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生病受伤更可怕的是你的不接纳

 伟天英 2012-05-17

比生病受伤更可怕的是你的不接纳

        NLP导读:如果家有内向的孩子,你该如何教育他?想尽办法让他们成为外向的孩子?萨提亚亲子专家提及,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长的完全接纳。试想,一个内向的孩子不被接纳,即使父母说很爱他,他也无法感觉得到。

  正式辞职回家带孩子的时候,双双已经满18个月了。当我带她出去散步的时候,她几乎完全拒绝自己走路,每次溜达我都搞不清楚究竟是我在遛她还是她在遛我。遇到陌生人时,双双立刻埋在我的脖子窝里不动了。如果见到熟悉的邻居,她也只是谨慎地在我的怀里不做任何反应。即便对方是小孩甚至婴儿,双双也觉不和对方有任何接触。格格妈妈每次见到我俩,都会说同一句话:“双双,下地和格格玩吧。”之后双双都会立刻警惕地抱住我,告诉我:“不要!”

  虽然小区里与双双同龄的孩子都在满地撒欢,我仍然不介意女儿的严重认生。我相信,她的认生有她的道理。虽然她说不明白这个道理,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道理就不存在、或没有意义。只是我对此确实很好奇,是什么让孩子如此恐惧外界交往呢?在双双的世界里,似乎只有妈妈、爸爸、姥姥、爷爷和奶奶。这个人数,听上去倒是不少了,但是双双交往的大门似乎就在这几个人身后关闭了。也许这只是孩子特殊阶段的特殊表现,也许这本就是孩子的性格使然,也许有什么其它原因,我确实不知道。既然不知道,又何必太介意。

  在我确实不知道的这段时间里,我没有采取任何举措,只是一如既往地安抚着双双的畏惧,在她害怕的时候抱着她,一次又一次地向别人解释:“不好意思,她正在认生中。”并且,我直截了当地告诉双双:“害怕的时候可以来抱住妈妈。”虽然我对孩子产生情绪的原因一头雾水,但我至少能帮她将这个情绪处理掉,让这份“害怕”流出去,而不是压抑下来。

  于是,我就这样静静地在双双身边观察着,体会着。慢慢地,我形成了一种感觉:孩子户外交往的渴望是存在的,但实施这种渴望的行动力被什么东西阻碍住了。可我一时还是找不到那个堵住双双的原因。女儿每天在家至少和三个大人交往,在我上班期间,姥姥每天都带她出门散步,有时甚至不止一次,整个冬季都如此坚持。提供给孩子户外交往的机会并不少啊!

  我在开始琢磨这件事的时候,听到我头脑里有一个声音问自己:如果双双注定会成为一个不善交际的内向孩子,你能接受么?我毫不迟疑地回答那个声音:能接受,我还会爱那个样子的双双的,如果她注定就是那样!做完这个回答,我内心深处的所有的担心和焦虑一扫而光,我觉得我现在可以开始平心静气地用头脑去思考这个问题了。我暂时只想到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安全感构建的问题。

  每个孩子都必须在充足的安全感下才能有发展心智和能力的可能,安全感不足的孩子首当其冲要完成这个任务,至少在2岁以前,这是他们的生存本能。这就好比我们到了陌生的城市,总想先找个地图确认一下方向一样。因此安全感缺失的孩子总会在不断地试探中,这个看护者不行就换另一个继续试探。

  由于某些原因,双双身边的众多看护者属于随机交替的状态,没有一个人能够成为她持续稳定的安全感来源。更糟糕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喜欢趁孩子不注意偷偷离开,不跟孩子告别。可以想见,当双双信赖的成人经常无缘无故消失的时候,她必须面对随时突如其来、毫无准备的分离,这会留给孩子怎样的感觉。一个沉浸在担心身边的亲人会离开自己的孩子,又如何对户外交往充满兴趣呢?离开家门的时候,孩子最恐惧的事就是,一回头,看不见熟悉的人了。也许,让看护者抱着自己,对于孩子来说是个比较可靠的选择。

  我妈经常自豪地告诉其他邻居,“我家双双是最幸福的,谁家也不像我们家,家里有三个老人看她。”当时我也认同了这个逻辑,直到现在我才想通,陪伴人数和陪伴质量不一定成正比。中国的大部分家庭都是职业妈妈的情况,但我发现其实也有很多家庭把孩子安全感的问题解决得不错。孩子白天有稳定的老人陪伴,晚上可以和妈妈相聚。固定的陪伴人员和固定的交替规律构成了安全感的重要组成部分:秩序。

