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桶便器:便器藝術品圖

 沪学 2012-05-18

小處不可隨便 (便器藝術品圖)



散客月下 發表在 圖說曆史|國內 華聲論壇 http://bbs.voc.com.cn/forum-57-1.html


  古時候有個書畫家書法非常好,但他隻贈不賣。有個鄰居非常希望得到他的字畫,但他不可能得到書畫家的贈送。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趁人不注意,跑道書畫家的院牆邊小便,一次又一次。不得已,書畫家寫了一張紙條貼在院牆邊:不可隨處小便。剛一貼好,這個人就把紙條偷偷揭走了。回家後,他把這幾個字剪排為:小處不可隨便。並把它表好,用個鏡框裝起來,掛在自家的客廳裏。
  可見,國人自古都可以將小便變成藝術。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81年的一天,晉景公在品嚐新麥之後覺得腹脹,便去廁所,不慎跌進糞坑而死,他可能是曆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殉難於廁所的君主,由此暴露出先秦時宮廁的簡陋。
  漢高祖劉邦位列“中國流氓史”頭把交椅。一次他在群臣麵前內急,為了節約時間開會,竟讓一個文官把帽子遞給他,他背過身去,一會兒,半帽子尿液就呈現在眾人麵前了。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或許是受了漢高祖用大臣帽子撒尿的啟發,後世的皇帝們多半不再上廁所,而使用便壺來解決問題。《西京雜記》說,漢朝宮廷用玉製成“虎子”,以備皇上隨時方便。相傳西漢時“飛將軍”李廣射死臥虎,讓人鑄成虎形的銅質溺具,把小便解在裏麵,表示對猛虎的蔑視,這就是“虎子”得名的由來。到了唐朝皇帝坐龍廷時,因他們家先人中有叫“李虎”的,便將這大不敬的名詞改叫“獸子”或“馬子”,再往後,俗稱“馬桶”和“尿盆”。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漢代陶製便器。(仿)
  
  使用手紙的最早記載見於元朝,唐宋之前,人們用的是一種叫做“廁籌”的木頭片或竹片,大概是因為元朝統治者文化落後,沒有漢民族“敬惜字紙”的意識。據《元史》列傳第三後妃二記載,“裕宗徽仁裕聖皇後”伯藍也怯赤當太子妃的時候對婆婆“昭睿順聖皇後”非常孝順,她要在婆婆拭穢之前用自己的臉試試手紙的柔軟度:“後性孝謹,善事中宮,世祖每稱之為賢德媳婦。侍昭睿順聖皇後,不離左右,至溷廁所用紙,亦以麵擦,令柔軟以進。”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梁孝王王後墓位於商丘永城市北的芒碭山麓的保安山北峰,與南峰梁孝王墓並列,相距200米,墓門向東,鑿石穿山而成。整個墓室基本上把後山的內部鑿空,並仿照當時地麵皇宮的布局建造。在墓中發現早在中國古代就出現了坐便式馬桶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襄樊考古人員在對該市襄城區一座六朝時期的墓葬進行發掘時,發現了20多件家庭生活用具,其中一件青瓷“夜壺”,這是一個“抽象化”的動物造型,不僅好看,而且實用。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唐代陶製便器。近來日本考古發現了許多古代廁所,1992年在奈良縣高殿町發掘藤原京遺址過程中,發現了被稱為“日本最古老的廁所”遺跡,廁所遺跡出在7世紀末的藤原京右京七條一坊建築遺址的外側,“廁坑中出土籌木150餘根”。類似的廁籌還在福岡市發掘的大約公元720~730年間的鴻臚館廁所遺址中發現。時間在11- 12世紀的岩手縣平泉町的柳之禦所遺址也出土了大量廁籌,其規格“平均長24、寬0.5-0.8、厚0.5厘米”[2]。唐宋間,中日交往密切,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對日本影響很深,因此日本的這些考古發現對推論唐宋時期中國人的拭穢工具很有參考價值。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除了考古實物佐證外,唐宋間使用廁籌的記載也多見於史籍,宋馬令《南唐書。浮屠傳》:“後主與周後頂僧伽帽,披袈裟,課誦佛經,跪拜頓顙,至為瘤贅。親削僧徒廁簡,試之以頰,少有芒剌,則再加修治。”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唐代帝後之夜壺(仿)帶牙的?汗……
  
