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鸟秋虫自作声

 百了山人 2012-05-16
春鸟秋虫自作声

时间: 2009年08月07日 来源:文汇报 作者: 冯日乾

  生性好俭,新居客厅的墙上只挂着两幅国画一幅字。字是老同学建华的“墨宝”,行楷,爱字的人看了多有肯定,说是有个性,颇见腕力。不懂字的看内容:“文章草草皆千古,仕宦匆匆只十年”,大都啧啧称赞:说得好,说得好。

  忽一日,妻指着墙上的条屏问:“文章草草皆千古”——你说这“草草”怎么讲?

  我知道,她的意思是:“草草”而就的文章不好“千古”吧,怎么还加一个“皆”字?

  这就是“摘句”的缺憾了。鲁迅说,“它往往是衣裳上撕下来的一块绣花”,读者未见全文,很容易被弄得迷离惝恍。的确,如果知道上述两句诗出自清中期黄仲则的《呈袁简斋太史》,而袁简斋即袁枚袁子才,也就是那位弃官不做、五十年隐居小仓山房赏山玩水抚琴做诗的“随园主人”,那么,面对这位著作等身的骚坛盟主,文学前辈,黄仲则称颂他随意挥洒皆成佳构,便不难理解了。

  妻似乎明白过来:原来这是用于袁枚的,是诗人的形容,夸张。不过,大家好像是把它当作至理名言用的,建华写这两句话也是在鼓励你写作吧?

  这真是个令人感慨万千的话题。

  问题不在用于袁枚的话能否用于他人。其实,袁枚虽然尚才气,倡性灵,但他在写作实践上却并不“草草”从事。七十多岁的袁氏曾有诗自白:“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已经是老婆婆了,仍像刚成年的女子一样“爱好”,不把头发梳理得齐齐整整漂漂亮亮便不肯见人,其一向认真、讲究、精益求精的态度跃然纸上。黄仲则说袁“文章草草皆千古”,不过是极言其才情横溢,造诣非凡而已,不必字字坐实。人们借用黄诗表达某种观点或情致,取其义而不拘其辞,应当也是可以的。

  问题是,诗人之言,既不可以科学论文的严密去苛求,但也须明白它毕竟不是写实记录。李白是不折不扣的天才,余光中说他“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但他登临黄鹤楼,却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而辍笔。他一定觉得诗写到崔颢那样绝非一挥可就,更不必说超越出新。真的好诗好文,并不像诗人夸张的那样,可以咳唾成珠,斗酒百篇。但,也许因为那些文坛诗国的明星光芒过于耀眼,人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忽视他们曾经付出的艰辛。“男儿何不带吴钩”的豪言,“石破天惊逗秋雨”的弦歌,往往掩过了短命诗人李贺母亲那疼惜责怨的声音:“是儿要呕出心始已耳!”贾岛于驴背上只顾“推”啊“敲”啊苦吟竟至走入京兆尹大人仪仗队的故事,人们只当它作轶闻趣事,并不大关心他冲撞的如果不是诗人韩愈,将会吃怎样的苦果。

  黄仲则的话,在我听来未免过于轻松。

  时过境迁,往事不存,千百年后看古人,大家都换了史家眼光,注重结果,省略过程。诗人黄仲则似也未能例外,“文章”与“仕宦”两种人生之路被他作了“千古”与“十年”的价值评判,雅俗得失,褒贬分明。然而,如果溯流而上回到历史当年,就会发现这结论省略了的竟是:宵小横行,娥眉见妒,怀瑾握瑜的屈原只有披发行吟,扼腕问天;是“冠盖满京华”而“斯人(李白)独憔悴”;是杜甫困守长安时“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直至垂老暮年流离湖湘仍不免仰天哀叹:“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是所谓乾隆盛世,当达官显宦们的高车大马隆隆驰过都门时,漂泊京华的诗人黄仲则却“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但是诗人多薄命”。名堪千古者交给历史的不仅是“草草”诗文,还有为伊憔悴的执著,一世的蹭蹬困顿,乃至年轻的或衰老的甚至不知葬身何处的血泪浸湿的生命。生前寂寞,死后文章,这代价沉重得一如屈原沉江时怀抱的石头。

  诗仙文豪们并不都生来蔑视功名,倒是大都慨然有入世建功之志,没有几个志在“千古”而甘受寂寞。只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除了愤懑也只有蔑视了。当然,也并非仕途阻塞无路可走才一头扑进诗国,不是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潜先生所言之“性”——心性、天性、个性、品性,这才是事情的本源。为五斗米折腰而不屑,怎样适应拜迎上官、鞭挞黎庶的官场规则?不平则鸣,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后果自然是直言贾祸。莺歌燕舞本可颂,偏言“衢州人食人”,那就只配沦落天涯了。良心,善心,爱心,敏感心,羞恶心,自由心,或统称为“诗心”太烈的人,往往到了诗国才算进入精神家园,这才是其生命归宿。

  一生好为幽苦语的黄仲则礼赠袁简斋那一联“轻松”的诗句,也应该是夫子自道吧。或许,其字面背后同样浸洇着诗人考场失意平生潦倒的愤懑和无奈,果如此,则我是误读而唐突前贤了,不胜惶愧。

  于是想到诗人的另一首诗:《杂感》。其尾联说:“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鸟要叫,虫

春鸟秋虫自作声

时间: 2009年08月07日 来源:文汇报 作者: 冯日乾

  生性好俭,新居客厅的墙上只挂着两幅国画一幅字。字是老同学建华的“墨宝”,行楷,爱字的人看了多有肯定,说是有个性,颇见腕力。不懂字的看内容:“文章草草皆千古,仕宦匆匆只十年”,大都啧啧称赞:说得好,说得好。

  忽一日,妻指着墙上的条屏问:“文章草草皆千古”——你说这“草草”怎么讲?

