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禁城有9999间半屋子,鼎盛时住着数千人,却为何没有一个厕所?

 剧透历史 2020-11-09

人们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但实际上相比于需要体力攀爬的长城而言,历经明清两朝二十几任皇帝的权力圣地故宫,才是所有到北京游客必备的打卡游览地。

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一个问题,在故宫里最繁忙和拥挤的并不是什么雍和宫、坤宁宫等宫殿,也不是用来收藏金银玉翠、奇珍异宝的珍宝馆,而是看起来丝毫不起眼的厕所。

尤其是每到节假日,故宫内的厕所简直是全北京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

虽然人们对于故宫如厕难一直怨声载道,但即使是故宫的管理者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因为即使是现在这些供不应求的厕所,也都是由当年的小间屋改建或者新建而来的。

在故宫原有的设计中,号称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屋子的宫殿里,竟然没有一间是供人拉撒的厕所!这就奇怪了,厕所少那还只是简单的卫生习惯问题,但如果没有厕所那就可就是卫生安全问题了。

明清时的紫禁城,除皇帝和他的妃嫔外,负责伺候和照顾其起居的宫人最少时也有大几千,更多时候还多达数万。如此多人的三急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会酿成恐怖的疫疾。在没有厕所的情况下,当时的人们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

说实话,清朝皇宫里的人,在如厕一事上的确不算方便,皇宫中并没有专门的厕所,他们只能用便盆、恭桶来临时存放大小便,然后由专人运出宫外。

清运的场景,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就有多次特写的镜头。至于宫外刷马桶的情景,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失宠的容妃,宫斗失败后干的就算刷马桶的活。

在这些如厕的用具中,恭桶是专门用来盛放小便的,因此结构比较简单。而便盆由于需要盛放气味较大的排泄物,因此人们在完事后还需要用炭灰将它覆盖住,这也是一种较为方便和有效的卫生措施。

这些恭桶和便盆,只是普通下人们所使用的器具,而皇帝和妃嫔们如厕的用具叫做“官房”。

不要误会!虽然名字里有“房”,但是说白了,它仍然只是一种便器。皇帝和后妃的官房,一般由专门的太监单独保管,平日里这些不雅之物都会被放在贵人们看不到也闻不到的地方,只有在使用时才会拿出来。

不过,虽然这些东西的用途上不了台面,但它们的形制都极为考究,清代官房一般为长方形或椭圆形,除了传统的木质官房外,还有用锡或瓷制作的官房存在。

当然,并不是木质官房,就一定要次于陶瓷或者用锡制的官房。相反,在冬天清宫里的贵人们,更多的是青睐隔热效果更好的木质官房。

这种官房大多为长方形,内侧有椭圆形的开口,而在座便口周围还会搭上软垫。简单来说,它除了不能抽水以外,其他的许多结构都与如今我们熟悉的抽水马桶类似。

可无论这些便器制作的有多精美,我们现代人恐怕都无法适应没有厕所,只是用便器的生活方式了。

更何况,便器虽然可以方便隐藏,但运输和储藏大小便也因此成了一个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麻烦,宫人们还必须有人专门负责早起去倒夜香。

有人可能会觉得有些奇怪,使用便器这么麻烦,为什么在建造皇宫的时候,就没有人去想办法去设计一些厕所来减少麻烦呢?

一些人觉得,这与皇宫的特殊性有关。皇宫是皇帝的住所,它的安全性是超过一切其他需求之上的指标,为此一些在我们看来并不起眼的细节,就成了建造皇宫时必须考虑的关键点。

比如在宫墙周围不能有高大的树木,以防止刺客凭借树木翻越宫墙或者观察宫内情况。

又比如,在紫禁城内的台阶栏杆顶部,都必须按规定装有用来报警的空心球状物“石别拉”。碰上紧急情况,侍卫们摘下脖子上挂着的吹管,对着石别拉的孔洞使劲吹,立马就有尖锐的“防空警报”传遍整个宫廷。

如果从安全性上考虑,厕所可算得上是安全防护的常见盲区。在中国历史上,不乏有死士利用厕所来完成自己的杀人计划。比如豫让刺杀赵襄子,就躲在厕所当中。而《太平广记》中,也有过强人埋伏在厕所伺机行刺的记录。

厕所作为一个私密的空间,往往会让被保护者与外人相隔离,而复杂的地面环境同样让刺客问题变得防不胜防。因此,从安全性上解释宫中无厕所,似乎也能说得通。

但说实话,便器的种种不方便,本身只针对于底层宫人,那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贵人们,并不会亲自处理这些涉及五谷轮回的东西。没有了厕所之后,宫室会变得更加整洁干净,也不会有那么多难闻的气味。可以说,厕所有百种方便,方便不到他们,便器有千种问题,为难不到自己。

脑洞大开的想一想,如果皇帝和妃嫔们需要自己亲手倒尿盆,恐怕不出两年,厕所就早已成了紫禁城内的标配了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