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时不知《心经》好,至今方知其音妙

 幸福萌爸 2022-12-18 发布于江苏

       

       我有一本《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行书字帖,已经伴随我很多年了。这本字帖中有《心经》,全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闲时练毛笔字常常会临摹其中的字,不仅未去探究其中的深意,甚至连全篇270都没有完整地一次性临摹出来,只是一页一页地反复写着玩,所以不知道《心经》为什么会让很多人虔诚诵读。

        大概五六年前,有一次我在临摹“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时,突然意识到这句话太美妙了。人生在世,种种恐惧,皆因心中有挂碍。如果没有挂碍,也就是真正放下一切,甚至连自己都忘却,便会心中清凉寂静,悠然如神仙了。

       后来,我找些讲解《心经》的书来读,对其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方觉其是化解苦厄、获得自在的妙法,也明白了《西游记》中唐僧一路诵读《心经》的原因了。

       唐僧在未去西天取经之前,虽然生长在寺庙中,自幼礼佛,但并不知《心经》,直到他遇到了乌巢禅师后,方得禅师授《心经》给他。

        《西游记》中,唐僧收了猪八戒为徒后,离开了高老庄,来到浮屠山遇到了乌巢禅师,禅师对唐僧说:“我有《多心经》一卷,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障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

        乌巢禅师所授《多心经》即《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修心宁神的法宝,如果能时时持诵,消除心中颠倒梦想,即便遇到妖魔鬼怪也可以“无有恐怖”,就是不再有恐惧之情了。所以一路上,孙悟空时时提醒唐僧不要忘记《心经》,在经过灭法国之难后,他们走到一处险峻高山时,唐僧又觉心神不宁,悟空就再次提醒唐僧莫要忘了乌巢禅师的《心经》,并让唐僧牢记乌巢禅师的四句颂子:“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经过悟空一点拨,唐僧乃说:“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唐僧一语道尽佛家经典的作用,就是修心。孙悟空则进一步说道:“心静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他告诫唐僧如果恐惧惊性,神思不定,永难到达西天,求得真经。只有一片诚心,观照自心,祛除挂碍,不受外境干扰,自然远离颠倒梦想,心静神宁。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所以唐僧一路上日日持诵《心经》,从心有嗔怒恐惧等情,慢慢明心见性,真正悟了《心经》真谛。他们走到天竺国给孤园时,孙悟空又问唐僧是否忘了《心经》,听唐僧说没有一日不诵时,他问师傅师傅悟出其中奥妙。唐僧则反问悟空是否悟得真谛:“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

       悟空说自己解得,然后就不说话了。结果猪八戒和沙僧不明就里,质疑悟空,认为孙悟空是糊弄师傅。但唐僧却让他俩休要胡言:“悟空解得的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表明了唐僧也悟出了真解,一切俱在心中,无声以胜有声。

       正是悟空与唐僧俱能悟得《心经》真谛,所以他俩最后都成了佛,一个是斗战佛,一个是旃檀佛。由于猪八戒和沙僧修心层次不够,虽然也修成正果,但只是净坛使者和金身罗汉,没有达到佛的程度。

       六祖慧能在拜见五祖弘忍的时候,五祖故意试探他,叱责他长相如同猿猴子,如何能修成佛。六祖慧能则说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则无南北之别,我虽长得像猴,但佛性和其他和尚没有任何区别,只要能明心见性,人人皆可成佛。

         人人皆有佛性,心中自有灵山,只要诚意向内心求,破除心中执着,消除心中挂碍,就可以得到观自在菩萨的大自在了,即是一切随缘的自由自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