  我知道,她的意思是:“草草”而就的文章不好“千古”吧,怎么还加一个“皆”字?

  这就是“摘句”的缺憾了。鲁迅说,“它往往是衣裳上撕下来的一块绣花”,读者未见全文,很容易被弄得迷离惝恍。的确,如果知道上述两句诗出自清中期黄仲则的《呈袁简斋太史》,而袁简斋即袁枚袁子才,也就是那位弃官不做、五十年隐居小仓山房赏山玩水抚琴做诗的“随园主人”,那么,面对这位著作等身的骚坛盟主,文学前辈,黄仲则称颂他随意挥洒皆成佳构,便不难理解了。

  妻似乎明白过来:原来这是用于袁枚的,是诗人的形容,夸张。不过,大家好像是把它当作至理名言用的,建华写这两句话也是在鼓励你写作吧?

  这真是个令人感慨万千的话题。

  问题不在用于袁枚的话能否用于他人。其实,袁枚虽然尚才气,倡性灵,但他在写作实践上却并不“草草”从事。七十多岁的袁氏曾有诗自白:“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已经是老婆婆了,仍像刚成年的女子一样“爱好”,不把头发梳理得齐齐整整漂漂亮亮便不肯见人,其一向认真、讲究、精益求精的态度跃然纸上。黄仲则说袁“文章草草皆千古”,不过是极言其才情横溢,造诣非凡而已,不必字字坐实。人们借用黄诗表达某种观点或情致,取其义而不拘其辞,应当也是可以的。

  问题是,诗人之言,既不可以科学论文的严密去苛求,但也须明白它毕竟不是写实记录。李白是不折不扣的天才,余光中说他“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但他登临黄鹤楼,却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而辍笔。他一定觉得诗写到崔颢那样绝非一挥可就,更不必说超越出新。真的好诗好文,并不像诗人夸张的那样,可以咳唾成珠,斗酒百篇。但,也许因为那些文坛诗国的明星光芒过于耀眼,人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忽视他们曾经付出的艰辛。“男儿何不带吴钩”的豪言,“石破天惊逗秋雨”的弦歌,往往掩过了短命诗人李贺母亲那疼惜责怨的声音:“是儿要呕出心始已耳!”贾岛于驴背上只顾“推”啊“敲”啊苦吟竟至走入京兆尹大人仪仗队的故事,人们只当它作轶闻趣事,并不大关心他冲撞的如果不是诗人韩愈,将会吃怎样的苦果。

  黄仲则的话,在我听来未免过于轻松。

  时过境迁,往事不存,千百年后看古人,大家都换了史家眼光,注重结果,省略过程。诗人黄仲则似也未能例外,“文章”与“仕宦”两种人生之路被他作了“千古”与“十年”的价值评判,雅俗得失,褒贬分明。然而,如果溯流而上回到历史当年,就会发现这结论省略了的竟是:宵小横行,娥眉见妒,怀瑾握瑜的屈原只有披发行吟,扼腕问天;是“冠盖满京华”而“斯人(李白)独憔悴”;是杜甫困守长安时“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直至垂老暮年流离湖湘仍不免仰天哀叹:“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是所谓乾隆盛世,当达官显宦们的高车大马隆隆驰过都门时,漂泊京华的诗人黄仲则却“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但是诗人多薄命”。名堪千古者交给历史的不仅是“草草”诗文,还有为伊憔悴的执著,一世的蹭蹬困顿,乃至年轻的或衰老的甚至不知葬身何处的血泪浸湿的生命。生前寂寞,死后文章,这代价沉重得一如屈原沉江时怀抱的石头。

  诗仙文豪们并不都生来蔑视功名,倒是大都慨然有入世建功之志,没有几个志在“千古”而甘受寂寞。只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除了愤懑也只有蔑视了。当然,也并非仕途阻塞无路可走才一头扑进诗国,不是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潜先生所言之“性”——心性、天性、个性、品性,这才是事情的本源。为五斗米折腰而不屑,怎样适应拜迎上官、鞭挞黎庶的官场规则?不平则鸣,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后果自然是直言贾祸。莺歌燕舞本可颂,偏言“衢州人食人”,那就只配沦落天涯了。良心,善心,爱心,敏感心,羞恶心,自由心,或统称为“诗心”太烈的人,往往到了诗国才算进入精神家园,这才是其生命归宿。

  一生好为幽苦语的黄仲则礼赠袁简斋那一联“轻松”的诗句,也应该是夫子自道吧。或许,其字面背后同样浸洇着诗人考场失意平生潦倒的愤懑和无奈,果如此,则我是误读而唐突前贤了,不胜惶愧。

  于是想到诗人的另一首诗:《杂感》。其尾联说:“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鸟要叫,虫要鸣,无论欢悦还是凄切,都是自自然然的事情,真真诚诚的天籁之音,怕什么“诗谶”呢。此言深得我心。我决定请老同学再次为我挥毫,这回不搞“摘句”,全篇照抄:

  仙佛茫茫两无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编辑:李泽娜)

要鸣,无论欢悦还是凄切,都是自自然然的事情,真真诚诚的天籁之音,怕什么“诗谶”呢。此言深得我心。我决定请老同学再次为我挥毫,这回不搞“摘句”,全篇照抄:

  仙佛茫茫两无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编辑:李泽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