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兰西以文化立国 “文化价值论”并非无本之木

 王兆善 2012-05-16
法兰西以文化立国 “文化价值论”并非无本之木
文章来源:上海解放日报 作者:张智  发布日期:2012-02-13

中国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张智13日在上海《解放日报》“世界史启示录”专栏发表文章《法国人为何会选择共和国》,述及法国近现代文化的主要特征和法兰西共和国之间的必然联系,指出精神和文化在法国国家建设中起到核心作用。文章还提到了法国的文化宽容和对本国文化的特别支持,对自立和寻求融入的移民族群有一定启发。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19世纪法国学者厄内斯特·勒南曾说:法国人把科学、文学和艺术视为一项国家事务,因为文化使整个民族融合为一个整体;与此相应,国家也肩负着鼓励、保护文化发展的使命。这是法国人思想最深处的观念。

勒南的这段话很好地反映了法国文化和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自法兰西在近代民族国家发展之初,文化便在法国国家认同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路易十四利用肖像画、雕塑、文学作品、芭蕾舞剧、建筑、宫廷礼仪、节日等文化形式建构起了 “太阳王”的权威和法兰西绝对君主制国家的形象,并成为欧洲众多君主国效仿的楷模。而路易十四也成为当时保护、促进文化发展的君主楷模。

法国大革命时期出现的第一共和国既短暂又脆弱,却在法国人心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这种印记很大程度上与文化有关,即:自由、平等和博爱,攻陷巴士底狱,三色旗,马赛曲,共和历法以及共和国的拟人化形象——玛丽安娜。正因为这些文化表征,大革命成为民族记忆的一部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19世纪中期,法国人最终选择了共和国。在接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尽管道路崎岖,但共和主义仍通过文化上的发展和普及,最终牢牢扎根于第三共和国的民情之中,成为法国人国家认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19世纪以来对于国家形象的文化塑造。当时的法国人热衷于借助文化遗产,借助过去、记忆和想像来重构国家形象,以形成国家认同。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如米什莱、雨果这样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创作出伟大的作品,为共和辩护;也有借助著名历史人物,如贞德或伏尔泰的 “神话”,来宣传共和。米什莱在他的 《法国史》中就将贞德描写为一个激发民族情感、使法兰西走向统一的共和式传奇人物。弗雷米埃所创作的贞德塑像,则完全将她刻画为一个共和者。 1874年,这座塑像被安放在巴黎市中心的金字塔广场。它高贵而庄严,更容易激起人们的共和主义想像。在共和主义者的心目中,贞德就如同玛丽安娜的姐妹。同样,伏尔泰也变成了共和主义者。在象征着共和国的法国先贤祠中,伏尔泰处于中心地位,围绕着他的,有卢梭和狄德罗,有孟德斯鸠、布丰和博马舍。 1878年,法国人甚至将连接共和国大街和民族大街的道路命名为 “伏尔泰大街”,以强化他的共和表征。这样,在历史的建构中,法兰西最美好的过去、最伟大的人物都与共和主义紧密相联,这无疑加强了对于共和国的认同。

同时,共和国认同的形成也与19世纪法国文化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 19世纪法国文化最大的特征是公民文化逐步形成,这一过程又和法国人对于平等的热爱相结合。在文化生活中,在文化性的公共空间中,人们都能感受到这种特征。报刊、沙龙、论坛、科学院、展览会等公共空间,是人们自由而理性地发表意见、互相讨论以形成公共舆论的场所,也是培养公民意识的舞台。所有公众都可以自由出入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或展览会,这无疑是民主意识最生活化的体现。这样的文化,显然与共和主义有着天然的交集。随着公民文化与平等精神的深入人心,一种融合了公民、自由和平等的共和理想才越来越为法国人所接受。一如米什莱所言,国家就是精神的统一体。正因为共和精神,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得以建立;而这种精神与共和的政治制度及价值体系的结合,则使得共和国变得更为牢固。

