作。

  20岁中秀才,此后七次乡试未中举,于是断绝仕途之念,一心从艺。为了画好芦雁,他在家乡山阳旧城东北隅梁陂桥附近的苇滩上构筑草堂。他深入凫雁出没的草泽,以大自然为粉本,在苇间书屋对景写生。他用《望江南》词牌,一口气写了十四首《苇间好》:

  “苇间好,却好是侬家,或集或翔图雁影,和烟和雨画芦花,对景便无差。”

《歪瓶依菊图》
立轴,纸本,淡设色,纵95.8厘米,横50.4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此是一帧情趣盎然的书画小品,笔意潇洒舒放,毫纵不羁,随意而行,却又恰成天然之趣。浓墨点叶,淡墨勾花,秀雅高洁,意韵高远。画面雅拙朴实,却自有一种脱俗越尘之感,让人爱不释手。自题“歪瓶雅称菊枝斜,花与真花颇不差。持去卖钱偿酒债,那知秋色落谁家。寿民”。

  他的画室远离闹市,清幽静寂,四面环水,芦苇丛生,风景绝佳,入秋尤宜,秋水澄碧,芦花飘白,蓼花透红,游憩其间,此身如画图中。

  边寿民与众多文人画画一样,往往以笔下之物对象化,赋予人格力量。韩干画马,倪瓒画树,王冕画梅,板桥画竹,寿民画雁……那泼洒的墨色,饱含了血和泪。在边寿民的一百零五首诗词中,吟咏芦雁的就有六十三首。浓墨重笔,如狂风骤雨,集束式倾注在水乡寻常可见的芦苇与鸿雁之上。他反复吟道:“我是南人画南雁,潇湘一段水云秋”;“闲窗蘸墨貌秋鸿……一生踪迹与渠同”;“凭君问讯盟鸥侣,卧稳寒塘十里湖。”……

《杂画图》
册页,纸本,设色,纵25.1厘米,横32.1厘米。无锡市文物商店藏。

       此是杂画册中的一幅,以没骨法写一尾鳜鱼,墨色浓淡自然,恰到好处表现鳜鱼的体质感,借用几笔淡墨勾出鳜鱼的头部。形象生动,似乎刚离水不久。口尚张穿一根柳条,几片柳叶,既使画面生又富于生活气息。

  边寿民是一个名士式的人物,与众多文人都有过从,诗酒唱和,切磋技艺。生性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苇间主人何所有?秃笔一枝墨一斗。十指夺得化工心,生气遂令君公走。东涂西抹日不停,怪怪奇奇发性灵。此中有歌亦有哭,谁能于此求其真!”这是程嗣立题于《泼墨图》的诗,也是对边寿民生活志趣的写照。  淮人程嗣立(字风衣,号水南,1688-1744年)工诗,善书画,好交游。家有柳衣园(在城西北河下镇),园有曲江楼,日与文人聚会唱酬其中。

《芦雁图》

       边寿民等经常参与曲江文会,有“曲江十子”之称。“曲江会课”,一时人文之盛,不亚于扬州马氏小玲珑山馆。淮安时为南北交通要道,出入都门必经之地,“十子”之外,外方名士如苏州沈德潜、宜兴储仲子、会稽徐廷槐、桐城方苞、金坛蒋衡等不时路过淮安,下榻流连。边寿民和他们在一起,“荣辱毁誉怡然若忘”。30岁左右即以画雁名世,其画作备受雍亲王赏识,雍王府中张其画四幅于屏。雍正即位后,曾使人捎信,促其“一游都门,可博进取”。友人也劝边寿民进京谋取功名,但他漠然置之,高蹈不就。

《芦雁图》

  从40岁起,边寿民携带诗囊画箧外出游历。先后去扬州、兴化、苏州、杭州、湖北、江阴、安徽等地,结交诗文书画界名流华新罗、高凤翰、金农、郑板桥、陈撰、蔡嘉、顾莲溪等。50岁后,多在“苇间书屋”内闭门作画,接待来访的艺友。边寿民以擅画芦雁出名。他曾在扬州虹桥舟中作画,若干游人便驱船聚来观看,传为美谈。雍正年间,他曾游历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等地,经常往返于淮安、扬州之间,与扬州诸画家交往甚密。边寿民的人品和艺品,在“扬州八怪”中独具风采,以致金农为之“倾倒”,高凤翰喻之为唐代边鸾在世,蒋宝龄赞其“创前古所未有”,秦祖永称“极朴古奇逸之致”。

