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皇族?深藏晋江乡间

 易之复 2012-05-19

   面向罗裳山,背倚紫帽山的晋江市池店镇浯潭村,是一个山水灵秀、聚居着两千唐朝皇族后裔的古老村落。

  村中的李氏家庙,已成为研究闽南陇西李氏文化历史的珍贵史迹,逐渐吸引了众多关注者的目光。

  居住此地的李族是唐高祖李渊后裔,但在人前却不提及“皇亲国戚”的高贵。浯潭李氏开山祖李蟾,自德化迁入晋江,定居于此,至今已800余年———

  大唐皇族 <wbr>深藏晋江乡间
 大唐皇族 <wbr>深藏晋江乡间
池店镇浯潭村,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聚居着2000名唐朝皇族后裔。

 


 
  李渊后裔深藏乡间800年

  远看浯潭村,似是一条游龙,龙身上的房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走近看,有雕梁画栋的高堂华屋,亦有古韵盎然的村居农舍。然而,就在这一幢幢深宅旁,不搭调的水泥房林立两侧。

  与其他闽南村落相比,这里参差不齐的新房古厝簇拥在一团,显得平淡无奇。唯独村中的李氏祖厝和李氏家庙门前那一副副揭示家族历史的对联,彰显其不凡的身世。坐落在村南的李氏家庙,正堂左右悬联“支分唐室江王嗣,衍派皇源龙凤孙”,追忆姓族来源、家族声望。守庙人李先生称,这些祠堂楹联将他们宗族的“根”追溯到遥远的陇西,讲述了闽南与唐室皇族血脉相连、同姓同根的历史文化,也维系大唐江王李元祥后裔的宗族情谊。

  居住浯潭村的李族果真是李渊之子李元祥后裔?今年51岁的李足食,世世代代住在这片土地,如果不是记者前去调查村中李氏家族历史,他对自己的先祖身世也就无从谈起。

  与村中大多古式民宅庭院一样,李足食的房子正门门额上也嵌刻着郡望堂号“陇西衍派”,以示先祖是从陕西迁移来的。尽管如此,李足食还是非常讶异于自己竟然也与大唐皇族扯上关系:“以前听老一辈人说我们是从陕西搬过来的,但第一次听说是李渊的后代。”

  不单单李足食有这个疑惑,在浯潭村土生土长的李碧娥也同样不知情。“活了一把年纪,我从没听说自己是皇族后裔,这是个令人兴奋的话题。”今年50岁的李碧娥告诉记者,对于自己大唐皇帝后裔的身份,800年来,当地的李氏后人几乎从没提起过,他们唐皇后裔的身份虽然值得骄傲,但如今更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去做事。

  村志载,自宋朝开村,浯潭村已有800年历史。当地老人说,宋时的浯潭村,有大片的冲积平原及低洼地,星罗棋布的小水潭犹如一朵朵水莲花盛开在广袤的原野上。这里土地肥沃,鱼肥藕壮,六畜兴旺。随着李氏的入住,逐渐人丁兴旺,李姓自此成为浯潭村的大姓。

  时至今日,居住在这里的李氏皇族后裔多达两千之众,他们的生活已与其他非李姓村民没有两样,他们种田种菜、养鸡养鸭,做一些小生意,淳朴的生活使人们显得开朗、自信。

 

  族谱中的惊人秘密

  这支大唐王室后裔来自何方?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今年70岁的李志炎,是浯潭村的“老秀才”,面对记者的疑问,他颔首微笑,吟诗作答:“唐贞观入闽拓族元祥第一祖,宋绍兴择晋开派蟾公十二宗。”

  为证实这一点,李志炎老人把我们带到家里,打开箱子,翻出自己主编的《龙潭李氏店仔房护厝宗支玉牒》。果然,浯潭李氏开山祖李蟾是李元祥十二世孙,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1年),从德化县龙浔镇一个叫英山的小村庄迁来的。再从宗室世系谱往前追溯,李元祥竟然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第二十子、唐太宗李世民胞弟。

  在族谱里,记者看到刻画的唐高祖李渊、江王李元祥等人的画像,个个细腻精美。家谱除了记载族脉传承外,还记载对后代的家教、家训约束。从记载中可以看到,这套族谱从唐高祖李渊开始一直到李志炎的父亲,脉络联系非常清晰,这就更增加了家谱的可信度。根据族谱推算,李志炎是李元祥的40世孙,算起来是李渊的41世孙。李志炎说:“我们取名都有辈位排次,一些子孙现在取名时还在沿用。”

  那么,李元祥后裔缘何迁居晋江呢,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据福建李氏历史研究会《李元祥世系图》载:唐贞观十一年(637年),时年10岁的李元祥被封“闽越江王”,分派入闽。662年,年轻的李元祥,定居三明永安,为闽南李氏皇族开基祖。

  浯潭李氏族谱也记载着这个家族从南宋绍兴年间到现在800年里的风雨飘摇。据族谱记载,到了李元祥的孙子李祖丛这辈,正值武则天独断朝纲的时代。唐载初年(689年),武则天批准索元礼、来俊臣等人奏章,对李姓皇族大肆打压。这一年,李祖丛被免去“武阳郡王”的官职,流放广东,途中在南安落脚。不料,武则天又派谴特使,秘密潜入南安,将李祖丛杀害。

  李志炎说,所幸的是李祖丛育有二子,一个是李万康,另一个叫李融。李融被寄养在南安一个官宦之家,逃过武则天的追杀,得以保住李家遗脉。时光过了一个多世纪,到南宋绍兴年间,李融的玄孙、李元祥第12世孙李蟾,从南安迁居德化县龙浔镇英山村。不久,李元祥第13世孙、李蟾之子李某从德化辗转到浯潭村居住。

