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院派画家莱顿作品介绍
19世纪的英国,出了许多像阿尔玛.塔德玛这样的学院派画家,他们以"古典主义"自居.代表人物为弗雷德里克·萊頓( 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他是当时的皇家美术学院院长.被女皇册封为男爵.是维多利亚时代最有声望的学院派画家.
萊頓的自画像 形神俱佳.把大师自己的那种高贵的气质,高度的艺术修养,严谨的艺术态度和智慧的眼神,都生动的表现出来了.学习过素描的朋友们,看看这张脸吧,画的多棒! 萊頓作为学院派的一代宗师,毕生谨守古典主义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作品注重线和形的表现,摈弃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他们所关注的只有明暗法则,构图的严谨性和人物高雅等,还坚持运用褐色调子. 就他的作品中的时代感和保守精神而不论,对表现形式中庄严肃穆的美,严谨简洁的造型法度,人物神情刻画的深邃功力,以及运用沉静的色彩和高雅的形式方面,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
缠毛线 100.3cm×161.3cm 布 油彩 悉尼 新南威尔士美术馆藏 莱顿荣任皇家美术学院院长之后即创作了这幅优秀的风俗画作。他在这幅画中,体现了他崇敬和向往希腊古代艺术传统的画法。画中人物身着古希腊妇女的贴身连衣长裙,扭转的身姿形成衣裙褶纹的疏密变化,使我们联想到希腊雕刻《命运三女神》中的形象。繁密的衣褶随着扭动的身体流动,如曹衣出水之妙,隐现出女性人体之美。在这幅画上,画家注重形体和线条的对比统一的艺术处理,使画面单纯中见丰富。 阅读 1877年 63.2×65.1cm 这是一幅富于情节性的肖像画,一少女盘腿坐于地摊上,认真、专心地在阅读画册。女孩身着的浅黄色衣裙极富质感,与深色的背景形成对比,更衬托出女孩的专注神情。女孩面容娇好,纯洁严肃,显示出较好的教养。整个画面体现出一种学院派的严谨与优雅。
炽热的六月 这幅画模特自80年代(十九世纪)中期之后成为莱顿许多作品的灵感来源。独特的视角,加上模特身体优美的弯曲使这幅画与众不同。艳丽的色彩也使这幅作品格外抢眼 . 画作的内容出奇的简单,而其中的美感却极为打动人心。年轻的女郎在一片桔色的长袍中优雅地睡着,完全放松的姿态异常美丽,柔软的长发与衣裙连成一体,仿佛飘逸的云霞。身后,银色的大海闪闪发光,带着强烈的梦幻色彩。奇异的景致展现了少女沉浸的梦境。画家像是为人们确立一个美丽的艺术品样本,少女的纯洁无瑕和放松时的绚丽色彩强烈唤起人们的情感。独特的视角与饱满的构图,给人一 种视觉的张力.
音乐课 1877年 92.8cm×118.1cm 布 油彩 伦敦市政厅美术馆藏
《画家的蜜月》 这件作品被描绘得十分完美,构思新颖,用色讲究,注重黑白关系的对比。画中画家与新婚妻子相互依偎,年轻的妻子在看画家作画,感情甚笃。在画面处理上,莱顿颇具匠心,精心处理了光影关系,以严谨的造型结构描绘处于侧光中的人物,使画面色彩充满贵族气息。并且由于循着古典绘画法则,对比色的运用显示一种华美感,成为莱顿绘画特有的手段。 此画的构图看似着重点在画面的上部,但是由于左下部大块的深色,与上面的深色取得了呼应,所以构图还是均衡的. 19世纪欧洲(主要是法国和英国)的油画经历了1.古典主义、2.浪漫主义、3.现实主义、4.印象主义的发展历程。学院派画家就是属于古典主义的。
在学院派的教学体系中,人体课是重要的核心内容。在学院的展览和竞赛中,历史画被尊为首,而表现古代神话、宗教和历史题材的作品又多以裸体人物为主体,古典主义的写实技巧以及它追求的端庄、和谐、典雅的美学观念,被认为最适合表现人体的美和力。19世纪中期以后的古典主义在法国一次次社会运动的冲击下,逐渐失去其革命的意义,变得温文尔雅;而英国的学院在院长莱顿爵士的带领下,使历来有“野蛮”之称的英国美术具有了“精雅”的风格。