由于了解到精神和文化在国家建设中的核心作用,第三共和国致力于形成一种同质性的共和主义文化,以激发共和精神、培养公民意识,节日和教育就是主要的载体。 7月14日,作为对攻陷巴士底狱和联盟节的双重记忆,成为了第三共和国的国庆节。在这一天,有盛大的阅兵式,以培养公民的爱国心和责任感;有各种庆祝和娱乐活动,如高唱 《马赛曲》,以分享情感。而教育则是为了传递自由宽容的理念、培养道德,尤其是让每个公民学会自己思考。一些有助于达到这些目的的课程得到了强调和精心安排,如历史、地理、伦理和公民教育等。教师们希望通过每天的讲述,通过 “精神、美德和理想”,使学生的心灵变得更为崇高。

建立统一的共和主义文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分歧和冲突。在共和国的文化中,冲突文化一直存在。政治上不同派系有着各自的文化立场和见解。然而,这种分歧和冲突并没有抹杀对共和国的认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因为文化宽容,获得了更为广泛的支持基础。

20世纪下半期以来,法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受到大众消费文化的影响。由此,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提出 “文化例外说”,要求对法兰西文化进行支持和保护。这一观点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化在法兰西共和国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在这个共和国中,各种文化都与精神和国家相关,故而需要国家的支持。可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共和主义文化已经内化为法国人基本认同的一部分,成为法兰西共和国最坚实的基石。

法兰西以文化立国 “文化价值论”并非无本之木
文章来源:上海解放日报 作者:张智  发布日期:2012-02-13

中国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张智13日在上海《解放日报》“世界史启示录”专栏发表文章《法国人为何会选择共和国》,述及法国近现代文化的主要特征和法兰西共和国之间的必然联系,指出精神和文化在法国国家建设中起到核心作用。文章还提到了法国的文化宽容和对本国文化的特别支持,对自立和寻求融入的移民族群有一定启发。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19世纪法国学者厄内斯特·勒南曾说:法国人把科学、文学和艺术视为一项国家事务,因为文化使整个民族融合为一个整体;与此相应,国家也肩负着鼓励、保护文化发展的使命。这是法国人思想最深处的观念。

勒南的这段话很好地反映了法国文化和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自法兰西在近代民族国家发展之初,文化便在法国国家认同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路易十四利用肖像画、雕塑、文学作品、芭蕾舞剧、建筑、宫廷礼仪、节日等文化形式建构起了 “太阳王”的权威和法兰西绝对君主制国家的形象,并成为欧洲众多君主国效仿的楷模。而路易十四也成为当时保护、促进文化发展的君主楷模。

法国大革命时期出现的第一共和国既短暂又脆弱,却在法国人心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这种印记很大程度上与文化有关,即:自由、平等和博爱,攻陷巴士底狱,三色旗,马赛曲,共和历法以及共和国的拟人化形象——玛丽安娜。正因为这些文化表征,大革命成为民族记忆的一部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19世纪中期,法国人最终选择了共和国。在接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尽管道路崎岖,但共和主义仍通过文化上的发展和普及,最终牢牢扎根于第三共和国的民情之中,成为法国人国家认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19世纪以来对于国家形象的文化塑造。当时的法国人热衷于借助文化遗产,借助过去、记忆和想像来重构国家形象,以形成国家认同。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如米什莱、雨果这样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创作出伟大的作品,为共和辩护;也有借助著名历史人物,如贞德或伏尔泰的 “神话”,来宣传共和。米什莱在他的 《法国史》中就将贞德描写为一个激发民族情感、使法兰西走向统一的共和式传奇人物。弗雷米埃所创作的贞德塑像,则完全将她刻画为一个共和者。 1874年,这座塑像被安放在巴黎市中心的金字塔广场。它高贵而庄严,更容易激起人们的共和主义想像。在共和主义者的心目中,贞德就如同玛丽安娜的姐妹。同样,伏尔泰也变成了共和主义者。在象征着共和国的法国先贤祠中,伏尔泰处于中心地位,围绕着他的,有卢梭和狄德罗,有孟德斯鸠、布丰和博马舍。 1878年,法国人甚至将连接共和国大街和民族大街的道路命名为 “伏尔泰大街”,以强化他的共和表征。这样,在历史的建构中,法兰西最美好的过去、最伟大的人物都与共和主义紧密相联,这无疑加强了对于共和国的认同。