 

  与祖地700年不往来

  耐人寻味的是,既然浯潭李氏一世祖是李元祥第13世孙、李蟾之子李某,而李某究竟叫什么名字,八百年来,对浯潭村民而言,一直是个谜。

  在一些村民的印象中,李某是个神秘又敏感的字眼。李某是谁,族谱并没有记载,他们也说不上来。为了弄明白李某之名,村里闹出了一桩荒唐事:前些年,适逢村中修族谱,有族人提议为李某取名字,还煞有其事地到宗祠焚香掷杯,并求到一个字“悦”。不过,族人的这一做法,遭到李志炎的极力反对。他说:长辈可以为晚辈取名字,作为后代子孙,岂能为先祖命名?后来,这事不了了之,在浯潭李氏族谱上李某的名字依然空着。这也是浯潭村李氏认李某之父李蟾为开山祖的最大缘由。

  调查李某身世之谜的同时,无意中牵出了李家一段隐藏700年的家族往事:浯潭李氏与德化英山祖地长达七百年不往来,直到上世纪50年代,他们打破尴尬,化解了恩怨,这个来自大唐宗室的大家族频频互访,又和睦地相处在一起。

  对于家族上的这段历史,李志炎向来讳莫如深。他几次欲言又止,终究没说出口,只是淡淡地说:“这是家族上的陈年旧事,不宜评论太多,总的来说,祖先当年从德化来到浯潭是为了避难。”

  尽管如此,在世代浯潭人的心目中,德化英山依然是他们的根。“我们都知道祖先是从德化英山迁来的,但以前就是没怎么来往。”李志炎说,浯潭李氏族谱认定,德化英山就是他们的祖地;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他们与故土一度失去联系。今年农历正月十四,浯潭李氏族人还前往德化核对两地族谱,拜谒李氏宗祠及祖山祖墓,从而确定其先祖来自英山。

  李渊裔孙成闽南李氏始祖

  正月十六是宋代军事家、闽南“五山祖”李君怀的忌日,不少晋江李姓族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齐聚位于南安水头的李君怀陵墓,祭拜祖先。虽说李君怀被奉为闽南李氏始祖,但浯潭李氏却从未参与这一祭祖活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今年73岁的李辉俊,家住晋江梅岭街道竹树下社区,是竹树下老人协会工作人员。他告诉记者,李君怀是李元祥裔孙,又是闽南李氏始祖,作为李姓聚居地,他们社区这几年都会派族人前往水头祭祖。

  史料有载:宋乾道二年(1166年),李君怀于乡试中举第三名,录为泉州事万户府参事。1174年,李君怀于会试后被提拔为濠州节度使。因他在理财、战备上屡建奇功,又被敕封为“五州节度使”。1209年正月十六日,李君怀逝世,终年69岁。

  李辉俊说,身为李元祥裔孙,李君怀共传有五子,这5个儿子繁衍于南安大盈雄山、同安南山、集美兑山、漳州海澄、南靖水头金山等漳泉五座名山。因此,李君怀也被称为闽南“五山祖”。

  不过,李志炎表示,根据族谱的记载,浯潭李氏开山祖李蟾约出生于1100年,而李君怀则出生于1141年,虽然两人同为李元祥裔孙,但前者比后者早出生41年,所以他们只认李元祥为先祖,从没参加任何有关李元祥的祭祀活动。

 

  大唐皇族李姓引争议

  历史上,李渊之子李元祥入闽,其裔孙迁居晋江,确有其事。

  近年来,因为族谱中存在许多不详,以及对李渊后裔的记载不符合史实,针对大唐皇族李姓的身世之谜,存在一些争议。

  坊间流传的一种说法:梅岭街道竹树下社区李氏始祖李弘弼,系李元祥十二世孙,这里的李氏村民,也是李渊后裔。晋江文史资料选辑《姓氏源流》也持这一观点,该书载,竹树下始祖弘弼,系唐王李元祥之十二世孙,唐僖宗时,仕至大参军之职,入闽时官途未暇,择居泉州。

  为厘清李弘弼在晋江的繁衍过程及其历史背景,记者两度来到竹树下,寻访李氏祠堂和当地老人。竹树下是一个千年古村落,聚集着2000多名李姓族人。昔时竹树夹道如弄,李氏居之,所以村名为竹树下。今天的竹树下,早无竹林,林立的高楼大厦,散落着三两古宅,石径通幽。

  走在曲曲折折的巷弄,我们随机问了十几个居民,他们的说法不一,有的说祖先是李弘弼,有的说是李君怀后裔,有的干脆说是李世民。几经周折,我们找到了掌管族谱的李辉俊老人。面对记者的疑问,李辉俊翻出《凤竹李氏族谱》,只见上面记载:李弘弼为唐朝武阳懿公李大亮之九世孙,河南光州刺史李若翁之子,唐光启间任寿州参军,随王绪入闽,在泉州安家定居。然而对于坊间传言的李弘弼为李元祥十二世孙一说,族谱却未说明。而李大亮虽然是李渊的部将,但并非李唐皇室成员,更别提与李渊家族有直接血缘关系。《新唐书》载,李大亮本是隋朝的一个将领,后投归辅助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李大亮开国有功,唐高祖李渊封赐李大亮为金州总管司马,旋擢迁安州刺史。

  那么,晋江有多少李渊后裔?据考证,李姓为晋江大姓,大多属陇西衍派,而源自大唐宗室且有族谱可考的晋江李姓,唯独浯潭村2000名李氏族人。对此,浯潭村李姓村民也表示,他们就是大唐皇室在晋江的唯一后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