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梨,我们能得到什么 在回答语文考试题目“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时,有一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答,“我不会让梨”。 2012年4月20日网易以“孔融让梨我不让”为题,专门对此做了一期评论。大致表达了如下观点: 一、“孔融让梨”是谦让么?孔融让梨不是出于兄弟情深考虑,而是“忠义孝悌”儒教伦理观念下依“法”而行。 儒家道德的基础,就建立在长幼尊卑有序的“忠义孝悌”上。因为你是我生的,所以你要对我孝,因为我生得比你早,所以你要对我悌。在家庭成员之间,并没有人格和权利的平等,只有尽孝尽悌的义务。与其说是谦让使得孔融不要大梨,还不如说是儒教使然,让梨是家长和成人所喜闻乐见的事情。很难想象在这种伦理道德压力下,有谁会问出:“到底是凭什么,我要把梨让给哥哥?” 二、提倡谦让不意味着“不谦让就是错”。道德只宜自律不宜他律,提倡与践行谦让可以,但不意味着不谦让就是错的。 无论是家长,老师,都可以认同“孔融让梨”是一种有道德的谦让行为,假如他们自己遇到了“有两个梨摆在你面前”的情况,他们受到道德感召选择小梨也完全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但不意味着因此那个小学生就必须“学孔融让梨”,否则就是错的。把道德水平高低与是非对错挂钩,常常会惹出一些可怕的后果来。 三、人有不让梨的权利么?既然梨是孔融的可以随便挑,产权上就没有问题,挑大与挑小完全是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与对错有何关系? 当让梨被许以“道德优越”的意味之后,不让梨就不被认可了。很多时候,有一些人就会打着“让梨”的旗帜去侵犯个人财产权利,以高尚的名义,把公民应有的权利剥夺和抹杀。这个时候,人们让梨就是被迫让梨,而非自由选择。 “孔融让梨”作为谦让教化的教材流传至今多年,但时至今日,也有人开始讨论是否更应该鼓励孩子争取应有权益。 四、让梨与否是个人道德判断。良心都是自长的而非别人强加的,有自己的道德判断,是否让梨就不应屈从于集体意志。 在被问道“你为什么写不会让梨?”的时候,小学生说自己并非是恶作剧,而是坚信只有4岁的孔融是不会这样做的,孩子的家长也称小孩并不自私懂得分享。然而,无论是我们的教育,还是传统的道德教化,都以父母老师自居,觉得人人都是小孩子,需要听话。 五、人人让梨,没人吃大梨。一味推崇利他主义,人人皆当君子,只能被欺负,让小人从中得利。 “孔融让梨”,既是谦让,也是利他。然而中国的历史上,一味推崇的都是利他主义,都是舍己为人,在“牺牲自己”的鼓吹上不遗余力;与之相反,在尊重个人权利,维护个人利益的价值观上,既没有经典故事可循,也不见有相关的教育举措。为什么?一般而言,一种社会制度往往与一种道德体系相互适应。中国几千年的专制制度,推崇的都是“国家至上”“社会至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利他主义,个人权利不可剥夺、财产私有的观念被铲除得几乎一干二净。 “别把自己当人”、“无条件的服从和利他”,这种种的宣传,表面上披着儒教道德的外衣,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专制制度而服务。当所有的人都默认“利他”为理所应当的价值观,谁能保证不会有一个变节者,偏偏只“利己”,窃取了所有的革命果实?一个人人都毫不利己专门顾人的“君子国”里,恰恰是最适宜那些“专门利己毫不顾人”的小人们生长繁殖的环境。在正常的社会里鼓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人人趋利,君子国将被小人国所替代。然而在层级固化的专制社会里,小人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拿到大梨,君子们却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啃着小梨,并为自己浑身散发出来的道德光芒而感动。 六、“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孔融是孔融,我是我,凭什么因为他让梨我就得让梨。既然梨是我的,我当然可以挑我喜欢的,谁也不能说我错,谁也干涉不了,谁也别想干涉。” 网易评论提倡“不让梨”、“不让梨没有错”、“人有不让梨的权利”、“利他主义被人欺负”,最后得出结论:“孔融是孔融,我是我,凭什么他让梨我就得让梨”。 网易这么说,振振有词,几乎无懈可击。但是我还是想在这里发出另外一种声音,大家千万不要这么去教导孩子。否则孩子将会面临一生的挫折。老祖先把孔融让梨的故事写到三字经里边,流传了几千年,老祖先不是傻子。