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西游与人生 林电锋 唐僧取经:路途遥远终须有到之日 当唐僧高高兴兴在乌斯藏高老庄收了徒弟猪八戒,一边游山玩水来到了一个奇怪的地方,一座叫做浮屠山的高山,见到一位奇怪的高人乌巢禅师(这位高人在《西游记》中只出现过这么一回,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且这一回在取经过程中又很重要,所以还要做点研究,以后再述)。老禅师与猪八戒是老相识,却不认识孙行者,不知是真是假,反正说明八戒的面子大。 一直心中无主的唐师傅,总是想找个人问一问“灵山”在哪里,有多远,路途艰不艰难?可惜当时没有问到著名旅法作家高行健先生,否则,他告诉唐师傅“在河那边”,肯定把老唐转晕了。俗话说,出门路在口,多问少弯路。更为奇怪的是,唐师傅之前并未闻到禅师的大名,也不知他有什么高深道行,但他一见到禅师,仿佛见到我佛如来一样,一共给了非常尊敬的三拜:一拜,禅师见到他们三个过来,即便离了巢穴,跳下树来。三藏下马奉拜,禅师用手搀起说:“圣僧请起,失迎,失迎。”再拜,唐师傅请问西天大雷音寺在哪里?禅师说:“远哩,远哩!只是路多虎豹难行。”三藏殷勤致意,再问:“路途果有多远?”禅师道:“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三拜,唐师傅拜伏于地恳求,那禅师遂口诵传之著名的《多心经》。 实际上,整部《西游记》全书一百回,大约八十万字。而唐僧见乌巢的情节只有1300多字,占全书总字数的万分之十六,可见“文不在多在于精”,确实是全书的核心环节。至少,这个环节解决了三个重要问题:一是明确了目标,路途遥远艰难,非常人能够到达,因为取经团队“4+1”都是非常人。二是目标肯定能够实现,“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三是指出了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方法,因为路途艰难,魔瘴难消,所以禅师传授唐僧的《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我现在还没有完全弄明白乌巢禅师是谁,为什么这样做,唐僧为什么这么景仰他、相信他,并在取经途中一直熟念此经,把它当成法宝。 在这里,我很感慨,乌巢禅师何曾不是传授我们修炼自我人生之路?吴承恩老先生在《西游记》中,总之是想尽很多办法,让我们慢慢去感悟、去领会、去品味。贤者自达,感悟多少看各人的造化。 首先,不管路途远近,重在目标要明确。就像红军长征一样,当时没有GPS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经常为了避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从东又向西,向西又往北,脑袋经常转晕了,但是方向非常明确,就是“向北向北”,红军官兵有指南针的看指南针,没有的看北斗星,看不到北斗星看别的,反正“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最终到达陕北胜利会师。同样,唐师傅有了禅师的指点迷津,也明确了方向,坚持“向西向西”,虽苦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始终没有动摇“向西”的愿望和理想,从而走向了成功。 其次,不管路途远近,贵在百折不挠、不畏艰险。决定胜负往往不在于你拥有飞天利器,而是决定于谁的意志力。我听了一些历史学者的研究述评,大清国在“甲午战争”中以失败告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实,按照当时的情形,日本的海军作战力量也绝大部分丧失怠尽,完全没办法与大清再战,如果当时大清有李云龙同志一样的战斗意志,可能结果要另行改写。唐师傅经历的八十一难确实很苦,有一条苦可能很多人无法忍受,一般妖魔抓到他后,就把他像粽子一样捆起来,然后剥得赤条条的丢在水里,等泡干净后蒸了吃。对秉承、沐浴现代文明的都市人来说,过这一关就很难。 再次,不管路途远近,关键是心理要健康。唐师傅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的困难,按照书中所描写的那样性格又柔弱,遇到难题只会哭,应该早就发疯或自杀或回头,很难取得真经。因此,乌巢禅师让唐僧背诵《多心经》,就是要使唐师傅有一个正常的健康心理,凡事从容对待,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意志,坚忍不拔。困难只是简单的眼前之景象,也是心理造成的。你的心理认识到困难,不把困难放在心里,越是藐视困难,谈笑自如,再大的困难也不是困难。正所谓“境由心生,缘由心定”。如果你每天都看到困难,并且总觉得是无法克服的障碍,那么“魔障永远难消”。没有悟透《心经》,永远到达不了雷音。 人的一生,就是一场长途的旅行。有的人,人家会“扶君上马,送君一程”,但是,毕竟路是要靠自己走下去的,就像唐僧一样,真经要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去取,无论是孙悟空还是猪八戒、沙和尚,都替代不了;有的人,没有这么命好,需要自己找马,自己寻路,自己想办法,或多找几个伙伴结伴而行,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坚定目标,不管怎样,路途遥远,终须有到之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