  《資治通鑒》唐紀四十七記載,韓滉任鎮海節度使,運送大量物資至關中,其中就有廁籌:“則資裝器用已充舟中矣,下至廁籌,滉皆手筆記列,無不周備。”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仿宋元時代便器,不理解為何有帶齒的……這器物沒有手柄,放於殿下垂手可取的地方,是對三國時代虎子表示敬意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清代的馬桶
  
  馬桶在較早時期是製作成馬的形狀的,後來才改成圓桶形狀,這也就是馬桶稱呼的由來。清代錢大昕在所撰的《恒言錄》中,即考證道:馬桶在過去,“或以銅,為馬形,便於騎以溲也,俗曰馬子”。 我國傳統的馬桶樣式,有筒形和鼓形兩種,高度都適宜於人坐著大小便,另有適應小孩子的小尺寸馬桶。民間還把馬桶看作生育的象征,是婚嫁時必備的嫁妝。用作嫁妝的馬桶,多用柚木做成,髹漆,上寫“百子千孫”之類字樣,故而又稱“子孫桶”。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便器與馬桶不一樣,是在床上直接使用的,帶有更強的隱秘性質,由於是貼身物品,當然就要更美觀些。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清代皇宮裏主要是使用便器,包括便盆、恭桶等,而沒有專門的廁所,存放便器的地方叫做“淨房”。裝滿炭灰的便盆是為大便準備的,解完後用炭灰蓋住就行了,小便時不用炭灰,直接倒進恭桶裏,用蓋蓋好。皇帝、後妃們使用的便器叫做 “官房”,有專門的太監保管,需要時則傳“官房”,平時不放在寢宮中,其餘下等人的便器都叫做“便盆”。皇帝、妃嬪們使用的“官房”是十分講究的。這種“官房”分為長方形和橢圓形兩種形式,用木、錫或瓷作成。木質的官房為長方形,外邊安有木框,框上開有橢圓形口,周圍再襯上軟墊,口上有蓋,便盆象抽屜一樣可以抽拉,一般木質便盆都裝有錫質內裏,以防止滲漏。錫質官房為橢圓形,盆上有木蓋,正中有鈕;這種便盆要與便凳配合使用,便凳比較矮,前端開出橢圓形口,便盆放在下麵對準圓口。便凳有靠背,包有軟襯,猶如現在沒扶手的沙發一般,坐在上麵,並不比現在的馬桶差,隻不過不能衝水而已。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此尊由清宮造辦處玻璃廠製造,器形大而造型規範,屬清雍正朝傳世玻璃品中較大之器皿。玻璃尊表麵略泛堿,有大小不一的氣泡,是受當時玻璃製造技術製約而形成的。盡管如此,該尊仍為清宮玻璃廠早期的珍貴實物。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從慈禧太後的“出恭”我們完全可以領略清代皇室生活的豪奢。太後說要傳官房,幾個宮女就去分頭準備,一個去叫管官房的太監,一個去拿鋪墊,一個去拿手紙。太後官房是用檀香木做成的,外表雕成一隻大壁虎,壁虎的四條腿就是官房的四條腿,壁虎的鼓肚是官房盆屜,尾巴是後把手,下頜是前把手,嘴微微張開,手紙就放在其中,壁虎的脊背正中有蓋子,打開後就可以坐在上麵“出恭”了。官房裏放有幹鬆香木細末。太監要用繡雲龍黃布套裹著的官房頂在頭上送到太後的寢宮門外,請安以後,打開黃布套,取出官房,由宮女捧著送進淨房(淨房一般設在臥室床的右側,明麵上裝一扇或兩扇小門,裏麵是不足一米寬的死夾道,專門為便溺用)裏,宮女把油布鋪在淨房地上,把官房放在油布上,再把手紙放進壁虎嘴裏;太後完事後,由宮女捧出去,交給太監,太監仍然用布套包好,舉到頭上頂出去,清除完髒物後,擦洗幹淨,放入新的幹鬆香木細末,等下一次使用。
  皇太後上一次廁所也真夠講究的了,那麼普通的宮女、太監怎麼辦呢?他們也各自有淨房,一般設在各宮院配房後的小屋內,裏邊有恭桶、茅凳、便盆、灰槽等,使用完後,要把汙物處理好,把便盆擦洗幹淨,放在茅凳下,以供後來的人使用。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清代廣東石灣陶器:番鬼夜壺
  