让梨是一种极高的生存智慧,这是网易评论所没有看到的。 一、儒教伦理是自然法则 网易评论一口咬定,孔融让梨不是出于兄弟情深,不是出于谦让,而是出于“儒教伦理的压力”。 大家理智地想一想,一个四岁的孩子,把梨让给哥哥,这跟兄弟情深难道一点关系都没有? 儒教伦理的压力有那么大吗?孔融的哥哥是不是天天以儒教伦理去压自己的弟弟,让弟弟做出了让梨之举? 换一个角度,如果是亲情感召让孔融做出“让梨”的举动呢?哥哥天天跟弟弟在一起,处处关心弟弟,弟弟对哥哥亲近有加,作为亲情的回馈,“让梨”自然发生,难道没有可能? “儒”是“人需”,儒教伦理没有那么痛苦。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兄弟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这是很自然、很温情的事情。从网易评论的口中说出来,儒教伦理倒给人痛不欲生的感觉。什么“因为你是我生的,所以你要对我孝,因为我生得比你早,所以你要对我悌”——我不知道说这个话的人,如果让自己的父母听到了,会如何面对? “因为你是我生的,所以你要对我孝”,言下之意,我偏不孝。洋相出大了。真实的生活不是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的关心,是天生的,为了孩子父母愿意付出生命。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 我们的生命是父母所给予。这就是亲情,这就是“父子有亲”。孝经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一个人能够孝养父母,是多么大的幸福。父子有亲,心灵感应,血脉延续,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 怎么到网易评论这里,尽孝倒变成一桩痛不欲生的事情了呢? 几千年来,儒教从来就不是“法”,而只是“教”。孔夫子述而不作,他只是把自然存在的客观规律用文字记述下来,让后人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孔夫子死了几千年,他绝没有能力强迫大家去遵循他的教诲,几千年来大家不断传承他的学说,是因为大家都从中受益。“孔融让梨”故事如果没有让大家受益,也绝对经不起如此长时间的流传。请问,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李融不让”的典故?没有。“不让”的事情肯定天天在发生,但这样的典故不能流传,那是因为老祖先从漫长的实践中,知道这样的故事对后人没有好处。 二、让梨是极高的生存智慧 孔融让梨,如果是因为孔融傻,不知道区分梨的大小,不知道大梨比小梨分量足,傻不拉几拿了一个小梨,还自以为是,老祖先编写这个故事,仅仅是为了记述孔融连大小都分不清。那么“让梨”的故事毫无意义,也不会流传。 问题是孔融不傻,孔融明明知道大梨好,要故意将其让给哥哥。这个故事包含什么深意?老祖先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编到三字经里鼓励大家学习“让梨”呢? 不让梨,也是你的权利。网易评论说,“不能说不谦让就是错的”, “挑大与挑小完全是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与对错有何关系”?看起来也有道理。 老祖先鼓励让梨,网易评论偏不让梨。谁更高? 就事论事来讲,不让梨能吃到大梨,肯定占便宜。但老祖先会这么傻吗?世界上唯一一个让自己的子孙传承了五千年的中国老祖先,会傻到连梨的大小都分不清楚? 老祖先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仅看到了梨,而且还看到了自己的生存环境。自己要生存,需要获得周围的认同,需要建立良好的声誉。让梨,在物质上是损失了,但是可以获得声誉。二者相权,声誉比梨更重要。 一个人有良好的声誉,到哪里都会受人欢迎,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人生会因此而变得顺利。一个人如果只顾眼前,自私自利,鼠目寸光,不仅得不到帮助,而且会获得很多羁绊,人生将难以成功。 孔融将梨让给哥哥,梨是不是就没有了?梨确实是没有了,但是哥哥对弟弟的亲情却加深了。如果不让梨,梨是占有了,但兄弟之间的亲情,却没有增加。那些主张“我偏不让”的人,有没有计量这一层得失呢? 网易评论“孔融让梨我偏不让”,有点像“齐人攫金”的故事,人家是只看到金子不看到人,网易评论只看到梨不看到声誉。还振振有词,误人子弟啊。 三、人类通过利他而生存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需要朋友、需要声誉的。