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吃亏是福”,然而不少人感到,自己工作中吃了不少亏,并没得到什么好处,于是动摇了“吃亏是福”信念。笔者认为,“吃亏是福”要成为一种观念,有量的积累过程,也有个转化问题。
“吃亏是福”要成为一种观念,有了这种观念人生会更加平安
作为个人来讲,要从思想上把吃亏当做一种幸福。个人为社会、为他人做出了奉献,表面看自己吃亏了;可是社会和他人接受了你的奉献,实质上就体现了个人存在的价值。个人奉献越多,价值就越大。价值得到社会和他人认可和承认,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如果思想上没有“吃亏是福”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往往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变得不愿意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如果不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表面看自己没有吃亏,同时也得不到社会和他人的真诚承认,个人价值也就得不到充分体现。个人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也就难以有真正幸福可言。所以作为个人,应该把“吃亏是福”当成一种牢固的观念来对待;而不能把为社会、为他人做好事当做吃亏来对待。要把为社会、为他人做好事当做自然而然的行为,当做获得幸福的过程。
“吃亏是福”需要量的积累,积累的过程要作为感受幸福过程
吃亏达到一定程度,吃亏过程就可以转化为幸福的过程。比如,长期善待抚养孤儿,抚养者通常会得到长大成人的孤儿以报答。还比如,个人为社会做奉献达到一定程度,会得到人民群众发自肺腑的感恩。雷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雷锋生前坚持经常为社会做好事,不仅雷锋精神在全社会得到了广泛宣扬,而且雷锋本人以及雷锋所在部队和单位,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自发的无限的感恩。如果雷锋只是做了一点好事,就停下了,不再做了,那么雷锋特点就不那么突出了,雷锋精神也就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宣扬的了。雷锋的突出特点就是坚持不懈地做好事,好事无论大小,不分时间地点,只要有机会,就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不求回报,这正是雷锋精神最可贵之处。
做奉献不求回报,不断积累才是幸福。雷锋做好事不求回报,所以雷锋做好事的过程,就是心情愉快的过程,享受幸福的过程。如果为社会做奉献做好事求回报,那么做奉献做好事的过程,就会变成个人思想和精神包袱不断积累的过程,做奉献做好事就会变成一种心理负担,有朝一日感到做奉献做好事得不偿失,动力就会下降,甚至做奉献做好事的行为就会停止。为社会做奉献做好事停止了,也就感受不到做奉献做好事给带来的幸福和快乐了。只有做奉献越多,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感才会越来越强烈。“吃亏是福”需要量的积累,积累的过程要作为感受幸福的过程,吃亏越多感受幸福越丰富、越深刻。
“吃亏是福”需要转化的时间,只要长期坚持就能感受到幸福
当人们对“吃亏是福”这个观念还不是很牢靠的时候,在特定的客观条件下,不要指望吃一点亏,就能够立刻转化为幸福的感受。如果性子太急,感到吃了一点点亏,就指望能够得到很多福分,这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是有害的,这种心态会把有限的奉献,变成个人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这样对于巩固和践行已经初步建立起的“吃亏是福”这个观念,将会发生消极作用,甚至会动摇对“吃亏是福”这个观念的信念。作为个人来讲,要充分认识到“吃亏是福”,不仅需要足够的量的积累,而且需要足够的时间转化,要经得起意志的磨砺。
如果个人没有养成为社会为他人做奉献的好习惯,那么也就不能够充分地感受到为社会为他人做奉献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这实际上是人生的一种缺失。如果没有养成为社会为他人做奉献的好习惯,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不仁不义,胡作非为,贪污腐败,巧取豪夺,即便积累了大量财富,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地位,那么从心底深处也难有真实的愉快和幸福可言,甚至带来的将是不安、恐惧和噩梦。这方面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作为个人而言,都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时间检验,都要坚信“吃亏是福”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需要用长远的观点来观察,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转化。
个人如果养成了为社会为他人多做奉献的好习惯,这个习惯将会使自己受益终生。这是因为个人把为社会为他人多做奉献当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就不会把为社会为他人做奉献当做一种额外负担和包袱,而且得到社会和他人感恩的机会还会随之增多,于是常常会使自己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中,获得意外的惊喜,生活会变得很幸福、愉快而坦然。“吃亏是福”需要转化的时间,只要长期坚持吃亏,坚持奉献,坚持为社会、为他人做好事,就一定能够感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