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扬之水《脂麻通鉴》

 布狄厄布狄厄 2012-05-19

读扬之水《脂麻通鉴

  收到友人寄来的《脂麻通鉴》(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知道这是“书趣文丛”第一辑中的一种,出自被书友喻为“才女”的扬之水,书名有些怪,读来不知何意。打开书,原来“脂麻通鉴”是其中的一组文章的总题,看“题记”才知来于明人王琦的《寓圃杂记》:“吴人爱以脂麻点茶,鬻者必以纸裹而授。有一鬻者家藏旧书数卷,旋摘为用。市人得其所授,积至数叶,视之,乃《通鉴》也。其人取以通读,每对人必谈及。或扣其蕴,则实告曰:'我得之脂麻纸上,仅此而已,馀非所知也。’故曰'脂麻通鉴’”。所谓“脂麻点茶”也就是用芝麻泡茶的意思。既然谈资来源于裹芝麻的旧书叶,那又有多少可谈呢。原来是寓意“谈史而所知不多”。
  扬之水自喻并没有好好读过二十四史,“不过闲来翻阅一两叶,偶然生出几许怪怪奇奇的联想与感慨,或者竟有陈子昂式的悲怀”,便有了这些“不曾下过认真考证功夫”的“读史札记”。对于真正没有好好读过二十四史的我来说,她的这种文字不由得吸引了我,我先感到了一种亲切,如书友相聚,谈古道今,品茗夜话。一篇篇读下去,品味到了“泡茶”的浓香,感叹有二:一来她读的书多,可谓博采典籍;二来她的见识深刻,正是“传经已有粲花舌”。
  她的笔下往往通过一些历史“故事”,如“太史公曰”提炼出独到的见识,例如从汉儒公孙弘的际遇,得出“在天子一言九鼎、威行天下的时代,不论君子还是小人,行恶行善,都是需要由这位最高权力者,为之提供一个特别机遇的。在正常的行政制度之外,另辟途径,希图以个人的天才加权术治理国家,最终只能给国家带来灾难”。而在题为“道德”的一篇中,更是一语中的:“道德原与法律、制度相适应,且互为作用。没有相应的制度做保证,道德便无法显示其力量,或者说,只能是虚伪的——以道德的语言掩盖不道德的行为。”
  如果说“脂麻通鉴”让我在感叹之余有一种沉重,那么,接下来的一组品书的短札“不贤识小”则使我的精神感到轻松和愉快。扬之水“品书”的特色就在于品出一种“滋味”:“虽然是一叶他人眼中的风景,虽然朦胧且又遥远”。最后一组文字是“全部采自旅行日记”的“独自旅行”,她的旅行是容不得他人介入的和自然的“恋爱”,但在这种感情中,无论是阳关月,还是悠悠水、淡淡春,都存在着“书”的影子。
 
 穿越逝水流年的“名物”