  晚年仅参与淮安“晚甘园”聚会数次,与来自北京、湖南、南京、杭州的文友十余人“临流长啸发高咏”。69岁时去世。由于家境贫穷,留下孤儿寡妻,毕生所存作品亦变卖一空。

《芦雁图》

  边寿民最痛恨的是俗人俗气。有一次,与朋友周白民、陆竹民(他与二人被称作“淮上三民”,都是淮安著名的文人)在边寿民所建的“莲叶仙舟”(苇间书屋的前期叫法)门前水亭中小酌,周白民问,天下何物最可恶呢?陆竹民说,俗气最可恶。边寿民说,俗气有两种,一是粗俗,一是文俗,粗俗还可以忍耐,文俗却难以忍耐。周白民和陆竹民听了觉得奇怪,问道,粗俗容易懂得,文俗怎么讲呢?边寿民笑道:“我编了几句话,是专谈文俗的,你们看像不像?”于是他朗声吟道:“古也而馊,今也而油。赘言若疣,套言若毬。佯问若搜,强辩若咻。假视侧眸,假听点头。足恭意偷,贡高气浮。钓名胜钩,刺利胜矛。步如曳牛,坐如锁猴。”周,陆二人听了都忍俊不禁。这幅像画得真是太传神了!

《晴沙集影图轴》
纸本,设色,纵166.3cm,横93.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是边寿民画芦雁的代表作。图上仅绘芦苇丛边二雁,悠闲宁静,姿态生动自然。用笔洗练娴熟,墨色深浅把握自如,反映了画家长期与雁朝夕相对,观察入微,从而达到了“自与心会,画与神契”的意境。

      本幅自题:“晴沙集影,淮海边寿民。”钤“颐公”白文印、“寿民”白文印。

  边寿民具有典型的“在野”文人画家审美观念,他常与下层平民有较多接触,作品中混合着“高雅”和“通俗”双重因素,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品格,这就是:以“典雅”为魂魄,以“清高”为气血,以“明白晓畅”为躯体。主要画芦雁,以至人称“边芦雁”。此外,还画过大量花卉、蔬果、鱼蟹、杂物。画风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泼墨写意,多用于画芦雁;另一类是干笔淡墨勾皴,多用于画杂物。

  从他的书画中可以看出,他爱慕芦和雁,向往的是寄居苇间,后来索性把自己的住处题名为“苇间书屋”,企求有一个清静的环境,不愿涉足纷争的尘世。由于他的才名,当时许多上层人物都去他的住处拜访他,人称“淮上一高士”。但他终日躬身于纸墨之中,而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这种精神在当时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而另一方面,他却愿与他的同行们亲密交往。他在自己的芦雁画上,题有“相呼莫失”,“相呼莫飞去,高处易离群”的字句,把自己看作是“雁群”中的一员,生活在“雁群”之中,与它们同呼吸共命运,生怕“离群”,这不能不说是他心中平民情结的反映。

《芦苇天鹅图轴》
纸本设色,117.6×30.6厘米。弗利尔美术馆藏。

  边寿民经常出游,甚至长期羁旅在外,在他的诗词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60岁左右所作的一阕自述生平的《沁园春》,云:

  自笑鲰生,五十年来,究竟何如?只诗囊画箧,客装萧瑟;瘦驴疲马,道路驰驱。大海长江,惊风骇浪,冒险轻身廿载余。真奇事,却公然不死,归到田庐。苇间老及堪娱,纵三径全荒手自锄。爱纸窗木塌,平临水曲;豆棚瓜架,紧靠山厨。卖画闲钱,都充酒价,词客骚人日过余。余何望,尽余年颓放,牛马凭呼。

《芦雁图》

  “自度前身是鸿雁,悲秋又爱绘秋声。”边寿民以善于画雁饮誉世间,人称“边雁”。边寿民的传世作品有《芦雁图》册、《芦雁图》轴(他淡泊无欲,作品生前未结集,是后人从他的画本录出,编辑成的)。边寿民擅诗词,然散佚未刊,诗名为画名所掩。边寿民书法仅见于其诸多作品中的题诗,从作品上的题诗中可以窥见其用笔洒脱,飘逸自然,又独树一帜。他的字是由钟繇、二王、苏轼演变而来,结体朴茂,出乎天然,介于行、楷之间,点划间多有异趣,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自度前身是鸿雁,悲秋又爱绘秋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