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智慧——心存仁念,从善弃恶

 饮一光 2018-05-26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立志于追求仁德,就不会做恶了
打开连尚头条,看更多新鲜猛料

在儒家思想中,个个人修养的核心,便是求仁和修德,仁在天为道,在社会上为公正,在人心为正义,在人际为关爱。所以,一个人,只要对仁有所理解,内心求仁,当仁在心中扎根之后,这个人就会自觉向善。

用现在的话说,仁应该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和是非观。当我们建立起牢固的价值观,有了坚定的信仰之后,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同时,它也是一股强大的驱动力量,推动自己其追求有价值的东西(善)。这种信仰,是一种心理自觉,有别于道德规范和法律。

因此,要想使人向善去恶,最好的办法便是引导人们确立和坚守这种信念,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志于仁”。这个观点不论是对社会还是个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就国家来说,积极用仁德的观念教化群众,就会把人引上求善求真的道路,就会使人人相敬相爱,风俗归于淳朴,社会安定团结。

就个人来说,“苟志于仁”则会心无旁鹜,用心提高个人修养,心中长存善思,就不会起做坏事害人念头。

人的一生就是建立和守某种观念的过程。未加教育之时,人只是个本能和欲望的动物;建立了道德是非观念,就成为一个社会人;若能建立并固守以“仁”为核心的信仰体系,人就成为君子当然,择善固执是一件很难的事,这个过程多有反复。不断克制并消除私欲,行为将多善举;私欲不断强化,仁念就会削弱,人也就会走向堕落。唯有“志于仁”,才能坚定自己的意志,将弃恶扬善进行到底。择善固执要靠积累。

善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人们的行为,并进行良好的道德行为,从性质上分析,它更像是善行的先导,引导着人们的思维活动以及感情和意识等走向道德的顶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从头至尾,这更像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一个人为善或是为恶,都是通过不断的积累形成的。这与古人所讲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道理一样,只要善行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一样样可以“积善成德”。另外,一个人如果心存善念,就会明于同那些违背道德的行为作斗争,坚持站在正义与真善美的一方,这才也是弃恶扬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更需要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去维护,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