    汪曾祺先生当年曾对沈从文放弃文学改行文物担心——沈先生能不能搞出名堂,作为学生,汪曾祺觉得老师缺乏“科学头脑”。后来汪曾祺松了一口气,因为他发现沈先生“能把抒情气质和科学条理完美地结合起来”。沈从文1949年后因种种原因由一位作家变成了文物专家,及至到晚年,只要一说到文物,仍如同小孩穿新鞋,过新年一般。作为文物专家,他最重要的贡献自然是那本又重又大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相对于那本大书,《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外文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这本小书也许更能体现沈从文抒情气质和科学条理地完美结合。
    这本小书是沈从文后半生有关文物与艺术的文集,它包括沈从文在文物领域涉及的方方面面,譬如古代的镜子、陶瓷、玻璃、花边、丝绸、织金锦和古代人的穿衣打扮等等。那些镜子花边,图案颜色,陶罐绢纸,从沈从文的笔下汩汩流出来,便生动活泼,像是蕴含了感情,变成可触摸的存在,譬如从一片陶器上的几道花纹,便反映出一个时代的鲜活风貌。白石老人曾治过一方印章,题曰:“要知天道酬勤”,“天道”虽不可信,但一个人长期的“耐烦”劳动,总不会是白费的。沈先生后半生虽然远离了热爱他的读者,但他的“耐烦”依然结下了沉甸甸的果实。
    沈从文的文物考证不是单纯从文物到文物,更不是从文献到文献,而是让实物与文献结合起来,以诗书史籍与文物互相印证,他把自身赋有的小说家的想象力移植到文物考古上,同时,他又从文物和历史的角度来解读文学,譬如他谈《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中的两件古器,尽管只是关于《红楼梦》注释的“一点商榷”,却“打通”了文物考古与文学考证的关节,显出“没读过多少书”的沈从文博览开阔的艺术视野和独上高楼的学术境界。在这篇文章中,沈先生说,古典名著的“注释”者,不仅要懂语言,也要懂文学,不仅要懂社会,还要懂文物,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分开的孤立事物融成一份知识。这也是沈从文的“治学之道”。
    沈从文由此提出了对《诗经》、《楚辞》以及唐诗等等应作细致科学地“名物新证”工作。沈先生提出的“名物新证”系列是在1961年夏天,过了将近40年,坊间终于有了扬之水的《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这本《新证》从诗三百篇中选出十六首进行名物注释新证,外加上三篇专题考证:驷马车中的诗思、诗之旗和诗之酒。虽然是“名物”新证,但作者寄情的仍是附丽于“名物”的情与意、史与思,由“名物”展示出一个纷繁的世界,更由这可见的纷繁世界传达出深微丰美的心灵世界。
    从扬之水的那本收入辽宁教育版“书趣文丛”之一的《脂麻通鉴》(1995年第一版),已读到了她的学识和文采,这本《诗经名物新证》虽属“学术”之作,但仍以细腻的文笔写成,如孙机先生“序”言,其考释虽涉及了广泛的学术领域,但无不紧扣诗意展开,读时如剥蕉剖笋,作者层层交代,随之柳暗花明,随之云开雾霁,没篇每章都如同直抒胸臆的快人快语。
    “诗的文字原本随身带了音乐的节奏,只是它在太远太远的地方唱歌,不知道隔了这迢遥,是否真的听到了它的弦声叮咚?”读着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再翻览线条摹绘的清晰物象,对于《诗经》便有了新的认识和感觉。譬如:在“大雅-韩奕”篇中,除了对这首长诗的叙事情趣加深领悟外,读着扬之水对古车细致的考证,再参照一幅幅出土文物的绘象,眼前油然浮现出风尘扑扑行程中的古代车马,骏马的笼头仿佛漆上了鲜亮的油彩。若沈先生地下有知,看到这本《新证》,信手拈来一句:中国古车的骄傲与光荣,舍《诗》之外,再没有更美丽更真实的篇章。是否能会心一笑呢?

 
 
脂麻通鉴的评论   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 5 

  看《脂麻通鉴》已然有段时间了,今日才开始读末尾的游记,方一篇,只觉得海天温柔习习而来,让人有说不出的惬意美满。原来,在诸多“新证”后,这女子最好的依然是散文。在她文中,人总欠了这天地万物一份情,也欠人一份情;而不会像《猎人们》的作者,朱阿姨,又或是林文月阿姨那样,似乎是天地万物欠了她们一份情。 
  我总想看到不至于太残忍的表达,在扬之水的文字中总有这迂回后的朗阔,如晓风明月般,不伤人也不护人。你站远一些,就能看足了风景,也就默默抚慰了自己。 
  这样真好。 
   
  读到第三篇游记,说不出话来,那文字水一般、云一般漫在周身,却还是不如她自己写下的那句“水一样,云一样地浸漫全身”,略带庄严,略带深浓,还有一点唯唯诺诺的心情,仿佛是一个供养人似的,用自己的方式贴近着世间和世外。 
   
  读这样的文字,也有可怖的地方,大抵是因为最后的日期吧。八八年,九零年,九三年,越是看到,越是害怕,近二十年后的今天依旧被感动并不让人害怕,只是害怕,怕她不能再成行,怕自己出行没有这样的感动。 
   
