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忆“国医大师”张镜人老师20090625

 10同心圆10 2012-05-16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追忆“国医大师”张镜人老师
日期:2009-06-25 作者:王松坡 来源:新民晚报
                     

 
 
    王松坡
    
    看着心电监护仪上的显示,我清楚心外按压、强心剂、呼吸机……所有的抢救都已不能唤回先生了,卧床三年、同疾病斗争三载的先生终究要离我们而去。2009年6月14日,全国著名中医理论家、临床家,国医大师张镜人教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先生出身于中医世家,上海张氏内科的第12代传人,4岁习文,12岁学医,未及弱冠便在沪上中医界崭露头角。解放后,先生积极投身到新上海的公共医疗事业之中。1954年毅然关闭自己繁忙的私人诊所,放弃自己的高薪收入,辞退保姆、司机,接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陈毅署名委任,担任市卫生局医疗预防处中医科副科长,义无返顾地投身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医药事业中,成为沪上中医界加入公共医疗机构的第一人。
    
    先生行医近70余春秋,毕生潜心钻研医术,能博采众长、学贯中西、不断吸取新知、精益求精,造诣深邃。擅长中医药治疗内科疑难杂证,特别是在热病和脾胃病诊治方面更有独到之处。先生声名远播,一生救治患者无数,各地就诊者络绎不绝,很多国际友人亦慕名前来。创制中药制剂十余种,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病痛。先生还承担上海市及中央领导的医疗保健工作,多次赴国外讲学或诊病,所到之处人们无不为中医药的神奇魅力所倾倒。先生曾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甲级奖在内的各级奖励十余项。古稀之年,患青光眼疾患,目力不济,仍笔耕不辍,著书立说。先后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近20部,为后人留下了丰富著述和启迪。
    
    先生不但医术精湛,医德更是为人称道。先生常讲“医乃仁术”,什么是“仁”呢?就是孟子所言“仁者爱人”。医生要“先仁,后术”,先会“爱人”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好的医生。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就是先生的座右铭。尽管身兼多职,事务繁忙,每周固定的门诊、会诊和查房等都“雷打不动”,即使在担任卫生局副局长期间,也从未停止过自己的业务工作。由于慕名而来的患者实在太多,下午的门诊经常提前至中午12时半开诊,有时一直工作到晚上9时多。常常冒着骄阳来,顶着星星、饿着肚子回。有一年,到日本讲学启程的当天,先生还到医院查房,当听说一位外地来沪住院的女病人希望先生能给自己开张方子,他抽出时间在离院前来到病人床前,病人想不到张教授真的会来,感动得热泪盈眶……病人不论贫富贵贱,先生都一视同仁,倾心诊治。有些病人直接找上家来,先生也不拒之门外。即使“文革”下放期间,先生依然坚持为周边的群众进行诊疗,有时甚至半夜出诊。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先生非常关注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中青年医生带教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常教导我们“读书当厚古而不薄今,要融汇诸说,务明真谛。治病应师法而不拘方,宜变化在我,唯求实效”。直到80多岁高龄时,先生还每月在家中开展“读书会”活动,带领我们温习典籍,畅谈读书心得,释疑解难,既活跃了学习气氛,又在无形中提高了我们的学术水平。
    
    作为全国和上海市首批“继承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曾带教过的学生遍及全国,在海外亦有不少门人,每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先生都每问必答,每求必应……“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先生一生授业解惑,育人无数,许多学生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业务专家,活跃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虽然走了,但他留给我们全心全意、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勇于创新、精于实践的治学精神,严谨踏实、一丝不苟的敬业风范,永远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