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贤相与明君

 茉莉苑168 2012-05-17

贤相与明君

(2012-05-17 15:39:28)
 

 

贤相与明君

 

 

 

最近读《晏子春秋》,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晏子为什么能成为一代贤相?尽管春秋战国是一个名家辈出的时代,可像晏子这样集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于一身的大家也并不多见。晏子历仕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辅政50余年,为春秋末期齐国的中流砥柱,是使齐国在众多诸侯国中逐渐成为一个大国、强国的关键人物,备受同时代的孔子和后世的司马迁推崇。晏子到底是靠什么走上成功之路的?他的成功能给后人什么样的启示?

 

晏子个矮貌丑,显然不是因出众的外貌才获得了齐国君王特别的青睐。相反,这种先天不足,还常常遭人歧视,带给了他很多麻烦,“晏子使楚”的故事就有生动的描述。虽说浓缩的都是精华,可浓缩的人多了去了,何以只有晏子能跻身于长人之林而分外显眼?是因为学识,才能,智慧,性格,还是品行?这些因素固然重要,但为什么古往今来,学富五车,能力优异,智慧超绝,性格坚韧,品行高尚的不乏其人,而真正能成为贤臣名相的却数不出几个?思来想去,我得出的结论是,晏子的成功,除了主观因素,客观上还离不开齐国君王的英明。

 

晏子的功业主要成就于齐景公时代,所以我这里着重说说景公。要说景公英明,可能很多人不能接受。因为在《晏子春秋》这部书里,齐景公毫无疑问是足智多谋、娴于辞令、善于进谏的晏子的反面衬托,后世流传的与晏子有关的故事也大多如此。在晏子面前,齐景公的种种缺点暴露无遗,其狭隘、偏见、短视、偏听偏信甚至凶残嗜杀时有表现,这样的国君称得上英明吗?须知编写《晏子春秋》的人都是晏子的超级粉丝,自然要美化晏子,丑化景公。晏子无数次犯言直谏,常常丝毫也不给君王面子,如果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景公也像后世某些阴险狡诈、心胸狭窄、妒贤嫉能、掌控国家只是为了一己之私的最高统治者一样,一百个晏子都被砍了头,后人又哪里有机会去感知这位春秋贤相的风采?

 

深入探究一下就不难看出,齐景公虽然没有满腹经纶,雄才大略,说话也不善于引经据典,但作为一个国家最高领导者应有的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纳谏,宽以待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基本品格还是具备的。正因为如此,晏子在景公手下才有足够施展才华的空间,纵横驰骋的舞台,从而成就了傲视当代、流芳后世的不朽事业。齐景公上任之初,并未对晏子加以重用,而是让其担任地方官去治理东阿。尽管景公也曾听信谗言,受人蒙蔽,一度勒令取得了突出治绩的晏子进行反思,可当他了解真相后,不仅没有将晏子囚禁,株连其亲友,反而“下席而谢之”(从座位上站起来向晏子道歉)。当晏子成功进行了东阿探索后,景公迅即将其上调中央,用为宰相,倚为干城,在全国大力推广“东阿模式”。在君臣相伴的许多年里,晏子无数次批评朝政,斥责君非,而每次景公都是“善,寡人知错矣”(你的意见很好,我知道自己的错误了)、“善,寡人闻命矣”(很好,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照你说的去做)。犯错误很正常,知错能改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尤其对于一言九鼎的君王。不仅没有强迫大家坚决拥护,而是虚心接纳不同的政见,错而能改,谁说得对就照谁说的做,这样的景公不英明吗?不可爱吗?不值得真正拥护吗?

 

如同“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样,世有明君,然后才有贤相。齐桓公与管仲,刘备与诸葛亮,李世民与房玄林、魏征,武则天与狄仁杰、姚崇、宋璟……这些君臣间演绎的精彩故事,说明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而主昏必定臣奸,秦二世与赵高,汉献帝与董卓,宋高宗与秦桧,明熹宗与魏忠贤……这一组组昏君与奸相的搭配不是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最丑陋的“二人转”吗?

 

在《晏子治东阿的启示》里我就说过,晏子是幸运的,他遇到的是齐灵公、庄公和景公,而不是楚怀王,更要庆幸的是没有遇到夏桀、商纣、朱温和后世那些自封盛世、欺世盗名的君王。

 

                                                                                      2012.5.17

摘自   顽石 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