《沐浴的普赛克》 普赛克是希腊神话中传统的人类灵魂化身,她以少女的形象展现,成为神中最美的女神,这使美神维纳斯十分嫉恨,就派儿子丘比特去毁坏普赛克的美丽。当丘比特见到普赛克时,反而被她的美丽所感动,深深地爱上了她,后来历经磨难,有情人终成眷属。
画家用普绪刻这个少女形象并把她置于入浴时刻,只是为了描绘美。这种美与法国安格尔所追求的"理想美"如出一辙,别无他意。学院派长期以来所嗜好的描绘题材是展示古典的"完美"。莱顿在这里把普绪刻处理成转侧面全裸形象,背景取古希腊风格的建筑,这间浴池似乎异常宽敞。少女脱去身上的薄纱长裙准备下水。脚下衬了一块蜜黄色的衣巾,借以加强少女裸体的线条美。 莱顿喜欢用长方形画面,普赛克以侧转身体抬手的姿式,完全袒露完美的身体,背景上的深重布帘更突出人物形象。长长的构图使人物更加亭亭玉立.莱顿对画面线的运用十分在意,挺拔的直线和横线与充满曲线温柔的人体形成对比美感。
莱顿以充实的古典主义审美观,尽情描绘了普绪刻举臂回眸的婀娜之势。这不仅展现了属于学院派的艺术热情,也展现了画家对裸女入浴这一类传统题材的独特的造型想象力。
侍婢 莱顿似乎是用土耳其帝国的宫女为模特来诠释“丽达与天鹅”这个为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所喜爱的主题(达·芬奇及其同时代的许多大画家都画过这个主题),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一幅无疑是最美的一幅《丽达与天鹅》,最美的丽达与最美的天鹅。
这些画依我看来,都有点唯美的倾向.确实也画的非常美.这完全得力于画家有着高度的写实技巧,非常扎实的素描基本功和古典主义的艺术修养. 从来艺术品的历史都是资助人搞起来的.特别是在商品社会里,没有资助人,画家就没有饭吃,所以大部分画家都得适应社会的需要.(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这些画之所以在当时能得到上流社会的欢迎,就是因为这种趣味适应了上流社会的需要.
苹果树下 此画用了圆形的构图,也许是为了表现美好吧.画上还出现了一条黑色的蛇,我想也许就是圣经里迷惑夏蛙的那条蛇吧,女子们都迷迷糊糊的睡着了.是不是在说人间乐园都受到了什么诱惑呢?我也不得而知.
<田园牧歌> 此画用了1:3的比例,加上后面背景舒展的水平线,造成了非常抒情的意境.两个横卧的年轻女子如痴如迷的听着小伙子的笛声.构图是均衡的.下垂的树枝打破了地平线的单调.色调暖洋洋的.一 派温馨而又浪漫的意境. <母亲与女儿> 此画把人间最美好的亲情,最幸福的但又最普通的生活细节表现出来.由于细节表现得很真实,所以使看的人能够被深深的打动.
<顶果篮的女孩> <祈祷> 这2幅我觉得画得很美,把女孩的清纯美丽表现得很精彩.
![]() 从上面两张人物肖像画看来,他的基本功确实是很棒的.但是,似乎对人物神态的捕捉不太够.不太生动.就像现在的正襟危坐的被拍照.
这似乎是一位爱鸟的仙女. <希腊海边上的少女> 不知道是不是画的庞贝城的末日? 以下作品,因为不清楚典故,不敢妄评.请原谅.
当弗德里克·莱顿还健在时,他已被认同为当时英国最伟大的画家。但他去世后不久,人们对他的评价有所下降,近年来艺评家们对莱顿的艺术开始重新审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他是19世纪欧洲美术史上伟大的画家之一。
附莱顿简历: 是19世紀末英國最有聲望的學院派畫家,
写实是油画这个特殊媒介的归宿,欧洲艺术自文艺复兴以来之所以采用并不断发掘油画媒介的潜力,就是为了创造栩栩如生、具有呼吸感的形体,创造其他媒介无法取代的真实动人的艺术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