  接管双双之后,我基本处于24小时的陪伴状态。第一周,她好像不太相信我真的回家了,总是在玩玩具的时候偷偷看看在家里的我。第二周开始,她粘着我寸步不离,除了我以外谁靠近她她都不乐意,包括姥姥爷爷奶奶。有时我在厨房洗碗,小家伙在卧室,没看见我,就会大叫:“啊!妈妈没有啦!妈妈上班啦!”直到再看见我才作罢。

  我觉得她似乎是进入了对我的“试探期”。当成人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发生很大改变的时候,孩子会故意试探这种改变是真的还是暂时的,这也是他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本能。双双发现了家里的变化,妈妈白天也不出门了,孩子内心渴望我留在家里,但又不太相信这是真的,她希望不断地通过某种方式去证明这一点。虽然大人已经用语言告诉了她,“妈妈不上班了,在家陪你。”但是对于一个一岁多的孩子而言,成人的语言又哪有自己的亲身证明更可靠呢?

  第二,看护方式的问题。

  双双满19个月的时候,我带她在楼下和邻居里几个同龄孩子玩。丫丫的奶奶问我:“你们是哪个楼的?”我指指身边的大楼,丫丫奶奶惊讶地问:“这么近的邻居啊,怎么从来没见过你家孩子?”烦烦的奶奶回答她:“双双姥姥从来不跟大家近距离接触,远远地抱着孩子看我们玩,所以你可能不认识。”经她一提醒,其他的看护者们纷纷回忆起来这位引人瞩目的姥姥:“对,对,对,孩子姥姥经常抱着孩子跟我们打招呼,然后就走了,有时候把孩子护在怀里跟我们玩玩,从来不下地玩。”“对,对,孩子姥姥的身体真好!一手抱孩子一手还能提菜!”童童的奶奶补充道:“对,是这样。偶尔双双爷爷抱着孩子出来,跟我们说说话,但是孩子抱在怀里一刻也不撒手。”

  我公公限制孩子在户外的行动自由我可以理解,一个一岁多的孩子满地跑,对于一个七十岁老人的体力来说,他跟不上,所以就不敢放手。虽然我不在意孩子受伤,但是爷爷承担着“代理责任”,心态还是有所不同的。比较关键的是,我妈的身体比我还好,她限制孩子的行动自由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去掉体力上的局限,她的心态可能更具代表性。

  (一)不允许孩子生病。

  从禽流感到手足口,从秋季腹泻到流行肺炎,如果你认为户外的人都有可能带有某种传染性病毒,那么,不论哪个季节,你都会怀着这份恐惧。

  正是因为我妈太害怕孩子生病了,所以她不敢靠近户外的人群。其实比感染病毒更可怕的,可能还是成人传染给孩子的“意识”。有一次,我看见双双手指着远处一小群人想过去看看,我妈阻止并告诉了她:“双双不要过去,外面的人都有病,双双过去,他们会摸双双,双双会生病的。双双就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姥姥玩就行了,这么多人,难道还不够么……”经过一个冬天的记忆强化,双双已经被成功地驯化出了谨小慎微。当陌生人友好地向她伸伸手的时候,她像躲避瘟疫一样的反应看来也是一点一滴训练出来的结果。

  (二)不允许经历冲突

  有孩子的地方自然就会发生冲突:因为孩子行为控制力差造成的身体接触,因为都想占有相同的玩具发生矛盾等等。冲突是与人交往的必经之路,在冲突中学习也是孩子与家长的重要一课。其实在很多情况下,遭遇冲突的孩子本身只是体会、尝试解决冲突而已,所谓“吃亏”“占便宜”的说法都是成人一厢情愿的评价罢了。

  为了避免双双“被人欺负”,我妈非常有心地寻找到了一两个对玩具占有欲很低的孩子,只跟这两个孩子接触。后来我带着双双出门玩时,也确实见到了那两个孩子,他们是大孩子了。他们的关注点在自己行动(跑、跳等等),对给很小的孩子分享玩具显得随意。双双跟他们接触的时候,确实没有任何冲突。但是我发现……双双跟他们也确实没有任何互动。倒是孩子家长对我很热情,看起来跟我妈应该很熟了。

  (三)不允许发生受伤

  双双学会走路不久后在前额磕了一个包。我妈心疼得快哭了,不过她说出来的话倒是很耐人寻味:“我们三个大人看一个孩子,居然还让孩子受伤了,真够呛!”

