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96年李鸿章出访法兰西|温故

 gs老张 2016-03-08

李鸿章向法国总统递交国书

1896年,已经73岁的李鸿章带着自己的棺材,出访俄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和美国等8个国家,横跨三大洋,行程9万多里。所到之处,受到上至王公大臣、下到黎民百姓的热烈欢迎。

登上大报封面

1896年7月14日,法兰西共和国的国庆。在这个法国人砍下自己君主头颅的纪念日,一位来自世界上最古老、庞大、腐朽的君主国的最有势力的官僚,却受到了法兰西公民们的热烈欢迎。

大清国特使李鸿章,在这一天觐见了法国总统富尔(Faure),并参加了阅兵式和塞纳河上的焰火晚会。

从7月13日到8月2日,李鸿章在法国整整停留了21天,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成为法国报刊追踪的焦点。

甚至连发行量超过百万的法国第一大报、也是欧洲第一家日报的《小日报》(Le Petit Journal),也在7月20日用头版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李鸿章身着黄马褂的大幅彩色画像。

《小日报》,李鸿章画像

纵览这家报纸直到1944年停刊为止的全部历史,除了欧洲的君主们以外,以个人肖像、尤其是一个东方人的个人肖像作为封面,仅此一次。

实地考察这样一个没有君主的共和国,对于李鸿章、乃至他的使团中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相当新鲜和震撼的。

在李鸿章子侄辈编撰、并由其亲自审阅的《李傅相游历各国日记》中,记录了7月16日法国总统在爱丽舍宫(旧译一粒西宫)为李鸿章举行的欢迎晚会。

大清代表团惊诧地发现总统与其本国臣民也行宾主礼,而不是臣礼,看上去自贬身价,却“人卒无敢戏渝也者,情与义交尽也”。

在李鸿章到访之前的7月8日,法国国会专门讨论了大清代表团的接待规格问题,最后确认采用高规格,并拨出公款为大清代表团租赁豪华宾馆。

法国有媒体在事后对此表示质疑,认为接待李鸿章耗费了上百万法郎的民脂民膏,是对纳税人的亵渎。法国政府无奈,只好在报章上公布了所有细帐,总价不超过8万法郎,只相当于白银2万两,这才令舆论平息。

与法国“亲密接触”

李鸿章在这与法国“亲密接触”的21天时间内,似乎并没有感到法兰西与俄、德那样的君主国家有什么区别:在大清的巨大购买力前,共和国和君主国都同样对李鸿章敞开了大门。

在李鸿章的经验中,列强所加诸在中国身上的欺凌,与列强的国家体制、意识形态毫无关系,在压榨中国方面,列强们“人人平等”。

对于大清帝国希望提高关税这样的正当理由,法兰西共和国也和别的国家一样,一拖二赖三狡辩,在最为重要的经贸议题上,李鸿章毫无进展。

与访问俄、德不同的是,在这21天中,李鸿章足足安排了6天时间,参观银行、报社、织绸厂、提花厂、煤矿铁矿等,是本次出访中对民生相关产业最为密集的考察。

李鸿章与德国前总理俾斯麦

在出访其它国家时多为重点考察对象的军火企业,倒在法国之行中成为配角。在李鸿章眼中,法国的军事能力实在是稀松得很,10多年前的中法战争,法国在军事上丝毫也没有占有优势。

在与法国总理举行的会谈中,李鸿章还专门谈及农业问题,他对法国农民的肥田技术十分感兴趣。法国总理随即表示愿意派出农业技术人员到中国去。

尽管没有任何记录显示李鸿章对法兰西共和国的直接评价,但在出访前一年(1895年),李鸿章在为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译作《泰西新史揽要》一书作序时,却极为大胆地写道:“我邦自炎农唐虞以前,以天下为公;赢秦而降,以天下为私。至我大清,海禁大开,而中外之气始畅行而无隔阂,此剖判未有之奇,圣贤莫测之理,郁泻勃然而大发,非常于今日,殆将复中国为天下大公之局。”

这样看来,梁启超日后所谓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若不是借题发挥,便是纯粹抹黑他了,或者是被李鸿章的“劲气内敛”(曾国藩的评语)所蒙蔽?

谢绝登埃菲尔铁塔的邀请

实干是艰难的。在法期间,李鸿章参观了巴黎大银行,并与银行的总办就贷款与国家信用的问题,有一段看似闲扯实则意味深长的对话。

李鸿章问:“中国借洋款,一般都被要求有抵押,如今俄国从贵银行借款,有抵押吗?”

总办说:“没有。”

李鸿章就说:“那不是对中国不信任吗?”

总办解释说:“不是我们对中国不信任,而是这样的贷款都要发行债券去筹集,法国人如不能信任,则债券无人购买,款就难以筹齐了。”

这等于说:不是银行、而是法国的投资人对大清不信任。

其实,大清所借的洋债,大部分的利息并不很高,但因为清政府的行政效率十分低下,老外们实在没有信心,只好多索取抵押物。

其中管理最为透明、且掌握在洋人们手中的海关关税,是最受欢迎的抵押品。而诸如厘金等国内外公认的苛政,却又因被作为某些贷款的抵押品,而最后影响到了其改革。李鸿章自然是深解其中酸苦。

法国外交部宴请李鸿章的地方,选在了著名的埃菲尔铁塔。主人向李鸿章介绍,这是1889年为了纪念法国大革命胜利100周年而建,并邀请李鸿章可以更上一层楼。

其时,该塔内已经安装电梯,上下十分便利,但李鸿章还是谢绝了,其原因已成历史之迷。

且读且评论。本周最佳评论得赠书《荣格自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