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云笔健意纵横—著名美学家之李泽厚

 爱雅阁 2012-05-19

       

李泽厚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生于1930年6月,19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李泽厚成名很早。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就因一场美学的论争而崭露头角,名重京城,成为一个学派的“领袖”和“宗师”。那时,1930年出生的李泽厚也还是个“小年轻”,算起来不过现在一个博士生的年龄。想那时也真是个天真烂漫的年代。许多现在看来实属低层次的问题,却被朝气蓬勃地讨论着,并因此而人才辈出。李泽厚的美学观点 “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更可谓红杏一枝,很是领了好些年的风骚。
       不过,李泽厚的影响超出学科范围,真正成为一代青年学人的精神偶像,却是在80年代初;而他的崇拜者、追随者、赞同者、欣赏者和心仪者,则主要是77、78级本科生和78、79级研究生,以及他们的同龄人。

       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领域,促引思想界在启蒙的路径上艰辛前行。其主要著作有《批判哲学的批判》、《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等。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出版了《论语今读》、《世纪新梦》、《己卯五说》、《历史本体论》、《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等著作,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了沉甸甸的人文关怀。

灵山居士收藏的天津版的《美的历程》

2006年12月9日购买,定价36·00元

       李泽厚的魅力在《美的历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被视为“中国美学史外编”的《美的历程》一书,起先曾以《关于中国古代艺术的札记》为题,在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美学》上发表了前三章。初刊之日,便广为传颂,纸贵洛阳。读者盼其全书,如久旱之望云霓。次年3月,该书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此后十年之内印了八次,后来又有了多种版本 ,无疑是学术著作中最畅销的。即便现在看,它的“含金量”仍然很高。因为它不但跨越五千年历史,贯通多种艺术门类,而且“兼具历史意识、哲理深度、艺术敏感,还颇有美文气质”。这样的著作能有多少呢?凤毛麟角吧!
       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且能做到该细密处细密,该留连处留连,丝丝入扣,顺理成章,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而不能为。但最初打动我们的却不是这些,而是它的气势和情调。这就像是欣赏艺术品。当我们刚刚接触到一件雕塑、一幅绘画、一个青铜器或一首乐曲时,我们是来不及仔细琢磨它的。我们很难一下子体会到它的深刻含义,也不可能马上把它的形式结构看清楚。所有这些,都是以后的事,而且也许需要反复欣赏、反复体验、反复品尝、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味来”。而在当初,在与艺术品猝然相遇又怦然心动的那一刻,我们总是“一下子”就被感动和震撼了。我们分明感到有某种“说不清”的东西在吸引和呼唤着我们。《美的历程》便正是这样。甚至我们还可以说,它的魅力,正在于它的“说不清”。

       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做到“与众不同”的。它需要胆,需要识,还需要才。有胆才敢做,有识才能做,有才,才做得出、做得好。李泽厚恰恰正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人。《美的历程》一书真是写得英姿勃发,才气逼人。单是标题,便气度不凡,龙飞凤舞、青铜饕餮、魏晋风度、盛唐之音,更不用说每过几页就有一段华彩乐章了。实际上,《美的历程》是可以当作艺术品来看待的。它充分地表现着李泽厚的艺术魅力。


灵山居士收藏的《中国美学史》(第一卷)
(可惜我只收藏了这一卷)

       后来他又和刘刚纪合作编写了大部头的《中国美学史》,学术分量更重,但坦率的讲,影响不如《美的历程》。

李泽厚直至今天仍然是一位赫赫名人。上世纪80年代对青年一代的“美学启蒙”,至今仍然发出回响。北京大学学者姚洋在美国维斯康辛大学读书期间,欲访索居此校一隅的李泽厚,但李泽厚“独居一室,大小人物皆不见”,很像清怆的现代夷齐。

耿直、孤介的确是李泽厚的特性之一,虽然他自己并不承认这一点。他只说自己“怕见生人,表面快活,内心孤独”。

李泽厚的这种孤独,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他的美学和哲学建构体系,半个世纪以来,不管是实践派美学,还是主体性实践哲学或人类学本体论,无论正误,至今仍无人比肩,无人超越。有人称李泽厚是20世纪最后的思想家,他自己也慨叹那些不同调的青年,“没有拿出像样的批评意见来”。

除此而外,作为学人的李泽厚,一直秉承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角色。孜孜矻矻,自觉寻找和发现由历史所形成的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并尽力指出它的优点和缺点,以求进行“转化性的创造”,寻求现代化的方案。为此,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前人之所未发。在80年代,他大胆肯定个体价值,强调偶然性和情感本体,这些美学概念在那个相对封闭的岁月,于青年人而言,简直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风华正茂的李泽厚

而后来,正如他的古代思想史论被讥为保守一样,他的“救亡压倒启蒙”说,也被视为异端。然而,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首先了解,而后促进它的转化或革新。这些学术主张的背后,体现的正是李泽厚身为学人的另外一面:学术勇气。李泽厚强调学人为学,须得“有胆有识”,“识”是学术能力,“胆”则是学术勇气,二者缺一不可。李泽厚的孤独,正源于这种同道者的匮乏。四海飘零,知己难觅。现在有了网络,但李泽厚好像对网络不太感兴趣,正像他对自己学问的固执态度一样,50年来,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但李泽厚并不拒绝交流。他亲切地赞美青年人的热情,支持年轻人为自由而做的努力。他对真诚和虚伪有一种天生的辨别能力,以真诚回报真诚,相反,对一些学术客套则报之以淡淡的嘲讽。这种不通世故有时会让人尴尬,而他则全不在意。2002年,他与陈明对话《浮生论学》,纵谈古今,臧否人物,甚至保留了一些十分见个性的迂阔之论。比如说“梁启超、章太炎、陈独秀都不行”,“张岱年没有哲学,钱钟书既杂且碎”等等,足见书生本色。

李泽厚90年代初开始客居美国,后来几乎每年都要回国住一段时间,交游、交流,然后在初冬又飘然离去!

李泽厚以美学名世,对美非常敏感。。他在美国的家里客厅的墙壁上,挂着冯友兰先生书赠的一幅对联,“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刚日读史柔日读经”。已八十出头的李泽厚,谈笑风生,心地纯净,透明,依然像年轻人一样活泼。

我们都多么希望能亲聆他的谈笑风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