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彦淖尔市新闻门户网站

 77aa88 2012-05-17
    追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扁担担出来的总排干
2012-05-14 07:56:42.0 来源:黄河晚报   【字体:↑大 ↓小

  日前,笔者到中旗德岭山镇采访挖过总排干的老人。德岭山镇的工作人员热情地带领笔者来到罗庆玉的家。已年近七旬的罗庆玉是老共产党员,挖总排干时,他在中旗原石兰计乡繁荣大队担任队长。笔者走进他家时,罗庆玉健步如飞地迎上来,他精神矍铄,一点儿都不像是得了癌症的老人。

全民总动员  疏通总排干

  罗庆玉担任过中旗原石兰计乡繁荣村村干部,后又先后担任过石兰计乡乡长、德岭山镇镇长等职务,退休后居住在德岭山镇。他平时的生活很简朴,全家直到如今依然居住在上世纪70年代盖的白灰墙平房中。2011年初,他做了食道癌手术,直到现在仍在化疗。罗庆玉虽然身患重病,但他关心教育事业。2011年以来,罗庆玉坚持每年为德岭山镇学校捐出一个月的工资,来帮助贫困学生改善生活。到目前为止,他已捐了5640元。
  说起当年带着村民挖总排干的经历,老人激动起来,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连笔者都插不上话。
  “六、七十年代,土地盐碱化程度严重,为改变这种局面,1975年,全盟开始拓宽总排干。那个时候条件也艰苦,十几万干部群众都拿锹挖,拿扁担担,所以说,‘总干’精神是用扁担一担一担担出来的。”罗庆玉说。
  据罗庆玉讲述,挖总排干时,繁荣大队的民工全部住在乌加河镇的张三明圪旦。当时那个村里只有240口人,却住着石兰计乡的1100多个民工。因为没有住处,大家就住在马圈、猪圈、牛棚、库房,只要是“看不见星星”的地方都住过。当时,一个村民的库房里就住了二十几个人。因为人多,没过多长时间,就把张三明圪旦的两口大井里的水喝光了。到了最后,吃水十分困难,人们只能喝掺杂了泥沙的水。没办法,村里的人就到别的村里去挑水,给挖排干的人喝。
  挖总排干时,罗庆玉31岁,任原石兰计乡石兰计村繁荣大队队长。回忆起当时的情况,罗庆玉说,大队里18岁以上、60岁以下的壮劳力大概有300多人,都上了工地,妇女和老人留守在家里搞后勤,可谓全民动员,全民参战。从阴历十月份开始干,一直干了三个月,到年跟前才结束,到最后开庆功会的时候,挖排干的人都瘦了好几圈。

 硝铵锯末制成炸药  干部群众一起劳动

  “最有意思的是,每天做饭,光给我们这些民工蒸馒头,就得700斤白面,最后把个大蒸笼都给蒸得软得拿不起来了。没办法,大厨就拿两把铁锹支起蒸笼用。数九寒天,等大厨把馒头送到工地上给我们吃时,馒头都冻得结了冰凌碴子。我们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三口两口连馒头带冰凌碴子一起吃了。”罗庆玉在给笔者讲述时,眼里闪着泪光,沉浸在回忆中。“那时候没条件,买不起炮,只能买了化肥(硝铵)和锯末面儿、用柴油拌起来做炸药。挖渠的工具也只是箩头、镐、锹,有的人挖土,有的人担土,天儿又冷,可艰苦了,可是没人喊过一声苦。”
  “当时村里的干部也和大家一起干?”笔者问。
  “干啊,不光是村里的干部,乡里的干部也和大家一起干。挖、背、担,什么都干,大家都在泥水里劳动,你根本分不出谁是干部,谁是群众,这才真正体现了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哩!”罗庆玉说。
  “工程快结束时,有个‘决战三昼夜’动员口号。我们这些民工干脆不回住处,都住在工地上。说是住,其实睡不着,为了赶进度,我们几乎没合过眼,谁要是困了,就坐在地上歇一歇,或者干脆躺在泥水地里‘眯’一会儿,然后继续干。我记得当时全旗挖总排干的任务是15公里,我们用了三个月就疏通了。”罗庆玉说。
  采访结束时,罗庆玉深有感触地说:“市委发出继承和发扬‘总干’精神的号召是明智之举,而且让挖过总排干的人感到欣慰。现在条件好了,可是我们更要发扬过去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