  我很难想象,一个孩子可以在完全不受任何伤的过程中学会走路、上下台阶、爬沙发、跳跃、挂栏杆……成人看护孩子的责任是避免孩子发生危险,而不是避免孩子受伤。这本应该是两件事情,不过大多数人把这两件事情当作一件事做了。双双毫无瑕疵的皮肤确实赏心悦目,也证明着姥姥的无微不至。不过孩子的身体除了用于成人欣赏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为孩子本人的将来服务的。不在孩童时期通过使用身体唤醒身体的各个部分,熟练地使用身体,也许受伤的时间就是在孩子长大之后。其实,一个没体会过受伤的孩子,是不是更危险?

  除此之外,看护者可能还有些不能忍受之事,所以还可能不允许孩子太脏、不允许孩子哭泣、不允许孩子出汗……当然,不论如何,我相信这些限制都是出于“爱”。总而言之,双双就是在这些“不允许”中几乎脚不沾地地度过了一个冬天。这个冬天,有人认为她收获了平安与健康,也有人认为她似乎失去了什么……

  克里希纳穆提说:你只要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不要评价它,仔细地观察体会它,问题就会自己解决。我觉得我只要意识到是什么地方出现了差错,可能就不需要额外再寻找去掉差错的方法了。

  双双快满19个月的某天,她兴高采烈地要求出去玩。我一秒钟都没耽搁,立刻打开户门,她也立刻蹦蹦跳跳地跑了出去,居然没有要求我抱。我手忙脚乱地换上鞋,追了出去。进入电梯,空间比较局促,光线也不好,但是她关注着地上一些黑色的地方,抬头问我:“这不干净?”我点点头。下到一层,她自己走出楼梯口,发现了单元门口的三节台阶和一个残疾人通道。她好像从来没有来过这个地方一样,好奇地看着眼前的一切,然后慢慢移动到台阶的前面,看看我。我点点头对她说:“你可以扶着栏杆下。”她小心翼翼地抓着栏杆自己下台阶,下到最后一个的时候,她开心地拍着手:“双双自己下的!”然后又扶着栏杆上台阶。那一天,她反反复复地上下台阶。第二天,她又在残疾人通道上玩了很久,一边跑一边喊:“上坡!”“下坡!”我非常感慨,单元门口这里是每天孩子出门散步的必经之地,但是直到19个月,双双才有机会能用自己的双脚走过这里,直到今天她才真正认识了这里。

  从那以后,双双自己走路的热情高了很多。她似乎觉得自己能上下台阶挺不赖的,看见别的孩子也在上下台阶,就过去看看,自己也试试。自从自己开始走路,双双终于可以离开大人的怀抱,直面户外的熟悉的、陌生的人了。我经常有意地走近其他的孩子,双双一开始不习惯周围有其他的人,总显得很紧张,但是慢慢地,她可以接受这个世界不仅仅只有她一个人了。

  大约双双19个半月的时候,我带她去亲戚家看望刚出生不久的小轩轩。她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适应了一小会儿以后,可以和不熟悉的亲戚对话了。但是对于未经过她同意主动来抱她、触摸她的亲戚,她仍然躲避。又待了一会儿,她发现了喜欢的饮水机,也能过去玩一会儿了。而就在半个月前,她参加任何亲戚聚会,是从来不肯离开我的身体一秒钟的。轩轩妈妈挺意外地说:“我怎么觉得双双一下子就长大了很多呢?”去掉一些成长路上的桎梏,孩子是不是就能按照本来进度成长了呢?

  今天双双已经满20个月了,她仍然比别的孩子更加内向,生病的时候还是粘着我,在外面见到不喜欢的生人还是会害怕。但是这又有什么呢?也许总会有一些我搞不明白的原因存在吧。至少,她通向外界的窗户已经裂开了一个小缝,愿意推开窗飞出去,还是安静地趴在窗边观看,就随她便吧。

  最近小家伙总是蹦蹦跳跳的,身上添了不少小伤。昨天又有些咳嗽了,当然,主要责任还是在于我没掌握好被子的厚度。不过,比生病受伤更可怕的事情,似乎少了一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