任何人,甚至任何物种,如果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必定寸步难行。人类只有通过利他,通过和他人合作,才能谋求自己的生存。 所以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大局。家里的事情,自己有操作权的,好办。由不得自己做主的事情,一定要仔细掂量,考虑后果。长远利益比一时得失更重要。譬如让梨这件事,一个梨只有那么大的分量,如果不是非吃不可,那么尽可以想一想大局。吃一个小梨,口腹享受吃一点点亏,但是能够得到哥哥的认可,那么后者的价值可能重要得多。因为哥哥要陪伴自己一生的时间。一生之中有哥哥的呵护,有兄弟的亲情,这是人生立足的根本,相比之下,区区一个梨,实在是小利。为了小利而舍弃大局,未必是聪明的选择。 儒家的经典譬如弟子规,都强调付出,“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强调“与宜多,取宜少”,这是极高的生存智慧。这绝对不是傻,绝对不是傻到连梨的大小都分不清。 网易评论给利他主义贴上“几千年专制制度”的标签,把“个人权利”、“财产私有”说得至高无上,这对社会没什么好处。人人讲求谦让,比人人讲究私利,哪个更好过一些?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谦让对人生只有好处。谦让三分不会把人憋死,相反能够赢得外界的巨大帮助。 一个健康的市场制度其实是利他的。你不能逼迫客户付钱。你只有让客户满意,给客户创造价值,你才能获得自己的利益。利他、自愿,是市场制度的基石。垄断、强迫、欺骗,都是与市场制度不相容的。市场的参与者只有在完成了利他的使命之后,才能获得自己的利益。利他比自利要高一个层次。把“个人权利”、“私有财产”宣扬得至高无上,既与客观事实不符,也有百害而无一利。 四、利他不会让小人得利 网易评论特别担心“利他行为会让小人得利”。这好比“钱赚多了会没处花,所以不要赚钱”一样,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你还没有利他,你就担心利他会导致小人,哪有这样的道理? 如果你做了好事,谦让了,利他了,那么确实可能会有小人趁机得利,但这是不要紧的。与小人得利比较起来,利他行为的贡献要大得多。 小人会有他的因果。那些自私自利的人,周围会有雪亮的目光盯着他。他可以有一时的蝇头小利,但是长远来说,往往吃大亏。譬如高岗饶漱石,仅仅是一点点的私欲膨胀,一个自杀一个坐二十年牢,他们都为自己的私欲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而那些大公无私的人,虽然会吃一些亏,但长远来说必定能获得人们的尊敬。 选择利他还是自利,完全是你的权力,你爱咱咱的。但是,评价的权力却不在你自己。利他的人获得什么评价,自利的人获得什么评价,这个只能由别人决定,你绝对不能强迫。所以我们看问题,不仅要看到眼前,还要看到因果。 五、不让梨能得到什么 孔融让梨,我偏不让。谁也不能说我错,谁也干涉不了,谁也别想干涉。网易评论一连用了三个“谁也”。 不用这么紧张,又没有谁揪你耳朵,你紧张什么? 不让就不让。你不让,这个梨肯定是你的。拿去。 心甘饱满了吧? 但又能怎么样?一个梨而已。 如果是我的孩子,我还是要教他让梨。因为我绝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辈子就因为“一个梨”而遭受人生坎坷。我希望孩子光宗耀祖,有大出息,希望孩子有人缘,受人欢迎。希望孩子不要为了一个梨,断送了自己的声誉和前程。 也许,一个梨不足以毁坏孩子的声誉。但如果我们教孩子“我偏不让”,那么久而久之,“我偏不让”就会成为习惯,甚至成为一种性格,而这个时候,便足以毁灭孩子。 斤斤计较的人是非常难过的。越计较越穷酸。计较当然可以有梨,但是有梨的成本会越来越高。我在北京新发地雇了一辆三轮车去取钱,说好送我去加油站的取款机5元,如果取不到去工行一共8元。但当我在加油站取款机前操作时,他就催我付钱,说如果让他等,就要另外加钱。他知道我不好叫车,想趁机违约。我很生气,一口回绝了他,给了他5元钱,说你赶紧走。我另外叫了一个的士去工行。 这个三轮车司机算计很精,一定是在“我偏不让”的环境中长大。大家说,他能发财吗?发不了。因为他没有声誉和人脉的积累。他唯有靠每天的苦力付出,才能去获得那一点可怜的仅够维持生计的报酬。 如果我教孩子,我一定会教他懂得谦让。我会教孩子三字经和弟子规,我会教孩子背诵“融四岁,能让梨,悌于己,宜先知”,背诵“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 我还会告诉孩子,“我不让梨”确实是错的。因为爸爸希望你成大器,有胸怀,因为爸爸不希望你和那个三轮车司机一样,天天卖苦力而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