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天哲学家,晚上追星族,低调了91年,他终于登上世界热搜了

 zjytsg402 2021-11-07

图片

这个时代的孤独者

图片

图片

11月2日,哲学家李泽厚去世了。

他的名字,你也许不熟悉。

但他说过的话,却是那么振聋发聩。

早在25年前,他就强调: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这是因为,那时的他,就看到了中国人今天的生存困境——

作为电脑附属品的当代人,实际上一半是机器,一半是动物。

解决办法不是打碎机器,而是让人重新成为人。

2010年,他的文字入选《诺顿理论和批评选集》。

图片

李泽厚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140个名字在一起,他是其中唯一的中国学者。

在业内,他属实是享誉中国和世界的大师:

20世纪中国真正哲学家只有两个。

上半世纪是冯友兰,下半世纪就是李泽厚。

上下世纪氛围不同。

因此,人们肯定地说:李泽厚,是在一个不能出现思想家的时代中出现的思想家。

这,注定了他是这个时代的孤独者,格格不入!

这,也和他的「怪人」气质不谋而合。

图片

图片

李泽厚,是个「怪人」。

私底下,亲朋好友都知道。

好友刘再复一言以蔽之:

“李泽厚性格古怪!

不闲聊,表达木讷,完全不通人情世故,讨厌体力劳动,

喝酒、散步都不要人陪,就连太太也没有特殊权利。”

图片
图 | 李泽厚与好友们

因为一篇二十多年前的序,李泽厚曾经上过微博热搜。

这篇序言只有短短几百字,是为他大弟子赵士林的一本书所写的:

赵士林是我的学生,这本书是他完全瞒着我写的。

因为他知道,我将不会同意在他准备博士学位论文的时候弄这些东西。

他写完后告诉我,我当然没办法了,总不能叫他去烧掉。

但我拒绝看这本书的任何一个字,也不对这本书负任何责任......

图片

一时之间,他的坦诚逗乐了网友。

这篇序言很“李泽厚”!

他向来是有什么说什么,不太懂人情世故的。

他的生活习惯也是不为人理解,被人称为怪癖。

坚持穿睡衣待客,即使是面对镜头也不换装。

据说他访问日本时,住和式的传统房子,必穿拖鞋走在不许穿拖鞋的榻榻米上。

要不然就不舒服。

而他也坦白:

人本是社交动物,有社交的本能和欲望。

但我的个性就是比较孤僻,不爱倾诉,不爱与人交往。

我还有三个先天性毛病,与不喜欢跟人交往的个性恶性循环:

·一是记不住面孔;

·二是记不住声音,别人打电话我总要问“哪位”。

有次包括我儿子,所以他现在总是先报上名来;

·三是记不住路。

性格为何如此怪,这一切也许能从12岁的他得知。

图片

图片

1930年,李泽厚出生于湖南。

他12岁,父亲就去世了。

他回忆道:

“祖父有很多钱很多地,到我父亲就什么都没了。

他是邮局高级职员,自己奋斗,一个月有200多银元。

我保留着一个账本,我们家花钱很大方,到月底没剩什么钱。

我很小就吃过巧克力、烤鸭。

父亲一死,什么都没了。”

