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议“曹公父子”与“平原兄弟”20091122

 10同心圆10 2012-05-15

小议“曹公父子”与“平原兄弟”


日期:2009-11-22 作者:钟菡 来源:新民晚报


曹丕  

曹植                    

 
 
    ◆钟菡
    
    读钟嵘《诗品》时,序文中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好奇,叫做“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最初看的是吕德申的校释本,他解释“曹公父子”为曹操、曹丕、曹植,而“平原兄弟”为曹丕、曹植,因曹植在建安十六年曾被封为平原侯。这里有两点值得怀疑,第一,既然“曹公父子”已将三曹囊括,为何紧接着又将丕植兄弟重列一遍;第二,曹丕为兄,曹植为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以弟号代兄,恐怕与情理不合。纵然钟嵘对曹植有所偏爱,将其诗评为上品,而曹丕仅为中品,此处或是以优劣为诠次,但曹操更列在下品,前文因何不说“魏文父子”,甚或“陈思父子”呢?
    
    查看其他的本子,张怀瑾的《钟嵘诗品评注》对此句的解释与吕德申完全相同,郭绍虞先生的《历代文论选》中收录了《诗品序》,对“曹公父子”句未解释,大概也认为是指三曹,“平原兄弟”亦释为“陈思王曹植及其兄曹丕”。与此说相异者,周振甫的《诗品译注》中释“曹公父子”为“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平原兄弟”为“曹植和他的弟弟曹彪”。曹彪即白马王彪,齐王芳时因谋逆罪自杀,其诗仅存《答东阿王》四句,为“盘径难怀抱,停驾与君诀。即车登北路,永叹寻先辙。”《诗品》中将其列为下品,与徐幹同条,云“白马与陈思答赠,伟长与公幹往复,虽曰‘以莛扣钟’,亦能闲雅矣”,评价不是很高。王叔岷《钟嵘诗品笺证稿》“曹公父子”句注引陈延杰云“曹公即魏武帝操,其子文帝丕也”,“平原兄弟”句亦注引陈延杰云“盖谓曹植与白马王彪焉”,说与周振甫同。陈延杰约是民国时最早注释钟嵘《诗品》的,但他的本子错漏甚多,古直在《钟记室<诗品>笺发凡》中云“近游滬渎,得江宁陈延杰《诗品注》,意有善言可以相益,及取读之,乃大失望。案:《魏志·陈思王传》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故《诗品序》云:‘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而陈注乃以平原为陆机、陆云。”至于古直的具体观点,叶长青的《诗品集释自序》中批驳云“古公愚讥陈仲子注‘平原兄弟’误‘丕、植’为‘机、云’不知古氏亦误‘植、彪’为‘丕、植’。《诗品》中‘清河之方平原,殆如陈思之匹白马’可证。”许文雨在《评陈延杰<诗品注>》中列举了陈注的十大罪状,其一曰“不明文法”,下举例为“陈注云平原兄弟陆机、陆云,按此因不知‘其’一代词,即指平原兄弟,故至此误。盖桢、粲不得为机、云羽翼也。应改注平原侯曹植兄弟。”可见陈延杰注本最早是将“平原兄弟”误释作机云兄弟的,王叔岷所引用的本子,应是陈延杰于1961年出的修订本。其实,如果不看下文,“平原兄弟”的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陆机、陆云,陈延杰或许只是一时粗心,而许文雨并没有说明曹植兄弟到底指谁。由于条件所限,陈本、古本和叶本我都没有看到,这几篇序文见于曹旭的《中日韩<诗品>论文选评》,叶文后有曹旭附评云“自序谓‘古公愚讥陈仲子注……可证’,实‘平原兄弟’当指曹丕、曹植,古直不误而叶氏自误。”至此关于“平原兄弟”的争论可以算激烈了。
    
    “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是一骈句无疑,如果不看后半句,将“曹公父子”释为曹操、曹丕,“平原兄弟”释为曹植、曹彪似乎更为合理,也符合对举上的惯例。首先,若以平原兄弟相对,曹公父子当为两人,且为避免重复,曹植应不在其内。其次,若以曹公父子为魏武帝、魏文帝,为符合同类相举的原则,平原兄弟当指二诸侯王。钟嵘若非不谙行文之道,应不会犯此前后数量有别,属性舛杂,甚至内容相犯的毛病。周振甫、叶长青等人应也是出于此种考虑,但若加上后半句,这一说就有些牵强了。“笃好斯文”或许还不成问题,至于“郁为文栋”,则几乎所有的注本都将“文栋”释为“文坛的栋梁”。曹彪在《魏志》本传中未提一句和文有关的事情,并且考察建安七子的集子,也无与他的赠答酬唱之作,既然被排斥在邺下文学团体之外,说其“郁为文栋”,实在担当不起。而将“平原兄弟”解释为曹丕、曹植则能与“郁为文栋”句相应,但同样有前面所说的问题。
    
    综合起来,“曹公父子”、“平原兄弟”中“曹公”可以断定为曹操,“平原”可以断定为曹植,依我看“曹公父子”完全就可以解作曹操、曹丕,而不需包括曹植,重点在于“平原兄弟”中关于“兄弟”的看法。相对于“丕、植”说,我更倾向于“植、彪”。因为按理说“兄”应在“弟”前,指曹植和他的一个弟弟,之所以各注家会联想到曹彪,一是由于曹彪是曹植弟弟中唯一在《诗品》中有列的,一是由于“清河之方平原,殆如陈思之匹白马”句明确将曹植、曹彪对举。而此说不能成为定论的是,曹彪实在难以担当“文栋”之任。那么是否还有其他可能呢?《魏志·武文世王公传》中有一“中山恭王衮”,传文称其“少好学,年十余岁能属文”,对文学的酷爱与丕植兄弟相类。并且,曹丕还在诏书中称赞他“文雅焕炳,朕甚佳之”,其最终“凡所著文章二万余言,才不及陈思王而好与之侔”,相比之下,曹彪在文学上的建树是远远不及的。然而《诗品》中并未论及曹衮的作品,或许是他“所著”的确只有“文章”,并且这个曹衮很善于明哲保身,始终活得小心翼翼,其文章内容大概也都中规中矩,歌功颂德,艺术价值平平。但不管怎样,以当时的文坛影响力,曹衮未必会亚于曹彪,不排除其成为“平原兄弟”中“弟”的机会。虽然“郁为文栋”一句是个不可解的结,但若强说“平原兄弟”为偏义复词,义在兄而不在弟,那么“郁为文栋”说的只是曹植,之所以要加个弟,是为了对偶和行文的方便。至于这个弟到底是谁,恐怕钟嵘自己也没考虑清楚。当然这仅是一种个人猜测。
    
    关于“平原兄弟”一句的注解,以“植、彪”的说法较早,而近年来的注本多从“丕、植”说,这里或许有一个理论演变和逐渐服从权威的过程。但若想避免犯错,莫若解释的模糊一点,以曹公父子为“曹操父子”,平原兄弟为“曹植兄弟”,至于具体指谁,则留给读者自己去见仁见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