  
  19世紀60年代,在西方列強用“炮艦政策”叩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之後,外國人到上海來開“洋行”的越來越多;上海開始成為“冒險家的樂園”。初到上海灘來的外國淘金者,從鑽出娘胎起就看慣了洋玩意兒,乍一見到中國古老的傳統工藝品,既深感新鮮稀奇,又歎服其技藝精湛、造型精美;有的甚至不惜一擲千金地爭購中國古玩。
  有位英國富商,初次到上海逛古玩店,看到一把明代製作的紫砂“虎子”(即“夜壺”),誤以為是古色古香的茶壺,越看越愛,如獲至寶,趕忙出高價購買。捧回洋行後,這位富商立即將“虎子”擺在茶幾上,放入特級龍井,泡茶品茗,還喝得津津有味哩!這不是笑話,而是上海古玩銷售史上的真實事件。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清代廣東石灣陶器:番鬼夜壺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瓷男夜壺 清代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現代陶藝,仿郊老夜壺。自馬桶使用後,這些圓柱形狀的器物變成花瓶並在超過一百年曆史的房間內發揮其裝飾作用。這是一個既能迎合現代都市人需求又能與睡房相配襯的夜壺造型。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虎子’是中國傳統的有趣器物,特為男性而製作。‘虎子’名稱的由來或會是中國人對男孩子成長的寄望,有著威風生猛的氣色,即‘虎頭帽’與‘虎頭鞋’的用意一樣。另一方麵,基於人們多是在夜間使用‘虎子’,故‘虎子’又有給予使用者保護的象徵,因此造型上有辟邪的影子。
  
  因此在製作時,特意表現‘虎子’的生猛造型,透過立體代四肢的動作。給予‘虎子’威嚴凶的形象,器型體積的減少,目的在於淡化其功用罷了。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夜壺的功能同花瓶是相同的,故該擺放在床頭,白天供觀賞,養花之用。(如果怕有異味可蓋上蓋子)晚上可解一時之急。一物二用養花不需施肥,腎子不用心急,妙哉。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賣夜壺的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於2005-7-15 16:59:23編輯過]






----------------------------------------------
散客編故事,鼓勵您轉貼;隨便您盜版,任您去賣錢。
文章千古事,讀者知深淺;不怕遭盜竊,唯恐不入眼!
散客月下
花生:788 粒
等級:大徹大悟
頭銜:金牛座|0003
帖子:15909
威望:555 點
注冊:2004-5-31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青釉虎子(三國·吳)高15.7厘米 長20.9厘米1955年江蘇省南京市趙土崗出土現藏中國曆史博物館
  古人使用過的許多器具,今天許多已不複存在,僅靠殘存的幾件器物和文獻中的隻言片語,有時還無法完全判定原物的用途,許多已經約定俗成的說法也需要澄清。這件虎子的出土,使我們能對古人生活有更深入的認識。
  精神氣質
  虎子起源於戰國,風行於漢及六朝,因器形似虎而得名,總體造型基本一致,每個時代在細部刻畫上有所不同,這件虎子通體渾圓,斜頸圓口,腹上有弓背奔虎狀提梁,虎首昂起,張口露舌,目視遠方,腹下有縮狀四肢。全身飾淡青釉,造型擺脫了僵硬強求外表形似的模式,注意對內在精神的表現,精巧而又不失質樸。
  寶貴的銘文
  通常認為虎子是一種盛溺的褻器,但此器的銘文卻提供了不同的證據。器腹刻有“赤烏十四年會稽上虞師袁宜作”和“製宜”的銘文,表明它製於公元251年,是中國現有紀年銘文的古瓷中,時間最早的一件,同時它明確地標明吳帝的年號和瓷工自己的姓名,不應該作為褻器,而當是盛水的水器。
  嶄新的風格
  還值得一提的是,此器出於中國早期最主要的窯場——越窯,這種動物造型的大量出現和演變,改變了越窯瓷器風格單一的局麵,形成了嶄新的藝術風格,這也是當時社會正孕育著重大轉型的鮮明特征。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這是清代的女用便器。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江南,一位大媽在刷馬桶……留下最後的古代習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