因此,他自小就看清了诸多势利眼。

图片
图 | 1936年全家福,右起:父亲、李泽厚、二姑、祖母、弟弟、母亲。

他喜欢鲁迅,估计都是对这段人生有共鸣吧。

鲁迅说: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母亲,是农村小学老师。

勉强将李泽厚和弟弟上学。

可惜,几年后,母亲也去世了。

让李泽厚愧疚的是,当时他并不在母亲身边,等他赶过去,母亲已经下土了。

「怪」,估计有贫穷的功劳。

初中毕业后,李泽厚考上湖南最好的高中,去的却是湖南第一师范。

图片
图 | 湖南第一师范

唯一原因是师范免交学费,且有补助。

他很少社交,因为贫穷,他只有读书这一个嗜好。

他极爱看书,常向别人借书,因为借来的,总是要还的。

于是他就把借来的书都抄一遍,然后再读,再细嚼慢咽。

师范学校规定毕业后,当两年小学教师才给文凭。

许多同学就此当了一辈子教师。

李泽厚另辟蹊径。

他考上了北大哲学系。

因为买不起火车票,他一度想去卖血,但身体不行。

最后去学校报道,迟了整整一个月。

在北大,李泽厚从来不买牙膏,用盐刷牙。

图片
图 | 李泽厚在北京

每个月3块钱的补助,他都要省下来,资助弟弟。

他也买不起笔记本,只能买活页纸。

而且他还患上了肺结核,把他隔离开在一个狭小空间里。

别人哭兮兮地。

李泽厚倒还好,开心极了。

因为减少了户外活动时间,意外地增加了许多读书的时间。

李泽厚说:我爱看书,这是我下了很多苦功夫的。

在学校,学生借书证只能借5本,老师借书证能一次性借30本,他便去问老师要借书证。

每次都是带着麻袋去的,然后装回宿舍看。

人们光看到李泽厚优秀的履历,却不知他在这里下了多少苦功夫。

图片

图片

北大,人才济济,学风自由。

在一次与美学家朱光潜争论时,李泽厚便出名了。

他提出:人类的实践才是美的根源,内在自然的人化是美感的根源。

论后,他名声大振,开创了中国美学的一大派别——

实践美学。

而此时李泽厚才刚刚20出头。

图片
图 | 青年时期的李泽厚

对此,他却无奈地说:

脾气倔强,不懂迎合却偏偏少年成名,付出的代价就是人缘不好。

大学毕业后,李泽厚分配进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

李泽厚在社科院是个异数。

他不按领导的指示来写,那时总挑他毛病,开了好几次批判会。

虽不善于人情世故,他却极善于思考。

1976年,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北京有震感。

在简陋的地震棚里,李泽厚完成了《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

图片
图 | 《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李泽厚著

因为他从来不讲自己在研究些什么,又不申报课题。

书出版之后,哲学所的人都吃了一惊。

你以为他是在悄悄学习,然后惊艳众人。

殊不知,这是他一贯作风。

在2010年的一次采访中,他说出了自己的四个悄悄:

静悄悄地写,静悄悄地生,静悄悄地死,静悄悄地读。

这是他的处世方式。

但是实际上老先生的凡尔赛人生是:

自己静悄悄地写,发表言论,教书育人。

然后到处放火,跟普罗米修斯从天上偷了火种,带给人类一样。

图片
图 | 李泽厚
 
图片


1978年,挣脱种种禁锢的中国人,极度渴望一切自由和思想。

而挺过来的李泽厚和蛰伏已久的思想,出现得刚刚好。

1981年出版的《美的历程》,竟一夜之间卖出了数十万册,创下纪录。

从远古图腾谈起,触摸青铜之美,聆听楚辞唐诗,一路尽情欣赏五千年文明,......

单是“青铜饕餮”、“魏晋风度”、“盛唐之音”这些章目词句,就为荒芜的世界,带来新鲜气息。

人们通过对美的认识,找回一度失落的自我价值。

《美的历程》让青年看到了原来讲文艺,讲哲学,不一定非要套上现实或浪漫主义的帽子,而完全可以从自己的感受出发。

图片
图 | 《美的历程》——李泽厚著

当时,一股美学热疯狂袭来。

各行各业争读李泽厚,把他的书当成枕边之物。

甚至有种说法是,邓丽君是爱情的启蒙导师,李泽厚是思想的启蒙导师。

就连他的「怪」,也成了潮流。

太多的人希望成为李泽厚的学生。

图片

1984年,许多学生拿到试卷之后蒙了。

他找的专业是中国美学史,考的题是西方哲学史,一道中国美学史的题都没出。

没人像他这样出题的!

