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泽厚,一位处处都要美感的绅士,他的影响力从未退场|美学|美的历程|哲学家

 未来决定现在 2022-09-18 发布于河南


李泽厚。摄影/李杨

“哲人其萎,沉痛告之”。11月3日,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去世的消息一时间在许多人的朋友圈刷屏。

在哲学与美学快被遗忘的时候,人们追忆李泽厚先生,其实是在追忆什么?李泽厚先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八十年代的思想启蒙,李泽厚功不可没”

11月3日,据李泽厚的学生赵士林消息,哲学家李泽厚在美国逝世,享年91周岁。

被一代人尊为“精神导师”的李泽厚生于1930年,是湖南宁乡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

李泽厚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成名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他独树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主要著作有《美的历程》、《中国美学史》、《批判哲学的批判》等。九十年代后,李泽厚客居美国。

“八十年代的思想启蒙,李泽厚功不可没!”“学生时代读过他不少书,他的《美的历程》曾让我手不释卷,培养了我对华夏文化和美学的基本认知。”社交媒体上,人们写下这些简单的字句,引发出许多共鸣。


(图中为李泽厚先生的手迹。受访者供图)

编辑还原

把清澈的谈话出成书,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

“我可能讲得太啰嗦了。我们的'登场’对谈也该退场了。谢谢你。”2011年,李泽厚用这样一句话结束了一次让很多人回味至今的智者对谈。随后,《中国哲学如何登场?——李泽厚2011年谈话录》出版,在此之前,《该中国哲学登场了?——李泽厚2010年谈话录》已引来许多关注。

作为这两本书的编辑,上海译文新文本出版中心副主任陈飞雪11月3日在接受潇湘晨报采访时表示,李泽厚先生去世的消息刷屏朋友圈,说明他的影响力和学术魅力仍是时代所需,从未退场。

李泽厚先生的这两本谈话录,记录的是他与著名学者、编辑家、《文汇报》“笔会”主编刘绪源之间的对话。这些对话围绕李泽厚先生的读书经历、思想渊源、哲学观点以及中外哲学、文化、社会发展等主题,深入、严肃又饶有趣味。

在陈飞雪看来,这样的对话堪称棋逢对手:“刘绪源老师对李先生的著作非常熟悉,写出的提问大纲问了很多人没有问过的问题,获得了李先生的肯定。”在2010年对谈的过程中,两人在北京谈了三次,后出版了《该中国哲学登场了?——李泽厚2010年谈话录》,读者反响非常好。于是第二年又进行了对谈,出版了《中国哲学如何登场?——李泽厚2011年谈话录》。

回忆起这两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陈飞雪坦言:“是有点难度的工作,但优秀的、杰出的作者也是编辑的幸运。”她表示,李泽厚与刘绪源两位老师都是极其聪明的人,他们的谈话有交锋、有默契,所谈的东西非常透彻、非常清澈。“这个清澈是来源于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很透彻,是在谈真的问题,没有说'云山雾罩’的感觉”,陈飞雪这样解释。

书本之外,陈飞雪说:“生活中的李先生,我觉得是一位处处都要美感的绅士。”同时,她还感受到“一种内在的霸气”。

比如,在书里的对谈中,李泽厚曾主动说起“我们的责编陈飞雪打电话来,问起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并说“这可以谈谈。我对自然科学一直感兴趣。上次我也说过,中学里我理科成绩好。初中时的平面几何,一些习题很难,但我喜欢做。训练推理能力和想象力,比如划虚线。八十年代我写过文章,说初中要学好'没用’的平面几何,高中要开逻辑课,这很重要。”

对于这个细节,陈飞雪还透露,李泽厚先生很关注类脑科学的发展,曾提出“是不是以后能够把我的大脑保存下来”。而在对谈中,李泽厚也表达了自己的两点期待:“第一、我希望未来脑科学有突破性的进展,使人们更清楚了解人性和自己;第二、怎样走自己的路,如何'知命’和'立命’。”

更为很多人熟知的,是李泽厚在对谈中说:“我一生谈不上'中庸之道’,也不算是进取的'狂者’,最多不过是'有所不为’的'狷者’罢了。好些人以为我'很狂’,其实错了。”

回忆点滴,陈飞雪说:“今天听到这个(李泽厚去世)消息,我是非常沉痛的。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已相继离世。能够在李先生晚年让他把一些想说的话说起来,现在看来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

后辈学者

希望将学术精神传递给当代人

“如果有机会,我想让李泽厚先生把他的专业精神、对学术追求的精神传递给我们年轻人,传递给我们当代人。”11月3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科院副教授李文武追忆起李泽厚先生,表示现在在课堂上都会跟学生讲起他的哲学、美学。

在李泽厚的人生履历中,他曾就读于湖南省第一师范,后来在1950年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李文武则曾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求学,现任教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据学校官网介绍,李文武的研究领域既有理论物理,也有中国古典文献学,还包括教育史。

李文武表示,受到家庭影响,在自己读大学之前就接触与了解李泽厚先生的学术研究。“李泽厚先生不光是对我、对很多年轻人,包括我们老一辈的人都有很大的鼓舞、激励与引领”,李文武坦言:“可能有些人没有读过他(李泽厚)的书,但是肯定了解他,知道他的名字。”结合自己的研究,李文武认为,李泽厚先生梳理了从古到今的美学,建立了属于李泽厚时代的新美学体系。

现在在课堂上,李文武也会跟同学们讲古典美学,2020年有位学生毕业时,还回馈了他一本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作为毕业留念。同时,李文武也会跟同学们强调文史哲学习对于思想和人生的滋养,希望同学们多涉猎这方面的知识与书籍,陶冶情操,开拓视野。

缅怀李泽厚先生,李文武希望在学校举办主题研讨会,将李泽厚先生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不断传递。

潇湘晨报记者李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