同时,共和国认同的形成也与19世纪法国文化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 19世纪法国文化最大的特征是公民文化逐步形成,这一过程又和法国人对于平等的热爱相结合。在文化生活中,在文化性的公共空间中,人们都能感受到这种特征。报刊、沙龙、论坛、科学院、展览会等公共空间,是人们自由而理性地发表意见、互相讨论以形成公共舆论的场所,也是培养公民意识的舞台。所有公众都可以自由出入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或展览会,这无疑是民主意识最生活化的体现。这样的文化,显然与共和主义有着天然的交集。随着公民文化与平等精神的深入人心,一种融合了公民、自由和平等的共和理想才越来越为法国人所接受。一如米什莱所言,国家就是精神的统一体。正因为共和精神,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得以建立;而这种精神与共和的政治制度及价值体系的结合,则使得共和国变得更为牢固。

由于了解到精神和文化在国家建设中的核心作用,第三共和国致力于形成一种同质性的共和主义文化,以激发共和精神、培养公民意识,节日和教育就是主要的载体。 7月14日,作为对攻陷巴士底狱和联盟节的双重记忆,成为了第三共和国的国庆节。在这一天,有盛大的阅兵式,以培养公民的爱国心和责任感;有各种庆祝和娱乐活动,如高唱 《马赛曲》,以分享情感。而教育则是为了传递自由宽容的理念、培养道德,尤其是让每个公民学会自己思考。一些有助于达到这些目的的课程得到了强调和精心安排,如历史、地理、伦理和公民教育等。教师们希望通过每天的讲述,通过 “精神、美德和理想”,使学生的心灵变得更为崇高。

建立统一的共和主义文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分歧和冲突。在共和国的文化中,冲突文化一直存在。政治上不同派系有着各自的文化立场和见解。然而,这种分歧和冲突并没有抹杀对共和国的认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因为文化宽容,获得了更为广泛的支持基础。

20世纪下半期以来,法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受到大众消费文化的影响。由此,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提出 “文化例外说”,要求对法兰西文化进行支持和保护。这一观点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化在法兰西共和国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在这个共和国中,各种文化都与精神和国家相关,故而需要国家的支持。可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共和主义文化已经内化为法国人基本认同的一部分,成为法兰西共和国最坚实的基石。

法兰西以文化立国 “文化价值论”并非无本之木 

文章来源:上海解放日报 作者:张智  发布日期:2012-02-13  

 

 

中国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张智13日在上海《解放日报》“世界史启示录”专栏发表文章《法国人为何会选择共和国》,述及法国近现代文化的主要特征和法兰西共和国之间的必然联系,指出精神和文化在法国国家建设中起到核心作用。文章还提到了法国的文化宽容和对本国文化的特别支持,对自立和寻求融入的移民族群有一定启发。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19世纪法国学者厄内斯特·勒南曾说:法国人把科学、文学和艺术视为一项国家事务,因为文化使整个民族融合为一个整体;与此相应,国家也肩负着鼓励、保护文化发展的使命。这是法国人思想最深处的观念。

 

勒南的这段话很好地反映了法国文化和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自法兰西在近代民族国家发展之初,文化便在法国国家认同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路易十四利用肖像画、雕塑、文学作品、芭蕾舞剧、建筑、宫廷礼仪、节日等文化形式建构起了 “太阳王”的权威和法兰西绝对君主制国家的形象,并成为欧洲众多君主国效仿的楷模。而路易十四也成为当时保护、促进文化发展的君主楷模。

 