北大硕士赵士林说:

“我当时也非常仰慕李老师,我只得了20几分,很多人都是0分,相对而言,我是不错的了。”

图片

李泽厚有两个博士生名额,最后只招了赵士林。

现在已经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的赵士林回想当初,觉得李泽厚那样出题是有道理的:

“做关于中国的学问,不懂西方,没有比较的视野,那也是做不好的。”

图片
图 | 赵士林

在学生们的印象中,李泽厚先生是个很好玩的人。

“他年龄比我们大,但说话非常平等,一起玩、一起喝酒、一起骑马。

人也很豪爽,有时他可能找二三十个人一起吃饭,都是他来埋单。”

还讲一事,您有次回国小住,提出要去蹦极。

让学生赵汀阳打电话去问,被对方堵回来了,以为遇到了神经病。

因为,那时李泽厚先生已经70岁了。

图片
图 | 李泽厚

图片

90年代,李泽厚去了美国。

若非如此,想必他的名声更旺盛。

身在异域,异常寂寞。

不说别的,每天的饮食也让人生出思乡之情。

到比较大的超级市场买菜时,李泽厚总喜欢去看看有没有中国白菜。

在威斯康辛、密歇根等学校转了一圈,他最后定居于克州小镇博尔德。

美国没什么人知道我。

图片

图 | 李泽厚在美国

所以,当家乡的一位年轻人突然电话请求他作序,对乡音极感亲切的他,竟没能按惯例拒绝。

可能,孤独久了,也想疏解一番吧。

好在每年还是能回国一次,短则一个月,长则半年,见见朋友看看书,打听打听学界的八卦消息,还有自己的书买的怎么样。

更有趣的是,他常去旧书店看看有没有人拿出来二手贱卖李泽厚的书。

若没有,他能开心一整天。

图片

在一次采访中,问及他晚年生活怎么样。

李泽厚说:

我是自由之身,自己打出天下,无求于人,非常独立。

我很满意。

根本不依赖孩子,精神也非常好。

我喜欢看快乐女声,周笔畅很好,她现在怎么样?

我从美国回来,坐商务舱,自己掏钱。

我还买了一些基金投资。

也许他很满意这种独处的状态,习惯并享受着......

图片

图片

他享受着孤独,孤独也成就了他。

因为孤独,所以他能看清中国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

早在25年前,他就看到了中国人今天的生存困境——

在他看来,作为电脑附属品的当代人,实际上一半是机器,一半是动物。

那时,李泽厚先生就为人类提供了出路。

要重新做回真正的人,就要摆脱工作中服从于机器统治而造成的异化。

然而,科学发展不会停步, 人的工作已离不开机器。

缓解之道不是打碎机器,而是想办法争取更多自由时间。

只有自由时间多于工作时间,心理本体占统治地位,人性才能发展。

图片
图 | 1998年,李泽厚在科罗拉多学院获人文学荣誉博士

如何获取自由时间,并利用自由时间呢?

他认为要回归教育:

就是能否把人培育成为一种超机器、超生物、超工具的社会存在物,

而不是机器的奴隶和工具化的存在。

他大胆提出:

如果有一天,全球实现三天工作制,世界大不一样了,人类会做什么?

李泽厚的思想,指向了未来。

不可置疑的是,今日乃至未来,李泽厚先生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于我们都是宝藏。

2010年,他的文字入选《诺顿理论和批评选集》。

李泽厚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140个名字在一起,他是其中唯一的中国学者。

图片
图 | 李泽厚

图片

李泽厚先生在今天,也是孤独且寂寞的。

他是一代精神导师。

著名哲学家赵汀阳,易中天等,都是他思想的崇拜者。

但今天的许多年轻人却不知道他的名字和著作。

除了《美的历程》,他先后创作了3x4+3=15:

思想史三论,美学三书,哲学三纲要,伦理学三书,加上《论语今读》,再加康德书和访谈。

对此,李泽厚先生说:

我还是非常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读一下我的书的。

即使是批判我的,也开心。

去年,九十岁高寿的李泽厚先生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访谈时,

记者说了句,等到人们真正认识您的魅力时,恐怕是许久之后。那时恐令人惋惜。

最后,李泽厚特意向读者说了一句话:“谢谢,这算是告别吧!”

一年后,他真的告别了。

许多人缅怀道一声:

先生走好!

然后重新捧起《美的历程》。

图片
图 | 李泽厚

参考资料:

1. 三联生活周刊,《学者李泽厚》

2. 南方人物周刊,《李泽厚:我现在是静悄悄地活着,也准备静悄悄地死掉》

3. 南方人物周刊,《时代和它的李泽厚》

4. 马群林,《人生小纪·与李泽厚的虚拟对话》

5.《李泽厚近年答问录》,李泽厚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