   
  去旅游最怕的不是景物的被毁被没,也不怕景点的喧闹商业,怕的是当地人,怕他们不好,这不好不是说为人上的不善,只是说配不了那点古迹遗留下的余温,一旦目睹了不好的,对那地方也就有了疏离的念头,以后也不太愿意再次前去。这样的地方也不少,但也有一个地方再去后,改了我的印象,那是上海。我去过的地方不多,可有些地方虽然觊觎但是总不敢去,比如云南,比如西安,比如海南,越是早早的做了旅游景点,我就越发不敢靠近过去。到了今天,有好感的地方只有鼓浪屿和南京。而此二处,也都是因为当地的人,而不是因为景。 
  南京人的气质很难忘,鼓浪屿岛民的平静也很难忘,说到底,即便不去接触,只要能够目睹,我也就安心得很。 
  扬之水的文里,那骑跨在摩托车上的青年男子与她商讨价钱时说她是“斯文人”。这词语听得让人落泪,她自己也写得哀婉起来。去远方,不被感动也不算什么,一旦被感动了,真不知是好是坏……写到此,想起杭州,真真心疼了起来。 
  果然,下一篇里,扬之水就写旅行归来清点思绪,“牵情的,到多是今事——不是大喜大悲的激情,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奇遇,不过是些平平常常的人,平平常常的事,就像那随处可见的、散散淡淡的春光,就像那依着蓝天、似有若无的云气。人性本来的良善,就藏在这平平常常的生活里……这平常中的幸运,更使人有一种长久的感动。” 
   
  我总是偏激的,比不得她这样的情意。 
  
你认为这篇评论: 有用 15 没用 4

2009-04-25 16:19:35 抬头见喜

  而不会像《猎人们》的作者,朱阿姨,又或是林文月阿姨那样,似乎是天地万物欠了她们一份情。 
  ============================= 
   
  喜欢这句话。有同感。 
   
  我总想看到不至于太残忍的表达, 
  ========== 
  这一句也有同感。

2009-04-25 16:27:48 瑞穗

  HOHO~前一句写出来后真怕被人追着打呢

2009-04-26 11:59:42 苍月飞雪

  南京是个好地方

2009-04-26 17:51:00 甲dingding

  若水 
  轻柔 缓缓 温存

2009-04-28 15:42:38 binglanhai

  虽然没读过,但是看到这样的读后感,还是很想读~~~期待一下~~

2009-05-08 13:48:11 山人

  杨之水是现在偏僻的文人圈子之一,太女性化,不大想读,有时觉得,她跟安意如之流有点相像

2009-05-08 15:35:11 十一悦

  我总想看到不至于太残忍的表达,在扬之水的文字中总有这迂回后的朗阔,如晓风明月般,不伤人也不护人。你站远一些,就能看足了风景,也就默默抚慰了自己。 
    这样真好。

2009-07-23 14:01:51 沈书枝

  竟然说“安意如之流”! 
  前些天在卓越,《诗经别裁》一书下面有人评论,说她写书太男人气,干巴无味,是个女人都比她有女人味。 
  今天可就在这里看见有人说她“太女性化”。 
  可见众口难调真是一定的事。

2009-07-23 14:31:01 遠古邪惡小郎君

  安意如之流。。。。。。。。。我狂汗 
  那位同學沒看過趙老師的書吧

2009-11-11 11:55:50 谷雨

  喜欢

2009-12-15 16:26:29 墨禅茶

  原来,在诸多“新证”后,这女子最好的依然是散文。在她文中,人总欠了这天地万物一份情,也欠人一份情; 
  ====================================== 
  完全同意

2011-06-30 22:13:47 风雨攸除

  神啊,怎么会有人把扬之水跟“安意如之流”比。。。。。。

2011-07-01 00:51:36 人在鹭洲

  神啊,怎么会有人把扬之水跟“安意如之流”比。。。。。。 
   
  同汗。。。

2011-11-14 20:33:42 紫檀

  真是的,与安意如之流放在一起,我好忧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