法国大革命时期出现的第一共和国既短暂又脆弱,却在法国人心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这种印记很大程度上与文化有关,即:自由、平等和博爱,攻陷巴士底狱,三色旗,马赛曲,共和历法以及共和国的拟人化形象——玛丽安娜。正因为这些文化表征,大革命成为民族记忆的一部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19世纪中期,法国人最终选择了共和国。在接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尽管道路崎岖,但共和主义仍通过文化上的发展和普及,最终牢牢扎根于第三共和国的民情之中,成为法国人国家认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19世纪以来对于国家形象的文化塑造。当时的法国人热衷于借助文化遗产,借助过去、记忆和想像来重构国家形象,以形成国家认同。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如米什莱、雨果这样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创作出伟大的作品,为共和辩护;也有借助著名历史人物,如贞德或伏尔泰的 “神话”,来宣传共和。米什莱在他的 《法国史》中就将贞德描写为一个激发民族情感、使法兰西走向统一的共和式传奇人物。弗雷米埃所创作的贞德塑像,则完全将她刻画为一个共和者。 1874年,这座塑像被安放在巴黎市中心的金字塔广场。它高贵而庄严,更容易激起人们的共和主义想像。在共和主义者的心目中,贞德就如同玛丽安娜的姐妹。同样,伏尔泰也变成了共和主义者。在象征着共和国的法国先贤祠中,伏尔泰处于中心地位,围绕着他的,有卢梭和狄德罗,有孟德斯鸠、布丰和博马舍。 1878年,法国人甚至将连接共和国大街和民族大街的道路命名为 “伏尔泰大街”,以强化他的共和表征。这样,在历史的建构中,法兰西最美好的过去、最伟大的人物都与共和主义紧密相联,这无疑加强了对于共和国的认同。

 

同时,共和国认同的形成也与19世纪法国文化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 19世纪法国文化最大的特征是公民文化逐步形成,这一过程又和法国人对于平等的热爱相结合。在文化生活中,在文化性的公共空间中,人们都能感受到这种特征。报刊、沙龙、论坛、科学院、展览会等公共空间,是人们自由而理性地发表意见、互相讨论以形成公共舆论的场所,也是培养公民意识的舞台。所有公众都可以自由出入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或展览会,这无疑是民主意识最生活化的体现。这样的文化,显然与共和主义有着天然的交集。随着公民文化与平等精神的深入人心,一种融合了公民、自由和平等的共和理想才越来越为法国人所接受。一如米什莱所言,国家就是精神的统一体。正因为共和精神,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得以建立;而这种精神与共和的政治制度及价值体系的结合,则使得共和国变得更为牢固。

 

由于了解到精神和文化在国家建设中的核心作用,第三共和国致力于形成一种同质性的共和主义文化,以激发共和精神、培养公民意识,节日和教育就是主要的载体。 714日,作为对攻陷巴士底狱和联盟节的双重记忆,成为了第三共和国的国庆节。在这一天,有盛大的阅兵式,以培养公民的爱国心和责任感;有各种庆祝和娱乐活动,如高唱 《马赛曲》,以分享情感。而教育则是为了传递自由宽容的理念、培养道德,尤其是让每个公民学会自己思考。一些有助于达到这些目的的课程得到了强调和精心安排,如历史、地理、伦理和公民教育等。教师们希望通过每天的讲述,通过 “精神、美德和理想”,使学生的心灵变得更为崇高。

 

建立统一的共和主义文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分歧和冲突。在共和国的文化中,冲突文化一直存在。政治上不同派系有着各自的文化立场和见解。然而,这种分歧和冲突并没有抹杀对共和国的认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因为文化宽容,获得了更为广泛的支持基础。

 

20世纪下半期以来,法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受到大众消费文化的影响。由此,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提出 “文化例外说”,要求对法兰西文化进行支持和保护。这一观点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化在法兰西共和国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在这个共和国中,各种文化都与精神和国家相关,故而需要国家的支持。可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共和主义文化已经内化为法国人基本认同的一部分,成为法兰西共和国最坚实的基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