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古之极。” 善于当统帅的修行者,不以孔武为尚,则是重道德,去蛮勇,显弱柔,具文 像;善于战斗的修行者,从来无怒气,因为他平心善待万物,德行纯推自然,临 敌如同游戏,所以无怒之缘,善于战胜敌对的修行者不战而敌服,因为他使敌对 无以措其兵,无以施其谋,无以展其能。他无非是守静抱道,身后的雄兵自有亿 万之众,处柔则兵强,身后的则军前;这个道理在常人看来是说不通的。善用人 的修行者自当隐退处下,谦和用常,借他以成己为,借人以修功成。 很多人特别是现代很多通过练功而有些神通和灵通的人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注意
功者,上天之功,若据为己有,则难逃“客慧”之虑,到头来万事皆空的结果。 皆因上德之人借下德,大德之行用无德,这就是“道性”,也就是天理!所以世
人欲修真者无有不被”附体“的,无非是本心的觉悟与否,想不想以身处下的问 题。愿意处下者终究有自己的本性”佛光“。所以,当大家明白了玄境与道性的 关系之后,不争之德是修行中最重要的,否则就没有自己的德可言。 有了不争之德自有用人之力,这就是上德借下德,大德借用无德,有这些借,千
军万马也都在其中。非以有心借,自有道运转,非以无心还, 德在无形间。无非是显态和隐态,阳物质和隐性的物质之间的一些平衡罢了,有
心知此理的人自当深修,得其理后只怕“知者不言”。所以说能配得上运用这些 道理的人才是德配天地的大智慧者,是自古以来修真至极的妙要。 以上的这些说话都是阐述“隐功”的非常之理,世人多有情,自以有意以对
,所以对众人只可言德之修己,却不谈德之用人。实际上不是德在用人,而是道 在用人,何以为道也,身中有道为性,身外有道为神,此二合一则为真。然而人 心可畏,故难见其神,更难见其性,此理得之于心者故躬,得之于行(形)者轻 命,请大家慎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